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體驗空間中重構情節,不僅僅需要設計師對專業知識的把握,還需要長期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以及對文學、戲劇、音樂的一種認識與理解。一個好的設計師的知識儲備是很全面的。在情節創作的過程中,只有擁有長期的意向積淀,才足以去篩選、利用。從一種抽象到腦海中的具象,從一種意象到最終的成像來展示給人們。因此,展館的設計不應僅僅是對功能、形式的考慮,而是對現場氣氛的感受與體驗也同樣重要,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對其溫度、濕度、氣味、觸感等全身心的體驗。
引言
展覽建筑中有太多平鋪直敘、不假思索的只為展示而展示的空間,使大多數參觀者被動地參觀與接收,同時也被快速忘記。而經過精心安排的設計,在場景中切入以生活情節為基礎的展覽空間,不僅延長了人們觀展的時間,豐富了人們的活動,并給人們留下非常難忘的印象。《建筑空間組合論》中提到,“運用空間的對比與變化、重復與再現、銜接與過渡、滲透與層次、引導與暗示等多種手法來建立一個完整、統一的時間序列”。
我們不可能僅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看到所有的空間,而只有在移動的過程中,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時,才能逐步看到相互聯系的各個空間,于是就產生一個問題:怎樣去組織空間秩序才能在連續運動的過程中有計劃地感受到空間的變化、起伏和節奏。
入口的暗示與引導(起)
入口是空間體驗的開始,參觀者將從這里進入到展館的內部空間。整個建筑內部空間包含著故事的內容,而故事的開場則是依托入口的營造。通過在入口處設置一種懸念,來引發人們對未知空間的探索,同時對場所的認知感被喚醒。
路易斯康的金貝爾美術館西入口,在入口空間中結合游泳池、綠化、噴泉等自然要素使室外空間融入室內空間中,并將建筑立面處理成城市與建筑、內與外共有的公共交往空間。設計師讓公共空間與博物館的室內空間形成一種聯系,同時也否定了常規的室內外空間秩序,并且營造多種參觀者交流、休閑的事件疊加在入口空間,成功地將城市空間的行人的目光引入到博物館入口空間。
空間的過渡(承)
過渡空間不僅僅是將空間的視覺形式聯系在一起,而是建立在邏輯上的聯系,依賴于各種內在涵義關聯。在展覽空間中,過度空間雖不是主要空間卻對起到非常重要的烘托主體的作用。它決定了空間布局和事件的先后順序,空間故事情節便在人們沿著路徑行走的過程中層層展開。
在展覽空間中為了增強空間的趣味性,并有力地烘托主體空間,設計者會有意地設置一些障礙,例如坡道、臺階、狹長路徑、多個交叉路徑等,目的使人們在錯綜復雜的參觀流程中體驗空間、加深印象,以此將人的情感融入參觀過程中(圖1、圖2)。
高潮場景的設置(轉)
任何空間場景都不是孤立存在,因此高潮場景的出現往往需要其他空間的烘托鋪墊。法蘭克福裝飾藝術博物館,邁耶在空間情節的編排上也運用了足夠多的技巧。通過設置一系列像是“邁耶符號”的白色構架,它們看似隨意地散落在建筑周圍,但實際上它們的設置不是在路徑的起點、轉折點或終點,就是在新老建筑的對話處,不僅引導參觀者主動去探尋博物館的藏品及其空間,而且形成了猶如我國古典園林經典置景手法的框景、借景,讓參觀者未進入其博物館建筑,就已經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以此產生遐想。法國建筑師雅克·羅格里設計的埃及水下博物館,為了保護文物,并充分發揮其歷史價值和教育、觀賞價值而策劃建造的一個海底博物館。通過玻璃纖維隧道將海底的奇觀呈獻給參觀者。由于整體建筑浸入海平面以下,讓參觀者可以完全感受海底的幽深,游客可以通過它感受沒入水中的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皇宮曾經的輝煌,像是穿越時空般的一次不可多得的體驗。
結尾空間的設置(合)
結尾處的空間可以是各種知覺系統的混合也可是意識的空白,使參觀者通過對體驗的回顧產生意猶未盡的感受。展覽空間通過“起承轉合”的編排,使每個空間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以及空間關聯性更具有。通過挖掘歷史,運用當下的技術,對片段中的歷史情節、時代特征、生活習慣的提煉與糅合,使歷史空間情節再現,并與人們現代生活相聯系,賦予一定的哲學意義。經過編排后的展示體驗,參觀者不僅積極的參與場景中去同時即使結束也很難忘卻。
結語
建筑空間情節編排設計內容由于設計師與參觀者的知識背景與生活體驗不同,有時不被理解也是正常的,但也要避免曲高和寡的局面。而對于參觀者來說,不是要還原作者的主觀意圖,而是從自我體驗的角度去重新理解與感受作品與空間,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體驗,是一次突破創造性的體驗。空間的神秘和吸引力正是來源于生活體驗,將內心精神上的東西具象為一種可接觸的空間體驗。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