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服裝市場發展日新月異,服裝潮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本文通過研究一種獨特的服裝品牌理念是如何把東方傳統美學精髓《老子》的道家思想融入進去并結合現今市場轉化為受消費者青睞的產品的過程,并且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給服裝品牌的文化內涵建設給予借鑒。
設計很多時候來源于文化。中國傳統五千年的文化現在越發受到世界的矚目,所以設計師在很多時候無可避免會受到 文化復興的影響。在很多時候,文化的復興表現在產品的形式上會采用傳統經典圖案(例如甲骨文圖案的在家紡產品中),這給了設計師的創作靈感,也迎合了當下消費者的審美趣味。但這種“中國風”僅僅借鑒了外在而已,只是把傳統符號圖案放在產品的外表上,并沒有深入到傳統文化的內部,這樣的設計雖然在興起的一刻很有市場,很新穎,但是因為沒有文化底蘊在其中,所以不可能延續很久。在這樣的情況下,本文汲取老子的“有無相生”思想精髓,并研究現今市場中運用該思想的獨立設計師品牌是如何形成它們的服裝品牌理念并如何應用到服裝設計中去的,能夠更加踏實和持久得產生影響力。
老子“有無相生”思想的內容及其核心本質
1.老子“有無相生”思想的內容
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有這樣一段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恒也。”大家都知道美麗是因為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有和無相互。所以說“美”和“丑”,“善”與“惡”是相互對立的;但是這兩者的對立并不是永恒的,這種區別和對立在某些情況下是相互轉化和統一的,即是矛盾又是統一的關系。
《道德經》第十一章內容如下:“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講述了車和車輪的車轂中間的孔洞等實際存在的實物和虛無的部分的關系,來說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事物的實際存在才能給到人生活中的方便,但是如果他們中間的空虛部分沒有發揮作用,那些“有”就會失去價值。通過切實的例子來論證了“有”和“無”對立統一的關系。
2. 老子“有無相生”思想的核心本質
通過對《道德經》的解讀可以看出,老子既重視“有”的實際存在,又注重“無”的巨大作用。“有”是源泉,是核心部分,是基礎,是主要方面,當然更加是“無”存在意義和發揮作用的客觀依據, “有”的存在才能發揮“無”的作用,這兩者是對立的,只有“無” 的存在,才能實現“有”的價值,有“無”才有“有”,二者相互制約、相互對立、 相互轉化、相互統一,即“有”可以生“無”,“無”可以生“有”, 簡單來說,“有無相生”指的是事物的“有中生無”以及“無中生有”,從根本上來說體現為哲學性思想特征。換句話來說,“無”與“有”相互之間能夠實現矛盾對立與轉換的。這就是老子的“有無相生”思想的核心。
由此可知,老子“有無相生”思想核心具有普遍的意義。任何事物都可看成“有”和“無”的對立統一,將老子“有無相生”思想的精髓運用到服裝品牌中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
“有無相生”理念服裝品牌設計中的詮釋
現今時代服裝風格令人眼花繚亂,服裝的更新速度也是讓人應接不暇,各種服裝品牌都試圖以標志圖案,創意設計,經典logo企圖讓消費者對其印象深刻,并且服裝流行周期日益縮短不僅僅給服裝市場很大的壓力,而且給消費者的被動感日益增加,消費者從最初的引領者變成了追隨者,這樣的改變讓他們十分渴望改變這種狀態,奪取主動權,變成時尚的主導者,并且很多消費者希望從浮夸的裝飾中走出來,親近更加自然淳樸的服裝。一種新穎的服裝風格正在以一種逆向思維來詮釋服裝,在玲瑯滿目的服裝市場中獨樹一幟,并且一經推出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
傳統的東方審美區別于西方審美,講究精神層面的追求,重自然和人的統一,并且不講究繁雜裝飾,拋棄一切外在的浮夸飾品,注重簡樸閑寂。東方審美放棄外部的形式美,大大區別于西方以人為本的人體美,
東方的哲學審美一直是內斂含蓄為特點,講究寬衣,但是這看似平靜簡樸的風格下實則是一種獨樹一幟的相對于這種風格的沖突性表達,是一種真正將人類情感融入設計之中的一種表達,而含有這種服裝設計理念的品牌在設計服裝的過程中對于繁瑣的外部修飾秉承一個大膽舍棄的態度,通過這種“失”而想要真正把東方傳統美學的精髓融入其中。而東方傳統美學中重視精神層面而不注重物質層面,注重自然造作而不注重人工造作,重視簡樸而不注重繁瑣的淡泊閑寂的精神追求成為這種服裝品牌設計中的核心理念,它們通過簡單的“物”來適應當今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并且讓自己保持一種空杯狀態,通過不斷汲取其他優秀民族的優秀文化精髓來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
現今許多獨立設計師創立以該服裝品牌理念為核心的服裝品牌,他們意識到現今服裝市場中更新周期的縮短促進了他們的喜新厭舊,消費者渴望擺脫被動者的窘境以及渴望能回歸自然,通過服裝來呈現自我。所以這些獨立設計師品牌通過把服裝看作一個可以自我思考,有內在涵養的個體來詮釋,希望拋棄外在的繁復,取代以最淳樸,最單純的款式來吸引消費者,來和希望與消費者達到共鳴。他們意識到每個消費者對同一件事物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們通過最簡單的服裝款式,利用消費者自身對服裝,對時尚的認識來賦予服裝獨特的意義。這種形“失”而意“有”的服裝品牌理念把無個性轉化為了有個性,把無特色轉化為了有特色,把無風格轉化為了更有風格,真正意義上融入了東方傳統文化的精髓,把老子的“有無相生”詮釋得淋漓盡致。
有無相生為消費者所用
服裝產品是設計師或者說是品牌和消費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服裝品牌通過自身的產品向消費者傳達品牌理念并且希望能夠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一種深刻的品牌形象。而現今消費者對服裝風格的包容性越來越大,他們更加愿意去嘗試不同的服裝風格。所以以簡單的“物”來詮釋“有無相生”的一些獨立設計師品牌一經推出便受到廣泛的認可和支持。而在研究為什么這類服裝會受到普遍認同的研究中我們明顯看到,其實消費者們眼中的時尚大多是一致的,而這種他們眼中的服裝風格把他們的個性和特點都內斂化了,而以一種大眾都可以接受的,更加能夠理解的時尚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而雖然在服裝市場,這樣的服裝產品銷售是市場中公認的商業模式,可是這類以“有無相生”為服裝設計精髓的在和大眾服裝有相同之處的同時在個性之處區別于它們,它汲取了東方傳統美學的精髓,并且通過服裝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的“有無相生”理念轉化成產品之后服裝更多的是一些摒棄了浮夸裝飾的一些基礎款,并且通過縝密的與這些基礎款相對應服裝品牌宣傳之后,能夠讓消費者了解到服裝的故事,感知到服裝的品牌文化,并且能夠讓此類服裝品牌的形象根深蒂固,讓該類服裝品牌在眾多相似風格的品牌中展現出自己的不同之處。其次消費者擁有自己的穿搭個性,一件相同的衣服在不同人身上的魅力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該類服裝品牌真正把個性回歸給消費者,通過自身形式上的“無”來成全消費者的“有”,真正把“衣服穿人”變成“人穿衣服”,把主動權還給消費者,讓消費者結合自身特點來進行任意穿搭
,來展現他們的個性。人們能輕松自然隨意得穿衣服,實際上是另外一種更加深層次的個性的表達,真正把老子的有無相生的思想和服裝結合在一起。
結語
把東方傳統美學與現代服裝市場結合,通過汲取傳統哲學美學的精髓然后把它產品化,市場化,這種傳統文化的詮釋抓住了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情節,不容置疑會受到消費者普遍認可。而且這種表達方式不是僅僅是表面上采用,而是汲取其精髓并且通過思考之后,真正意義上轉化為大眾所歡迎的服裝產品,所以說,在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時,不僅僅是采用其表面的一些圖案,符號,真正意義上的結合是汲取其精華并用最好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結合。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