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當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向縱深推進的重要內容之一。江蘇雖然已經具備了在全省開展此項工作的基礎,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全國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省市較少,再加上江蘇農村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蘇南蘇北地區差異較大,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又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在全省全面鋪開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值得我們進行研究。
關鍵詞: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必要性;可行性
一、江蘇省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一)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2014年6月,國務院頒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圍繞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重點領域,明確了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34個方面具體任務。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國家《綱要》中沒有專門章節,但在商務信用、社會信用等部分中有所涉及。例如,在“深入推進商務誠信建設”這一目中,明確要求“以食品、藥品、日用消費品、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為重點,加強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生產和加工環節的信用管理,建立產品質量信用信息異地和部門間共享制度。”在“全面推進社會誠信建設”中,也有不少相關內容。國家《綱要》中,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納入了“實施專項工程”(一共3個專項工程,其他是“政務信息公開工程”、“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程的具體內容是:為農戶、農場、農民合作社、休閑農業和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等農村社會成員建立信用檔案,夯實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深入推進農村信用示范戶工作,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使農民在參與中受到教育,得到實惠,在實踐中提高信用意識。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和休閑農業等涉農企業信用建設。建立健全農民信用聯保制度,推進和發展農業保險,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
(二)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5-2020年)》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行了部署。2015年2月,江蘇省出臺《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5-2020年)》,在“深化縣級地區試點”部分中專門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做了部署。即:開展地區和行業聯合試點工作,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成員信用記錄及信用評價體系,開展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推進青年信用示范建設,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改善農村地區信用環境。推動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對信用等級較高的農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探索形成縣級地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經驗與發展路徑。
(三)加快江蘇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江蘇社會經濟發展
的必然要求。農村信用是社會信用的基礎和構成要件。農村信用的普遍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前中國和諧社會建設步伐和現代化進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階段迫切需要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我省位于長三角地區,農村地區區域廣大、蘇南蘇北地區差異較大、農戶數量眾多,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農戶家庭、農村經濟組織等社會方方面面,如何把這方方面面的經濟體有效整合起來,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信用共同體,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也急需破解的重大課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可以更好的發揮信用信息作用,發展金融普惠,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建立規范有序的信用秩序,解決“三農”發展融資難,對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建設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二、江蘇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可行性
(一)組織推進機制不斷強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自2004年起,先后成立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設立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2007年,省委、省政府召開誠信江蘇建設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誠信江蘇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工作目標和任務。在省級層面,除10個省級部門繼續深入推進信用信息應用和信用產品示范工程外,省司法、民政、科技、農委、統計和物價等部門先后成立領導小組;省糧食、統計、農委、廣電等部門出臺了行業信用評價實施辦法和信用管理制度。在省轄市層面,十三個省轄市全部設立了信用管理機構,其中已有9個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
(二)信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江蘇省注重總體設計,加強規劃引導,先后出臺了兩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確定省、市兩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模式。自2007年起,省政府陸續出臺了企業和個人征信管理辦法,社會法人和自然人失信懲戒辦法,行政管理中實施信用承諾、信用報告和信用審查等信用管理辦法。省、市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信息歸集、系統管理、信用監管等規章制度100多項,有力支撐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2015年出臺的《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和《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2014-2016年行動計劃》,對于進一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指明了航向。
(三)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大力發展。江蘇省委、省政府早在2007年就明確提出了構建 “一網三庫一平臺”(誠信江蘇網、省法人信用基礎數據庫、省自然人信用基礎數據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的頂層構架。近年來,始終把建設高水平的信用基礎數據庫和服務平臺,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信息化基礎和重要工作載體,注重提高數據庫建設水平和數據歸集質量。至2015年底,江蘇省企業信用基礎數據庫已經歸集40家省級部門和13個省轄市340類2851個信息項,約 1.95億條信息。江蘇省自然人信用基礎數據庫于2015年12月份通過竣工驗收,完成基礎設施平臺建設、應用系統開發及部署。省轄市和縣級試點地區加緊建設企業或自然人信用基礎數據庫,13個省轄市中,已有11個市建成企業庫或個人庫。為全面開展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支撐。
(四)信用信息應用不斷擴大。信用審查、信用承諾和信用報告在區域和行業逐步得到應用,信用信息共享領域逐步拓寬、社會化應用穩步推進。信用信息在社會綜合治稅、證照聯動、綠色信貸以及工程建設項目評標等方面應用效果良好。省級平臺不斷擴大信用信息審查范圍,2015年先后為11家省級部門(單位)和10個省轄市提供近2萬家企業信用審查服務,主要用于專項資金分配、評優評先、企業信用管理貫標、招投標領域等應用。13個省轄市不同程度地在財政扶持資金安排、招標投標、評優評獎等方面推行了信用審查制度、信用報告制度。同時,各地部門積極推進紅黑名單應用,探索建立信用聯動獎懲機制。蘇州、南通、連云港、淮安、鎮江等市分別在綠色信貸、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建筑施工等領域出臺了聯合懲戒辦法,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初步建立。為全面開展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提供了全面的基礎支撐。
結語:近年來,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有力推進,為全面推進江蘇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奠定了基礎和保障。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僅能夠促進全省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向縱深開展,全面提升全社會誠信意識,改善社會信用環境,有效激發全社會經濟發展活力,更加有利于十三五期間,“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實施,為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社會和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