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某尾礦庫根據需要,將對其加高擴容,本文對三個高程段進行了擴容特征標高分析,提出了明確的排滲措施;根據滲流分析,提出續建和新建排洪系統。
關鍵詞:尾礦庫;加高;排滲;排洪
一、工程背景
某尾礦庫放礦規計總壩高217m,總庫容5300×104m3;目前該庫已使用至199m,總庫容4300×104m3,可為選廠繼續服務
2.5年。為滿足選廠繼續生產需要,對已建尾礦庫進行加高擴容。
二、尾礦庫擴容方案簡介
(一)擴容特征標高分析。根據全尾礦粒度,全粒級尾礦中粒徑大于0.037mm的顆粒約占66%,設計按66%比例計算沉積灘長度,詳見表1。
綜合表1,設計對各擴容特征標高分析如下:
(1)1410~1460m。尾礦庫在此階段運行時,庫長逐漸減短,經防洪安全分析和尾礦庫長期運行管理經驗判斷,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可基本兼顧澄清回水的要求,擴容難度較小;為提高西溝尾砂充填率,在西溝新建一套排洪系統。壩頂標高1460m時,總壩高267m,總庫容7706×104m3,新增有效庫容3206×104m3。(2)1460~1485m。尾礦庫在此階段運行時,庫長進一步減短,蓄水能力和澄清能力降低,庫內回水無法滿足選廠生產需要;但進入此運行階段后,放礦規模減小至5000t/d,可大大緩解尾礦庫防洪、回水壓力;為進一步減小回水壓力,滿足防洪安全要求,可在庫外進行回水,即在西溝排洪系統出口新建回水庫。堆積壩頂標高1485m時,總壩高292m,總庫容10249×
104m3,新增有效庫容4938×104m3。(3)1485~1520m。尾礦庫在此階段運行時,庫長已不足500m,在扣除設計所需的干灘長度的情況下,基本已無蓄水能力和澄清能力,須采取渠槽法放礦、模袋法筑壩等工程措施,保證正常生產;并需在庫尾埡口建設3座副壩,副壩最大壩高22m,壩軸線長250m,副壩設置在山頂,建設難度較大。壩頂標高1520m時,總壩高327m,總庫容
11736×104m3,新增有效庫容6545×104m3。綜合考慮防洪、澄清、回水、管理、投資等要求,設計推薦1485m作為本次擴容的最終堆積標高,并在西溝排洪系統出口新建配套庫外回水設施。
(二)排滲設施。(1)已實施排滲設施。1)堆積壩體1275m、1290m、1336m、1340m、1360m、1368m、1372m和1384m標高在距堆積壩灘面200m~250m處鋪設了一層壩體排滲席墊。2)堆積壩體1289m標高處設置了2座大口輻射滲井,其內徑
D=2.9m,深度H=28m,其下部設置有13根水平集滲管和1根水平排滲管,由水平排滲管導出井內的積水。(2)本次擴容將繼續實施的排滲設施。堆積壩體1408m、1420m、1432m、1444m、
1436m、1448m、1460m、1472m、1484m標高設置土工席墊排滲層,即在距離灘頂140m處平行壩軸線鋪設由一層400g/m2土工布包裹的厚度10mm的土工席墊,土工席墊寬2.0m,鋪設三排,間距2.0m。
(三)滲流分析。計算結果來看,浸潤線不會從壩面逸出,不會產生管涌和流土等現象。該浸潤線可作為尾礦壩穩定計算的依據,驗證壩體抗滑穩定性。
(四)排洪系統。(1)續建東溝已有排洪系統。原排洪系統已建至9號井,井頂標高1407m,本次擴容續建3座排水井, 1座
D=2.5m,H=30m,1座D=5m,H=30m,1座D=3m,H=30m,并增設排水隧洞B×H=1.5×1.8m,L=450m。(2)西溝新建排洪系統。根據庫區地形圖,尾礦庫運行至壩頂標高1410m后,尾礦庫庫長將越來越短,壩軸線越來越長,庫面將由窄長型漸變至短寬型,東西兩溝之間水面難以連通。為提高西溝尾砂充填率,便于后期尾礦庫干灘形成,設計在西溝新建一套排洪系統,新建排水井3座,每座井徑D=2.5m,H=30m;隧洞B×H=1.5×
1.8m,L=1080m。隧洞出口位于尾礦庫西側分水嶺外側。
小結:隨著國家對環保、安全問題的日漸重視,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新建一座尾礦庫的選址、征地、搬遷難度很大。為保證礦山的可持續發展,對已建尾礦庫加高擴容是可行的方案。近十年來,國內礦山規模擴大,各地修建了多座超過200m的尾砂高壩,積累了大量高壩加高的實踐經驗。目前尾礦高壩加高擴容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需要大幅降低壩體浸潤線、控制沉積灘長、滿足回水要求,解決了這幾大問題,即解決了尾砂高壩穩定、防洪、運行管理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作章;徐日升;穆魯生尾礦庫安全技術[J]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