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公共環境中的材料壁畫創作,壁畫家要在關注壁畫材料的開拓與運用的同時更應著力于當代材料壁畫在公共建筑環境中的功能體現。本文主要探討當代材料壁畫在公共建筑環境中的功能意義,其主要體現為:當代材料壁畫對公共建筑環境時空上的整合、當代材料壁畫材質語言的詩意化言說及當代材料壁畫強調時代精神、地域特色等當代人文因素在公共文化內涵上的凸現。
后現代藝術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以更加大眾化和生活化的觀念式、即興式的藝術創作來挑戰公眾的視覺與心理。這種藝術表達方式強調顛覆一切傳統的思維模式,否定絕對權威,反二元對立,雖頗有標新立異之嫌,但對當代藝術創作領域的開拓創新卻具有無可替代的指導意義。譽滿全球的不定形藝術、綜合藝術、波普藝術以突顯材料本體語言的特征無疑對現當代公共環境壁畫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隨著現當代建筑新空間、新環境與新材料的出現,作為公共藝術的現當代材料壁畫創作,其功能因體現為對建筑環境時空上的整合、材料語言的詩意化言說及強調時代精神、地域特色等當代人文因素在公共文化內涵上的凸現而具有了極強的現實意義。下面我們來分別加以論述:
對公共建筑環境時空上的整合
當代材料壁畫藝術作為當代公共建筑環境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實質是一種時空藝術。除了與建筑壁面環境共同創造多樣的物質空間外,還體現在流動的精神空間的營造上。其流動的時空理念滲透于建筑的空間環境之中,故而在打破了傳統壁畫的“補壁”單一片面理解基礎上,建立起依托并對應建筑時空環境的關系來進行當代材料壁畫創作與實踐的認識態度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當代材料壁畫對于建筑環境中時間的整合猶如現代設計中“視覺流程”的這樣一個概念,通俗的講是指人的視點在平面作品上移動的過程,是有其視點移動的順序規律的,比如先看到色還是先看到形,先看到整體還是先看到局部。同理,對建筑環境中的壁畫而言,人在空間環境中來往,身體在運動,頭部也在運動,視點隨之變化。人們的這種運動形式包含著時間的延續,人們通過視覺感知一個相對靜止而延伸且依附于壁面的壁畫作品,并非瞬間而得,而是如同音樂一樣具有韻律和節奏。針對這一點,也可以說“壁畫是流動的視覺音樂”,由此,壁畫依附于建筑環境而存在,而裝置于建筑環境中的壁畫則為空間注入了活的靈魂。最有說服力的莫過于潘公凱先生2010年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的巨型長卷智能媒體壁畫《清明上河圖》。設計者獨具匠心地利用北宋張擇端創作的原作畫幅中橫向連綿、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的特點,讓畫面、色彩、光影沿過道而生長,行走其間,猶如徜徉于流光溢彩的時光隧道,使每一位觀者充分體會到中國氣派與中國風格的同時,在流動的時空中脫塵出俗。
“視覺流程”作為觀察主體人的運動過程,使人們獲得了一個動態的觀察流程,也只有這樣的觀察流程才能使人充分感知建筑環境內的整個壁畫的存在,并體會到藝術的魅力。因此,需要壁畫設計者對建筑環境充分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很好地融入當代材料壁畫設計中去,是當代材料壁畫體現其時間流動功能的重要的保障。
其次,針對當代建筑室內外空間以幾何形呈現的框架結構中,當代材料壁畫創作在對空間的整合作用主要表現為空間的解放與約束。在幾何形結構建筑中生活工作的我們,日復一日。對此結構框架習以為常的同時,也同樣淡漠了對幾何形空間的感受,甚至還會心生厭倦。針對這種空間存在,許多現當代材料壁畫致力于改變現狀,最著名的莫過于墨西哥壁畫家西蓋羅斯為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創作的綜合材料壁畫《大學與人·人與大學》。由環境出發,作者在矩形結構的辦公大樓外墻上用水泥堆塑出充滿張力的人物浮雕,其表面鑲嵌著各色天然石材和金屬板材,局部以合成顏料繪制并利用自然光照條件的差異,同構出四維的視覺空間,給人們的視覺帶來強烈的沖擊力,使人精神為之一振的同時,帶來了空間的活躍與解放。在現代中國,著名壁畫家張仃先生常常運用鳥瞰式構圖來有效的解放空間。其創作于北京長城飯店大廳的《萬里長江萬里圖》,巧妙地把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勾皴點染技法植入纖維彩錦繡藝術中,營造了壯麗的長江景色和秀美的祖國河山,使大廳內有限的空間在視覺上擴展開來,讓人神游暢想。
當代材料壁畫在空間的約束上還可以表現為對空間布局的一種相對界定方式,加強壁畫的平面感、裝飾性以取得與當代建筑氛圍的和諧。有鑒于此,著名壁畫家唐小禾、程犁先生為湖北荊州博物館創作的《火中鳳凰》磨漆壁畫,取先秦楚文化中鳳鳥圖式加以變化,描繪了鳳凰成長、掙扎、重生的故事,畫成九條屏面。全畫以大漆黑紅對比的烈焰襯托翠羽的鳳凰,富于裝飾性的平面構圖,產生一種意蘊豐富、綿延不斷的視覺效果形成了對館內分散空間的圍合。此外,該壁畫在體悟建筑主體對氣氛、格調、意境的要求等方面的經驗對我們的當代材料壁畫創作也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材料語言詩意化的言說
漫步許多當代建筑空間環境,赤裸空白的壁面常常讓人昏昏欲睡、興味索然。若突遇一幅當代材料壁畫常讓人猶如荒漠突遇綠洲,精神會為之一振。這常常是因為當代壁畫中豐富的材料語言形式感和視覺沖擊力所具有的材質審美特性的詩意化的言說打動了我們。
對于壁畫創作而言,材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質載體,隨著現、當代工業技術和科學領域的不斷進步,材料的品種日新月異,可謂是層出不窮。因而隨著材料的開發、應用,人們的審美取向與審美習慣也在同步發生著迅速的變化,新的壁畫風格形式也隨之不斷產生。在當代公共環境的許多場合中,壁畫藝術的材質本身就具有形狀、色彩、質地的特性,它們已經在當代材料壁畫創作的概念上超越出材料載體的本體概念而成為審美裝飾的主體。其表現為當代材料壁畫的生成往往以多種材料的結合完成畫面效果,所具有的材質審美特性往往排除掉了傳統壁畫所具有的社會道德服務功能,而本身的材質質料特征成為表現語言,它的色彩、肌理、光澤、質地等物的特性感動著觀眾,傳達出另類的抽象美感。
當代材料壁畫的材料之美是豐富的,一方面材料有自身的物理質料特征,而且加工技術又使之以不同的的方式體現出來形成材料的外在美,另一方面材料的使用者——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材料的外在的表現必然對人心理產生影響,形成材料的內在美。材質美包括材料的物理性與精神性,此二者共存,對人的視覺和心理同時產生作用。由此,在當代材料壁畫的創作中,考慮壁畫所處的建筑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材料與人文環境的有機結合表現在壁畫材質與建筑材料的綜合配置、材質內涵與環境風格、功能的融合等方面中:如可以在鋼化玻璃和不銹鋼材料為主的建筑內部安裝纖維裝飾尋求軟硬對比;或布置粗陶墻飾強調古老與現代、精細與粗糙的對比;或以玻璃為元素,在現代感的整體基調下利用相同的材料不同的加工方法制造變化……材料的體量與建筑環境構成一定空間關系,材料的氣質在環境中發揮著精神功能,而當代聲、光、電等材料媒介的介入給環境帶來了更多的新奇。為豐富環境視覺效果,當代材料壁畫在材料選擇上更加不羈:硬質材料、軟質材料、霓虹燈管、機械裝置、電控制、現成品都有所應用;聲音、光效應、信息媒體等元素也成為當代壁畫的語言,它們在物理性與精神性上同建筑環境相互作用、共生共長,共同塑造建筑環境中的精神空間形態。
強調時代精神、地域特色等當代人文因素在公共文化
內涵上的凸現
當代材料壁畫在建筑環境中功能性的體現離不開與人文因素的有機結合。當代材料壁畫作為公共藝術而成為建筑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其造型元素和一個地域的風格、文化、歷史有機的聯系起來,它將會因為表現出了地域人文環境獨特的性格和表情而成為一件妙趣橫生的藝術作品。
作為依附于某一建筑環境的當代材料壁畫,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普適性的藝術,而是與該地域的歷史、文化及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里我們可以舉出許多成功的個案:著名的壁畫大家袁運甫先生在談及“中華世紀壇”藝術整體的創作時,強調“要把一個正處于積極尋求變革和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民族情緒,統一到以尊重自身本源文化為特征的現代建筑和公共藝術中來”。在中華世紀壇的大型綜合材料壁畫《中華千秋頌》中,主廳中央是一根浮雕鍍金壁畫粗大主柱。在粗大主柱上的周圍,環繞著八根同樣的子柱,象征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欣欣向榮。在大廳的環形壁面上用各色彩石鑲嵌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整幅壁畫以同心圓的構成形式傳達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民族情緒,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從以上實例可看出,當代材料壁畫創作只有結合特定的文化、歷史、地域特色,進而加強該地區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才能張揚該地域的自明性、永恒特性和歷史文化特質。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由于全球化所導致的“天下大同”及“地方性文化”的消失與淡化,故而具有保持和加強地域間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的當代材料壁畫創作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綜上所述,當代材料壁畫功能體現只有依托于建筑環境,充分發揮其材質特性,豐富其文化內涵,才能在更好地滿足公眾的心理需要的同時凸現其獨特的審美功能。當代材料壁畫創作是對環境的詮釋,更是對環境的拓展,它使得一個具體的、有限的場所空間升華為具有某種抽象含義的、蘊含藝術氣息的天地。我們深信,從傳統壁畫形式之中迅速發展起來的當代材料壁畫,以強烈的公共藝術特征為前提,裝置于人類生存和生活環境之中并豐富著廣大社會公眾的視覺感官,必將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劉志云(1970-),湖北黃石人,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壁畫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