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藏族藝術的民族精神和工筆人物畫的結合特點,從色彩、文化特質、宗教形式來呈現民族藝術的博大精深,上升到審美語境的新層面。
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拉動了全球經濟、文化、藝術的格局呈現多元化的發(fā)展。藝術伴隨經濟的個性化成長,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各方面逐步呈現,尤其體現在民族藝術上。中國地大物博,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種特色各異的民族文化,不僅源自于我國本身的傳統文化的積淀,也源自于多民族文化的形式多樣化,而以藏族題材的繪畫在解放后的中國美術界是備受推崇的。
民族精神與工筆人物畫的結合
近代中國的工筆畫在風格上發(fā)生了大的轉變,藝術語言和表現題材上的現代化,突破了單調的寫實與色彩的限制,在藝術語言上尋求了新的突破。而在中國傳統的工筆畫題材里來系統的研究,不同時代的創(chuàng)作要求對于藏族題材的理解形態(tài)各異,但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始終不離不棄。藏族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突出典型,深處雪域高原的大山文化,藏族人民的樸質,對于信仰的堅貞,都是對于工筆人物畫選擇藏族題材的追求。新中國初期,在毛澤東“文藝必須為大眾服務”的號召下, 藝術家們紛紛奔赴西部這片神奇的土地,苦苦尋覓著雪山背后的“藏魂”。對于藏族題材的繪畫和民族風情,從民族服飾到宗教文化,從藏民生活到宗教洗禮,民族精神激昂在每一幅畫面中。整個畫面的呈現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調平涂,而是結合了西部特色,在古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成就了工筆人物畫藏族題材的新風尚。
少數民族的藝術是博大的,藏族作為少數民族中的典型代表,就其民俗文化而言,是有其獨特性的。首先,從其色彩的搭配來看,是極其講究的。對于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物特征,色彩的搭配是不同的,在工筆人物畫中寫實的再現藏族服飾色彩,不僅展現人物的特性還展現繪畫作品的工整細膩,色彩裝飾性強,在建筑上的色彩表現也是如此。其次,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鮮明的文化特征。工筆人物畫中的工筆重彩與藏族藝術的結合,無論是從色彩還是造型都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美感。這些鮮艷的色彩、和諧的搭配,單單就是色塊間的重組,從面積的大小而言去展示整個畫面,就足以感染到藏族藝術的獨特魅力。最后,宗教風格濃烈。西部藏族是其地域文化上有其獨特性的,西域雪原,策馬馳騁,能歌善舞,民族情感強烈,信奉宗教。禮佛便是藏族人宗教信仰的首位,高高在上的布達拉宮,每天多少人誠服在它的腳下,虔誠的藏民,主宰了一切的藏族文化形式,滲透進藏族人民的生活。工筆人物畫對于宗教的表現是較多的,尤其是夸張的處理畫面來增添畫面的裝飾性,達到藝術的處理效果,突出藏族人對于宗教的神秘的虔誠與信仰。
藏族題材工筆人物畫的審美語境
藏族題材的工筆人物畫在審美上的追求自然擺脫不了西方現代藝術的融入,拋開傳統的中國工筆人物畫技巧不談,藏族題材的工筆畫要想表現藝術家強烈的創(chuàng)作意識就必須糅合西方現代色彩觀,將裝飾性意味強的藏族藝術與現代中國工筆人物畫融合在一起,運用到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中。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大都以散點透視為主,習慣繪制長卷及各種畫幅形式,而藏族藝術的特色便是裝飾性強,必須借鑒西方藝術的一點透視和構圖方式,在構圖形式中打破色彩的對視覺的強烈沖擊,借用工筆細膩的造型手法和線條的流動,增強畫面的裝飾性意味,改變傳統工筆繪畫單一的色彩搭配和構圖形式。
對于藏族題材的工筆人物畫的審美語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宗教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所有的藝術創(chuàng)作均源自創(chuàng)作主體本身的情感表達,藏族的宗教文化是每個藏族人民滲入骨髓的精神信仰,工筆人物畫在對于塑造主體人物形象前就必須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環(huán)境背景,從審美的視角來探求藝術的新追求,當代中國多元的藝術市場正好給民族化的審美追求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對于藏族藝術的呈現不再是表面的、膚淺的呈現,而是深入的挖掘藝術內在的審美意識作為工筆人物畫的更深層次的精神追尋。其二,新材料的探索和新技法的創(chuàng)新。通過對于藏族藝術的了解深入,和對于西方文化藝術的汲取,尤其是在工筆重彩人物畫這個領域,涌現了一大批的新興藝術家,對于材料和技法的新研究,提升到了創(chuàng)新的高度。現當代藝術家們除了對于傳統的工筆人物畫的傳承,對于舶來文化的材料和技法有了新奇的認知,對于他們而言,審美上的追求不單單是精神上,也有一部分是來自物的審美。運用各種材料和技法,結合藏族特色的色彩、礦物質材料、原始的花草種子等,呈現在紙和絹上不同的藝術效果,這些肌理的研究使傳統的靜態(tài)的中國工筆畫走向了新的動態(tài)的藝術審美領域,翻開了新的篇章。
藏族藝術的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新探索,在大膽創(chuàng)新傳統藝術的同時,要植根民族傳統藝術的根源,研究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研究新技法,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尋求線與色的結合,技法與肌理的結合,將傳統的工筆人物畫從審美的語境上升到民族藝術的新糅合。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彭柳柳,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美術學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