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10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這標志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完成”最后一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推進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對中小銀行。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利率市場化對中小銀行的不利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小銀行的解決對策,從而推動中小銀行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中小銀行;對策
引言:利率市場化實質是政府不再對利率進行直接管制,
而是將決定權交還給市場,金融機構根據自身資金供求狀況和市場利率變化進行自主調節。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問題,但利率市場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進行了將近20年的改革進程:1996年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由拆借雙方自主定價,這是利率市場化的開端;直到2015年10月徹底取消了對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捅破了銀行利率市場化的最后一層窗戶紙。
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深入,意味著商業銀行能夠徹底放開手腳在市場競爭中各顯神通,但同時利率市場化也給商業銀行帶來嚴重沖擊和巨大挑戰,尤其是對中小銀行。相對于大型銀行,中小銀行存在經營規模較小、知名度較低、傳統業務競爭力弱、中間業務相對落后、市場份額低以及抵御風險能力弱等突出問題,全面實施利率市場化后,中小銀行將處于弱勢群體地位,受到的壓力和影響將會更大。
一、利率市場化對中小銀行的影響
(一)存貸款利差收窄。從國際經驗來看,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存貸款利差在利率市場化之后短期內將會縮小,日本從1983年的平均貸款利差3.15%,下降到了1994年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的平均2.33%,下降了82個基點,而美國推行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銀行存貸利差下降75個基點,存貸款利差逐步縮小成為必然趨勢。但是,我國中小銀行仍以存貸款業務為主,其營業收入中利息凈收入占比在80%左右,非利息收入占比明顯偏低,收入來源嚴重依賴于利息收入。實施利率市場化以后,存款市場上銀行之間競爭更加激烈,加之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儲蓄搬家”效應,使中小銀行存款利率上升,加大了資金成本;同時貸款市場上的競爭加劇,導致中小銀行對優質客戶的貸款利率趨于下降,從而存貸利差收窄,這將嚴重影響中小銀行的經營利潤。
(二)利率風險加大。在中央銀行管制利率時期,中小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利率風險相對較小。然而,在利率市場化以后,利率頻繁的波動和幅度的增大,導致利率的期限結構變得更加復雜,管理利率風險的難度逐漸增加。尤其是在利率市場化初期,中小銀行對利率風險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知,應對利率風險上存在諸多不足與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方法和工具,難以準確把握和預測市場利率。如何在防范信用風險的同時規避市場利率風險是中小銀行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三)利率定價能力缺失。在利率市場化后,中小銀行擁有絕對的自主定價權,但其依然圍繞人民銀行的官方基準利率定價,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金融體制問題,政府過多的干預金融市場,長期的利率管制限制了銀行定價能力的發展。然而,中小銀行在面對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如果長期不能擺脫對基準利率的依賴,缺乏自主定價的能力,那么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將處于被動地位,很可能被金融市場所淘汰,因為科學合理的制定利率水平,是中小銀行贏得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
(四)同質化現象嚴重。現在,中小銀行的同質化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業務同質化,為了吸引儲戶增加存款,它們大都采取提高存款利率,尤其是利率市場化以后,利率不再受到管制,但是銀行彼此之間的定位很模糊,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和服務,過分追求“大和全”的經營理念;另一方面客戶同質化,客戶結構大、中、小一應俱全,但主要是集中于大客戶,這樣導致中小銀行的客戶結構和市場定位是不吻合的。中小銀行不應該追隨大型銀行的經營理念,否則在如此殘酷的競爭下中小銀行很難發展下去。
(五)專業人才匱乏。利率市場化的變革對銀行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人才創造價值,銀行之間的競爭其實也是人才之間的競爭。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中小銀行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內部培養優秀人才的意識不夠強,引進專業人才的吸引力也不足,尤其是大量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人才缺乏問題嚴重,總體上來說對人才資源的投入落后于大型商業銀行。
二、中小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對策
(一)積極發展中間業務。利率市場化后,中小銀行依賴的傳統存貸利差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現在經濟的發展,必須要進行經營模式的轉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緩解存貸利差縮小對盈利能力造成的沖擊。我國中小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為20%左右,相對于國際先進銀行有較大差距。發展中間業務,一方面,在保留現有的業務外,還應該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著力促進新興領域業務的拓展,推進一些高附加值的業務發展;另一方面,合理利用互聯網的作用,加大電子銀行業務的拓展,現在已經是網路經濟的時代,中小銀行要整合線上與線下的信息,開發適合互聯網金融特點的金融產品。
(二)加強利率風險管理。中小銀行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應對:一是構建風險內控機制,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程序和風險應急程序,實行總行集中管理,成立專門的風險評估和應急反應小組,完善風險數據評估體系,建立長效的風險干預機制;二是建立利率預測模型,中小銀行在面對利率風險的時候除了有能力解決之外,還應該有能力對利率進行準確的預測,利率市場化后,影響利率變化的因素更加復雜,因此中小銀行必須有能力判斷利率走勢。
(三)完善定價機制。建立科學的產品定價機制。一是綜合考慮市場資金供求、資金成本以及目標效益等因素,總行確定一個基準利率,并根據分支行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銀行自身經營管理水平,確定一個合理的價格浮動區間。二是客戶差異性定價法,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和信用,設計不同利率的投資組合和金融產品,將產品定價與客戶訴求相結合,保證定價的合理性和客戶吸引力,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其實,就利率定價而言,國際同業已有許多非常成熟的方法與模型,花旗銀行主要采取“價值基礎法”,美國銀行則主要采用“成本利潤法”。不論是哪種方法,國內中小銀行可以圍繞利益最大化目標,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將各種定價方法與模型進行靈活組合運用,或加以吸收、消化后重新設計,逐步提升自主定價能力。
(四)實施差異化戰略。差異化戰略是中小銀行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打破同質化局面,這是中小銀行未來的戰略導向。中小銀行和大型銀行相比,雖然有許多弱勢,但它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本土優勢明顯、交易成本以及監督成本低,如果中小銀行能夠充分把握和發揮這些競爭優勢,利率市場化也可能成為一個轉型和提升自身競爭力的良好契機。中小銀行機制靈活,要走“小而精”得發展道路。
(五)加強人才培養。中小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存在的諸多不利影響,都需要人才予以解決,因此應對的關鍵在于人才隊伍建設,這可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內部培養,可采取多種方式相結合,比如培訓交流、外出學習等,盡可能地發掘潛在人才,加快人才管理改革以及增加人才儲備,實行更加人性化、合理的人才戰略體系,完善相關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充分激發員工的活力和創造力。二是外部引進,在利率市場化的初期引進專業化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內部培養需要時間,所以從外部引進專業型、復合型人才是關鍵的一步,在引進的同時要結合中小銀行自身的特點,首先引進最需要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鵬.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策略[J].中國商論,2016.
[2] 胡婧.芻議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