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們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重視飲食的健康。水果和蔬菜作為健康食品的代表自然成為當代人休閑食品的首選,果蔬吧應運而生,并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在果蔬吧的設計中,傳統設計元素基本難覓蹤影,如何在這種現代的生活方式中融入傳統的青花設計元素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內容。
青花內涵與設計
本文所指青花即為青花瓷,是我國瓷器的代表品種之一,從工藝上來說屬于釉下彩瓷。由于青花瓷采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因此燒成后呈藍色,發色鮮艷。青花在我國歷史悠久,始于唐宋,成熟于明時的景德鎮,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與推崇。
青花之所以到了現代仍然流行并被廣泛運用到現代設計的各個領域,是因為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展示了東方藝術的精髓。青花藝術品有著古樸的意境,給欣賞者帶來無可比擬的沉靜、細膩、典雅、幽遠、雄峻之意境,具有簡潔、恬淡、肅靜的氣質,同時其豐富的層次感和藝術表現力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
青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里極具特色的元素,被現代設計師們廣泛運用,內容不僅包括其瓷器造型本身,還有其色彩、紋樣、美學意義等。這些元素被設計師們提煉、改造,在海報招貼設計、書籍裝幀、包裝設計、室內設計、珠寶設計等領域均有創新運用,使中國傳統的藝術瑰寶重新煥發新的生機。
現代果蔬吧的設計現狀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對于健康和休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希望有一個既能放松身心、遠離喧囂,又能健康飲食、享受美味的地方。果蔬吧的出現迎合了許多年輕人的需求。它與傳統水果店不同,除了出售水果外,更在于提供健康的果蔬搭配,舒適的環境,從而使消費者得到身心的放松。
縱觀目前市面上的果蔬吧設計,大多以體現水果和蔬菜的新鮮、營養為切入點;色彩上基本采用紅、橙、黃、綠等鮮艷明亮的色調;硬裝部分多用瓷磚、玻璃;家具、店面也設計成水果的形狀或顏色;具體細節裝飾更是繞不開實實在在的水果和蔬菜模型等。總體來說,大多數的果蔬吧在室內設計中做到了“名副其實”,但“特色不足”。
青花在果蔬吧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1.青花的色彩美
青花的色彩特征是白地藍花。藍色是心理聯想非常豐富的一種顏色,其明度和純度的不同,會帶來許多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清澈的藍天、深邃的大海、抑或是如今霧霾下藍灰色的城市,總能給人多樣的聯想。
白色則更是純潔至凈,乃是無瑕的白云之色。因此青花的色彩是久遠深刻的,就顏色而言,青(藍)、白不偏不倚,是為中;就內涵來說,青(藍)、白諧音清白,這是即便不清不白的人也向往的,因為那是對美好人格的高度禮贊。這些均與中華民族千百年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發展密不可分。
現代果蔬吧的經營宗旨是為忙碌的人們提供營養與放松的產品與環境。將青花的色彩運用其中,一方面傳遞出濃濃的東方韻味,增強整個室內的時尚品位,使得空間素雅又不失古樸大氣。另一方面,藍白色調極易打造清新、典雅的氛圍。具體運用時可以墻面、頂面使用藍白的主色調,墻裙、窗簾、陳設等采用同色系,而家具如桌椅、櫥柜等可采用中性色如原木色等進行調和與過渡。這種搭配可以營造一種清涼愜意的飲食環境,為消費者帶來良好的消費體驗。
2.青花的圖案美
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受這兩方面因素影響,青花的傳統紋樣內容繁多。在表現方式上多以線描出現。具體到種類上,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為植物類,多以牡丹、荷花、蘭花外,還有葡萄、石榴、松、竹、卷草以及寶相花、纏枝花等;第二類為動物,主要是神獸類的龍、鳳、麒麟等、瑞獸類的獅、虎、馬、鹿等和禽鳥等;第三類人物則有神話、歷史故事和兒童題材等;第四類,畫配詩。
在果蔬吧的室內設計中,植物類是比較容易利用和切題的。常見的各種花卉、蔬果類紋樣均可以直接借鑒使用。如荷花、桂花、百合、葡萄、芭蕉等。另外,組合使用也可獲得別樣的效果,配以昆蟲類、卷草類紋樣會使圖案顯得更加生動。此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與改造,運用傳統線描手法,創作新的主題。
3.青花陳設錦上添花
室內陳設作為室內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點綴和補充空間,使空間風格更好的表達與展現;另一方面,它展示了主人的生活品味與喜好。陳設的種類繁多,青花與陳設的結合也不局限于傳統的瓷器,設計師們運用青花紋樣、色彩等元素制作成配件,呈現出多種類的趨勢,如擺件、燈具、紡織品、裝飾畫等等。
具體手法如使用青花圖案的鏤空燈具,在柔美的燈光的襯托下,宛如一幅生動的水墨畫;使用青花掛盤或果盤,素雅的色彩可以更好的襯托果蔬的鮮艷;在衛生間使用青花洗手盆或進行裝點,顯得空間潔凈典雅;在空間節點處放置大型青花裝飾瓶,提升整個空間的文化品位等等。
結論
青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代表元素,將其提煉成室內設計的裝飾符號,傳遞出的是我們傳承百年的文化與情感。它與果蔬吧這種現代休閑空間并不矛盾,經過設計師們的妙筆,青花可以成為其中的一抹亮色。因此,重視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美學價值及設計理念,特別是其對當代室內空間環境的設計及發展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