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位一體式”是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本身就所具有的政治性、理論性、歷史與現實性三大特點。教學中,實現 “三位一體式”統一的途徑如下:挖掘整合與教學目的相關的史料,在教學內容上做到“三位一體式”統一;運用靈活有效的教法,促進《綱要》課教學達到“三位一體式”統一;適當運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完成“三位一體式”統一。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三位一體式;教學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當代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根據中宣部、教育部規定,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 國情, 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即“兩個了解”和“四個選擇”,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該課程以歷史為知識主線、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以提高理論分析和綜合能力為重點,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為當代大學生肩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奠定牢固的基礎。要實現上述教學目的,提高該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因地制宜整合教學內容,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做到政治性、理論性、歷史和現實性三位一體的有機統一。
一、“三位一體式”的內涵
“三位一體式”是指《綱要》課教學內容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理論性、歷史與現實性三大特點,其中政治性是它的功能屬性,理論性是它的根本屬性,歷史與現實性是它的基本屬性。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發揮其三大特性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政治性。政治性是指《綱要》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性是該課程與中國近現代史專業課最顯著的區別。它是以愛國主義為導向性,圍繞中國的仁人志士和人民大眾,為救亡圖存、為實現“兩大歷史任務”(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斗爭這一主題展開闡述,幫助學生做到“兩個了解”和懂得“四個選擇”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因此,《綱要》課更應注重本課程的政治導向性,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求教師在選擇史料和評述觀點時要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全面融會貫通教材基礎上,精選、提煉、提升 具有思想政治性的教學內容,潛移默化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為當代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良好平臺,使學生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目標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時代賦予給《綱要》課教師的教育使命。
(二)理論性。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的《綱要》課,理論層面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綱要》課的理論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學習本課程可以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理論和規律,具體來講,就是深刻認識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脈絡和歷史進程,認清當代中國的大局,把握中國未來發展的大勢,強化國情和責任意識,從而增強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1];另一方面,逐步學會總結事物發展的趨勢,形成自己的觀點、認識,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與其它學科相比,《綱要》課的理論性有其獨特性,它不是直接展開論述本課程中涉及的相關理論,而是用歷史事實去闡明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問題和理論觀點,按照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去論證。
(三)歷史與現實性。歷史與現實是不可分割的、緊密相連的,一方面歷史承載著人類民族的歷代精神財富,歷史教育的現實意義,就在于挖掘這種精神財富回應時代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具備更多元、更豐富的社會生活能力;另一方面現實社會是歷史的延續和創生,歷史知識的思辨性能夠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一種對歷史情境的體驗,由此可以延伸學生們對于社會、文化和環境變化的思考。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挖掘歷史與現實相聯系和交融的內容來充實《綱要》課教學,充分發揮該課程的史學育人功能,提高大學生憂患意識、機遇意識、現代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融入當今時代改革的大潮中,為中華崛起而拼搏。
二、實現《綱要》課“三位一體式”統一的途徑
《綱要》課課堂教學存在一個突出的矛盾是內容多而課時少,要在32個規定課時內講述170多年的重大歷史與理論問題,而且還要史論結合,情理有度,體現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統一,歷史知識和思想教育的統一,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實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要求教師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的,精選、優化教學內容,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體系。
(一)挖掘整合與教學目的相關的史料,在教學內容上做到“三位一體式”統一。《綱要》課的對象是個性獨立,主張自由,有自己價值判斷,又有一定理性反思能力和知識修養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在知識和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時代,單純的灌輸式說教會帶來逆反性后果。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鉆研和吃透教材,從政治、歷史、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角度,圍繞著理論教學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充分體現《綱要》課政治性、理論性、歷史與現實性三者的有機統一。以《綱要》課上編內容為例,講述的是近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其核心內容是尋找國家出路的探索與挫敗。教學中,首先借助這一系列悲壯的歷史過程、戰爭的殘酷性、落后就要挨打的客觀事實,提高大學生的憂患意識,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以繼承前人勇于探索、不怕犧牲、前仆后繼的抗爭精神,強調正是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才促進了國人的覺醒和抗爭;其次,設計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將近代國人覺醒的過程闡述清楚,進而展示一段歷史事件所具有的連續性發展趨向,引導學生思考、歸納、總結。最早是林則徐、魏源等少數有識之士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在軍事、科技方面學習外國;接下來,農民階級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抗爭沒能跳出封建王朝的歷史循環;封建統治階級的洋務派發動了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經濟、軍事、科技、教育等方面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的戊戌變法,可貴之處在于他們看到了中國政治制度的落后,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辛亥革命,它的偉大之處在于主張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共和制;最后,分析總結出中國近代早期探索和抗爭失敗的原因及教訓,啟發學生明確一個不爭的事實:要改變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須找到能夠指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先進理論,必須找到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堅強領導力量。重點在于學生獲得分析、思考、總結的科學方法。
(二)運用靈活有效的教法,促進《綱要》課教學達到“三位一體式”統一。當前,面對世界大潮的沖擊,如何激發大學生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如何讓大學生真正理解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如何培養大學生具有深厚的歷史責任感和現代使命感,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綱要》課“三位一體式”綜合優勢,實現其育人功能、能力提升功能和實踐功能。(1)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發揚教學民主,培養學生的思辨歸納總結能力。實施啟發式教學法需要緊扣教學內容、主題,關注社會重大問題、熱點問題,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啟發學生提出問題,運用扎實的基礎知識分析思考解決問題,教師再輔之以科學的規范和總結,從而提高《綱要》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2)運用專題式教學法,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綱要》課教材體系分上、中、下三編,本身就為采取專題式教學提供了前提條件,而且實施專題式教學也最能體現其學科屬性和課程性質,實現史論結合、實踐證明。(3)運用研究探索式教學法,能開闊學生的視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運用該教學法可以將課堂理論教學延伸至課后,很好地解決《綱要》課課時少任務重的矛盾。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當地社會、歷史、民生緊密相關或學生感興趣的選題,選題越接近學生身邊越好,讓學生通過實地調研和收集材料分析,最終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
(三)適當運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完成“三位一體式”統一。地方特色教育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遺址和遺跡、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烈士陵園、文獻、檔案、古建筑、老照片、音像史料、口述史料、杰出人物、著名企業等,具有鮮明的精神導向和思想熏陶作用,是《綱要》課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具體的材料,是大學生了解本地區歷史概貌和人文精神的主要信息庫。[2]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開展教學,一方面便于實施,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1)教師可以將資源引入課堂,進行案例教學,也可通過圖片、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技術呈現出來,易于情感互動,形成共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教師可以采用網絡或網絡平臺,理論聯系實際,輔助課堂教學。以黑龍江省為例:2012年底,“紅色家園”黑龍江省愛國主義基地網上展館正式開通,包含了全省137家展館的歷史資料及最新動態,為我校教學提供了豐富便捷的特色資源,即充分發揮了《綱要》課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又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3)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通過參觀、調查、訪問、體驗等形式,感悟社會,感受生活。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直觀、真實的資源中發現問題,再通過調查研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研究方法和人生經驗,易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范大明,周建樹.“三位一體”激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實效性[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4,(6):80-81
[2] 汪平秀.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