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5年法國藝術家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提出“原生藝術”這一概念開始,原生藝術便在當代藝術發展與社會演變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主旨探究原生藝術的概念與分類,在另類的世界里找尋人潛意識里最本質的藝術狀態。成為自己,回歸本源。
一
1945年法國藝術家讓·杜布菲游歷瑞士,幾次探訪精神病院,精神病人的創作給他的內心帶來了感動與沖擊,回到法國后,他便提出了“原生藝術”這一概念。他的藝術創作也是當時最具創造性的代表之一。
或許在當代社會“原生藝術”一詞仍然十分陌生,它不過是被小眾藝術家認可并且熱愛的藝術,很多人甚至對它充滿了敵意,因為過多的藝術家以之為借口,隨意的涂鴉便給他們冠上了原生藝術家的名號。
對于原生藝術,我們不敢說誰才是真正懂它的人。如果給原生藝術一個定義,或許連提出這一概念的杜布菲都思考了好幾十年。最后他總結:“(原生藝術包括)各種類型的作品———素描、彩畫、刺繡、手塑品、小雕像等等———顯現出自發與強烈創造性的特征,盡可能最少地依賴傳統藝術與文化的陳詞濫調,而且作者都是些默默無聞的、與職業藝術圈沒有關系的人?!?/p>
“原生”一詞在《老子》中得到了深刻的解讀,成為自己,回歸本源。杜布菲把原生藝術作品分為三類: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通靈者的繪畫、具有高度顛覆性的民間自學者的創作。無論是三者中任何一類人的藝術都無法列入傳統意識流的畫派之中。一個畫派從誕生到成熟,都經歷了完善的藝術理論系統的教育,如印象派。經過長期學院式訓練的藝術家在傳統繪畫領域擁有既定的思維模式以及完善的理論基礎,這不僅僅表現在他們的繪畫技法上,同時精神與理論上的改變,都與自己本質相違背,也離“原生”越來越遙遠。然而,如今的藝術家卻在無限的追求“原生”,強制自己摒棄十幾年的傳統藝術教育。這就是為什么在當代存在著相當大一批打著原生藝術頭銜,卻只是妄圖使自己的藝術變得無意識的“偽原生藝術家”。
二
精神病人、通靈者、民間自學者,他們的藝術創作在20世紀初露頭角。在審美得到質疑,剽竊日益嚴重的當代,原生藝術就是一個顛覆性的存在。
1.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
精神病人是隔離在社會邊緣的一類人,在杜布菲提出“原生藝術”一詞之前,1921年在瑞士一家精神病醫院服務的瓦爾特·莫根塔勒(Walter Morgenthaler,1886-1965)以當時環境下的精神病人的創作物為研究對象,完成了《一個精神病藝術家》一書,并且在書中刊登了病人的照片和真實姓名,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突破,也將精神病人的創作首次引入外界藝術作品的行列。1922年德國籍精神病醫師漢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1886-1933)出版了《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因其妻子患有精神病,致力于研究精神病的普林茨霍恩在精神病醫院工作的幾年里,收藏了大量的精神病人的藝術作品。他的研究表明精神病人的藝術創作不僅與他們的病情、治療方式有關,其創作歸根于他們從小的生活狀態及個性的發展。這部著作同時給超現實主義者帶來不小的沖擊,對于瘋癲創作的盲目崇拜,讓他們時刻關注這些脫離社會軌道的邊緣者的藝術作品,甚至認為這些關在精神病院的藝術家們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2.通靈者的繪畫
何為通靈者的繪畫,是人處于意識與非意識之間進行的藝術創作。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就是除了寫以外的原生藝術畫家。盡管現在甚少人了解他的繪畫世界,但事實上,繪畫創作同其寫作一樣伴隨了他一生。雨果通過嘗試各種材料與方法,使其繪畫作品有一種朦朧感,充滿了神秘的氣息。這類繪畫作品在當時吸引了無數藝術家的注意,其中也不乏許多超現實主義者。
3.具有高度顛覆性的民間自學者的創作
繪畫作為古代歐洲貴族階級的專利在十九世紀中葉被打破,隨著新的激進主義的誕生,繪畫逐漸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題材也更迎合當時人們生活的環境與狀態。當時涌現出了一大批對民間藝術極為推崇的畫家與作家,對于民間藝術的研究也從繪畫延伸到傳統歌謠、陶器、文學作品等。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當時被封為“樸素藝術之父”的亨利·魯索(Henri Rousseau,1844-1910)。所謂的自學者,并不是指他沒有文化沒有受過教育,魯索不但喜歡與藝術屆大師交流,也熱愛繪畫以外的藝術創作。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不是視覺上的寫實,而是一種更接近心靈、更笨拙的繪畫手法。在魯索死后,樸素藝術隨之誕生并得到快速的發展,這是當時社會形態下所迸發的藝術產物,也是當時政府極為推崇的藝術形式?;蛟S在現在看來,我們并不能夠真正定義何為民間自學者,在職業畫家與自學者之間僅僅存在著一道薄弱的界限,然而我們做能肯定的是這些藝術家對藝術真正的認知與看法是超越任何一個科班出身的畫家的。這份“無知”便是當代畫家極為渴望的。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