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概述郵政金融及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和本質,探討了郵政金融在互聯網沖擊下如何進行發展和轉型。
關鍵詞:郵政金融;互聯網;互聯網金融;金融發展
引言:郵政金融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時代既面臨著良好的發展契機,又受到互聯網金融的影響。郵政金融需要充分發揮自身行業優勢,借助互聯網的便捷性,進軍互聯網金融業務,拓展業務范圍。
一、郵政金融概述及“互聯網+”內涵
(一)郵政金融概述。郵政金融屬于我國特有的金融模式。它不是金融學中的專有名詞,而是特指在我國郵政部門辦理儲蓄、保險、基金、債券等金融業務的基礎上,由歷史積淀形成的內部專有稱謂。目前,我國的郵政金融主要是指中國郵政集團下的郵政儲蓄銀行、中郵證券、中郵人壽等子公司。
(二)“互聯網+”內涵及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有助于推動經濟形態持續不斷地演變。通俗來看,“互聯網+”就是互聯網與各種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但這并不是簡單的二者相加,而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互聯網金融也是在此大背景下誕生的,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
二、互聯網對郵政金融的沖擊
(一)線上線下未能協同發展。郵政金融在我國具有較多的網點,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郵政銀行提供了當地的多數金融服務,其廣泛的網點分布能夠讓用戶在“互聯網+”時代進行更好的線下體驗。郵政金融擁有大量的客戶群體,需要對這些群體進行充分挖掘,尊重用戶體驗、強調交互式營銷。對此,需要對業務流程進行一些簡化,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
(二)郵政金融傳統業務受到影響。郵政金融的傳統業務包括小額融資、支付等,這些業務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受到了一些影響。互聯網的廣泛性能夠降低交易成本,緩解信息不對稱,使得郵政金融作為金融中介的職能受到影響。
(三)郵政金融收入來源受到蠶食。目前,我國郵政金融的利潤來源較為單一,即利差盈利模式。余額寶及各類P2P金融產品將郵政金融及其他傳統商業銀行的相當一部分存款吸走,使得銀行活期存款下降,銀行客戶被分流。此外,互聯網對郵儲金融的中間業務產生了沖擊,如阿里巴巴全面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推出了保險、基金、支付、貸款等一系列金融業務,這些業務極大地威脅著郵儲金融的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
三、郵政金融面對互聯網沖擊的應對之策
(一)郵政金融思路需轉變。互聯網的內在精神體現在客戶管理上,就是客戶體驗至上。客戶也是網絡的一個節點。銀行依托互聯網作為與客戶的溝通橋梁,在與客戶互動中把握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更加注重與客戶的情感交流。當客戶在享受新型金融產品時,也需要擁有一份良好的用戶體驗。因此,在互聯網沖擊下,郵政金融首先要轉變經營思路,要根據用戶需求來設計產品,并且讓用戶參與到產品設計和傳播的過程中。
(二)利用大數據建立網上金融服務平臺。大數據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目前,越來越多的行業意識到大數據的重要性,結合互聯網加緊建設大數據平臺。對于郵政金融而言,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依托信息技術部門,打造郵政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有機結合各業務板塊的各種數據,并轉化為價值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和共享。有必要構建開放性、可擴展性的數據倉庫,打造基于數據云服務、應用云服務及基礎云服務的IT服務架構,夯實互聯網金融的數據基礎。同時,郵政金融要利用大數據,對用戶信息進行挖掘和研究,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并及時調整經營方向。
(三)建立好互聯網化的經營模式。為了更好地應對互聯網的沖擊,在“互聯網+”時代找出一條適合郵政金融發展的道路,需要培養員工的互聯網金融思維,讓他們真正將網絡金融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因此,首先需要加強對郵政金融員工的培訓,培養他們的互聯網金融思維及互聯網時代的金融風險意識,以及網絡金融業務的操作流程。其次,需要設立相關的互聯網金融考核指標,如產品的網絡銷售占比、客戶的網絡銷售占比、流程的網絡化操作占比,對郵政金融的電子銀行及其他各個條線進行考核,以考核指標作為工作的動力。此外,需要利用自建金融生態平臺及大數據平臺,開展多種多樣的線上營銷活動,將理財經理、客戶經理、產品經理等引入線上平臺,將O2O的營銷模式轉變成強大的線上營銷優勢。
結語:互聯網的開放性增加了金融行業的運行效率,同時也給包括郵政金融在內的我國傳統金融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在互聯網蠶食郵政金融利潤、影響郵政金融業務的趨勢下,郵政金融有必要抓住發展機遇,借助互聯網優勢,進軍互聯網金融業務。要充分掌握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搭建動態網絡金融服務平臺,變革自身組織管理模式,建立互聯網化的經營模式,實現線上和線下業務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玉峰,朱葉.“互聯網+”視角下郵政金融發展策略分析[J].金融縱橫.2015(1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