

[摘 要]電價作為最重要的二次能源價格在我國一直受到嚴格的政府規制。本文重點探討電價規制政策對我國粗放經濟的誘導作用。通過梳理建國以來我國的電價規制歷程,按照時間節點劃分為5大階段,并且對關鍵時間節點的電價規制改革進行政策有效性檢驗,檢驗結果發現,在我國的電價規制政策下經濟發展粗放度在1979年、1996年具有結構變動,助推了粗放經濟模式的形成。
[關鍵詞]電價規制;政策檢驗;粗放模式;經濟發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76
[中圖分類號]F42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2-0-02
我國的電價一直為政府規制電價,政府對電價規制的有效性值得商榷。本文在回顧電價規制歷程的基礎上,將電價規制歷程劃分為五大階段,研究我國不同電價規制階段的規制效果。
1 電價規制歷程回顧
1.1 統一定價階段:改革開放前
1952-1956年是我國電價形成的階段,1953年對受電變壓器容量在50 kVA以上的工業用電實行兩部制電價。1961年國家頒布了目錄電價,同時改變了兩部制電價的適用范圍。1976年頒布目錄電價表,對1961年目錄電價進行局部修改和調整,電價分直供和躉售兩大類,根據用戶用電性質分為照明電價、非工業與普通工業電價、大工業電價以及農業電價等。總體來講,這一階段屬于統一管理模式。
1.2 結構調整階段:1979-1984年
1979年到1984年間,電價的變化幅度只有4.8%,這一時期的電價改革主要側重于結構性調整。1983年國家水利電力部重新制定了《功率因數調整電費辦法》,明確了功率因數考核標準,擴大實行范圍,1984年水利電力部批準在福建、西南地區、華中地區試行峰谷電價,在西南地區試行豐枯季節電價。總體來講,這一階段屬于電價的結構調整階段。
1.3 糾偏階段:1985-1995年
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水利電力部、國家物價局關于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在這一時期,國家出臺了《關于多種電價實施辦法的通知》,從此形成了指令性電價和指導性電價,采取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電價的辦法。但地方政府考慮更多的是地方利益,降低國家投資的指令性電價,提高地方的指導性電價,使電價出現了嚴重扭曲現象。
1.4 規制分權階段:1996-2001年
1996年國家計委加強了對地方指導性電價的管理,實行地方提價申請制度,制度規定未經國家計委同意,地方政府不得自行提價。1997年全國實行統一銷售電價制度,使全國2/3的地區指令性電價與指導性電價實行并軌。1998年開始,國務院及有關部委決定取消一切電價外加價及收費。這一時期,國家還出臺了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和電氣化鐵路用電規定。
1.5 市場化階段:2002年至今
2002年3月,國家出臺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在不具備壟斷條件下的發電和售電環節放松規制,實現“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競爭機制,并把電網部門分為國家電網公司和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下設華東、東北、華北、華中與西北五大區域電網公司。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9號文),以輸配電價改革為核心的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加速推進。
2 電價規制的有效性檢驗
本文選取能源消費量作為排放強度的代理變量來衡量經濟發展粗放程度,研究電價規制政策變動對經濟發展粗放程度的影響。選取1954-2012年電力價格和粗放度的時間序列數據,電力價格(p)選取我國歷年電力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作為代理變量,以1954年為基期,計算歷年來電力工業品出廠價格的累計變化指數,并剔除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排放強度(e)以歷年我國能源消費量來表示。
2.1 對時間序列的整體判斷及階段劃分
2.1.1 單位根檢驗及序列滯后期判斷
根據ADF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所選2個序列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在VAR模型中序列滯后階數檢驗結果顯示,LR、FPE、AIC等準則選定模型滯后階數為4。
2.1.2 協整關系檢驗
1954-2012年間的電力價格和排放強度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考慮到近60年的跨度期,期間的電價規制政策變動對排放強度的影響很可能存在結構性變動。
2.1.3 結構分割點的擬定
回顧我國的電價規制改革歷程,可以發現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對我國的電價走勢以及整體的電力改革影響重大,比如1979年伴隨著改革開放,傳統的統一電力定價規制模式受到巨大沖擊,進行了由撥款改為貸款等一系列電價規制初步調整。1985年國務院批轉《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水利電力部、國家物價局關于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的通知,集資辦電政策正式推出,并相應出臺了還本付息電價政策,造成了電價非正常上漲、成本失控。1996年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性電價實行提價申報制度,地方政府不得自行調整電價。2002年對電網資產進行重組,開始市場化改革。基于以上重要時間節點,本文的結構分割點擬定為1979、1985、1996和2002年4個年份,以待進一步進行結構性變動檢驗。
2.2 結構性變動檢驗
結構變動檢驗公式如下:
我國電力規制政策變動對經濟發展粗放程度產生結構性變動影響的年份為1979和1996年。鑒于此,本文將我國建國以來的電價規制政策歷程分為三大階段,分別是1979年以前、1979-1995年、1996年至今,并對三大階段中電價與經濟發展粗放程度進行對比分析。
2.3 三大階段的對比分析
第一階段電力價格與經濟發展粗放程度的協整系數為-0.434 715;第二階段的協整系數為-0.042 657;第三階段的協整系數為-0.523 413 1。三個規制階段的協整系數均為負值,說明實際電價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負相關關系,實際電價水平將會伴隨經濟發展粗放程度的提升而降低。分階段來看,實際電價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程度表現出明顯的差異,1979-1995階段,電價對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誘發力度明顯低于1979年之前和1996年至今的兩個階段,而在1979年之前和1996年之后的兩個規制期內,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電價規制失效,1996年之后的失效性略高于1979年之前。
3 結 語
通過政策有效性檢驗,本文將電價規制歷程分為三大階段,分別是1979年之前、1979-1995年、1996年至今三個階段。其中1979年之前的階段也可描述為高度集中、單一低電價階段,此階段屬于計劃經濟時期,電力產業主要基于社會福利性質由國家統一管理并進行全環節計劃定價,電價長期處于低位水平且保持穩定。1979-1995年這一階段我國的電價規制先是經歷了結構性調價,旨在緩解電價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卻使電價結構更加扭曲。受電力短缺和雙軌制的影響,電價對粗放經濟的誘發并不明顯。1996年至今是規制分權、地方競賽以及市場化推廣階段。1996年國家計委對地方實行提價申報制度成為我國電價規制分權的開端,為日后的低電價促發展、保增長的地方競賽提供了條件。1996年以后的地方GDP錦標賽正是在低電價、高排放的基調下大范圍開展,逐步固化了粗放型經濟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何小鋼,張耀輝.技術進步、節能減排與發展方式轉型——基于中國工業36個行業的實證考察[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3).
[2]何小鋼,尹碩.低碳規制、能源政策調整與節約增長轉型:基于發達國家經驗的比較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