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體輸配管網”課程是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技術平臺課程,它是建立在專業基礎課程“流體力學”基礎之上,主要講述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專業所涵蓋的暖通空調、城市燃氣工程、供熱工程、建筑給排水工程、建筑消防工程等課程中共同的流體輸配原理、管網系統的設計與調控方法。“流體輸配管網”課程在華北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院”)被安排在大三上半學期,使用的教材是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專業指導委員會推薦的 “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流體輸配管網》(付祥釗、肖益民主編),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應用性,作為專業的主干必修課程,在本專業的整個教學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關鍵詞:流體輸配管網;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TU7;G642.0 文獻標識碼:A
基于對時代背景的分析,并結合課程建設方案的要求,筆者對“流體輸配管網”課程在教學環節、方法和考核制度方面進行了初步的研討。
1.教學環節的改革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教學環節的改革應根據專業的特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既能增強教學質量,又能滿足理論知識的前提條件下,大力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學生開始接觸專業課程教學之前,盡量安排1~2周的認識性實習,從這一環節中對流體輸配管網系統的設計、施工、調試和安裝等方面做初步認識,在課程理論教學中對各種建筑設備所涉及的輸配管網系統進行介紹和講解,加深學生對建筑中的管網系統的類型、功能、水力特征與計算、輸送介質和裝置等知識的清晰認識和全面了解,增強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和主動性。
實踐教學環節更體現在用工程實例啟發學生,通過對具體的工程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講解模式,使枯燥的理論教學更具生動性和直觀性。邀請有實踐工作經驗的工程師或設備生產廠商的技術人員進課堂,并聯合專業知識雄厚的工程師直接參與授課和制定專業知識架構,使專業課教學教師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市場最新動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工程案例,引導學生學習工程知識,讓學生熟悉建筑物的實際工程設計圖紙,結合輸配管網的專業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從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同時分享工程師們的學習經驗和實踐經歷,引起情感的共鳴,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
教學環節的改革既要重視工程實例的引入,還要強調與實驗環節相結合。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該專業正在搭建綜合實驗室平臺,實驗教學改革對促進實驗室建設與發展、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監管指導實驗計劃、大綱,引導學生利用實驗條件,結合實驗內容、目標、任務和步驟,得到可靠的實驗結果。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設計實驗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勵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自行操作實驗步驟,引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教學方法的改革
“流體輸配管網”這門課程涉及的知識面較寬,內容繁雜,整體邏輯性較差,難以把握重點,為避免專業知識的缺失和重復性,應提高課題教學效率,適時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化工具,將輸配管網系統中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形象的圖像、音頻并動態地呈現出來。充分發揮圖書館和信息時代網絡的作用,引導、激發學生利用課下時間互相討論,培養他們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學考核制度的改革
“流體輸配管網”課程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體,包括概念部分、公式應用、原理說明等知識點,章章總結,適當講解典型例題和布置課下習題。教學環節還包括學生自學、習題討論、課堂答疑和期末考試。
課程的考核方式采取閉卷形式。課程總成績以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和實驗課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查。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70%,實驗課成績占10%,平時成績占20%。平時成績是由課堂出勤率、課下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幾部分組成。這種考核方式在強調理論知識重要性的同時,更要求學生注重實踐環節的動手、動腦能力,使得學生的工程意識得到鍛煉,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付祥釗,肖益民.流體輸配管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孫春華,夏國強,王 超.“流體輸配管網”學生學習情況調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