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一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顧名思義,留白就是在作品的創作中留下相應的空白,常在中國畫的創作中被提及,是中國畫的一種布局與智慧。畫面如果過于飽滿,在構圖上也就失去了靈活和飄逸,顯得死氣沉沉喘不過氣來;但如果畫面有了留白,在虛實結合的情況下,拉開了畫面的空間感和層次感,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我們觀齊白石的蝦,才能感受到水的清澈;賞徐悲鴻的馬,才能體味到風的速度。張擇端的 《清明上河圖》中,眾多人物惟妙惟肖,細致到每個人的面部表情都各自不同,而放眼大觀,這幅作品也精妙絕倫,橋,水,鬧市區的交織,展現出一幅城市樂居圖,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城市景象,包括城內鬧市區,城郊過渡區,以及城外郊野部分,這樣的城市布局也使得整幅畫面完整而主次分明。這樣觀察,他的畫并不是處處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的,他也留了白。畫面以汴河貫穿整幅畫面流線,汴河兩岸錯落有致的建筑以及虹橋,充滿節奏,而協調這些城市景象的“白”,正是汴河。
像清明上河圖一樣,現代的環境設計中,大到國家城市,小到庭院,“留白”成了設計環節中調節整體氛圍和節奏的重要環節。都說江南好風光,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一說到水鄉,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居住環境,江南地區相對北方而言,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多平原和多水。因為多水環境,不僅調節了空氣濕度和清新度,在建筑密度中也起到了調節作用,使得城市的建筑分布有一定的空間和間隙,比起北京上海這樣高樓遍布,建筑成群的一線城市給人帶來的壓迫感和緊張感,這樣的環境更是使人在身心上都感受到了放松和舒適。水在環境的協調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說是因為這樣的城市在“留白”方面處理得比較得當,那“水”自然也就是“白”了。從形態組合來講,現代建筑對于功能,經濟,文化,技術等客觀性的因素對建筑的影響已經考慮的相對周密,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和科學的體系,但這樣的整套考慮體系,也難免使建筑本身的造型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從而導致建筑的外形千篇一律。而前面提到過的通過“白”來調節整個環境,在這里便派上了用場。古代的風水學提出的理論,側重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環境好壞的判斷是按照人的主觀需求來判定,“吉”的地方可以大肆建造房屋居所,而“兇”的地方則被人們留下來,而這樣的行為也恰到好處地留了白,或是種上植物加以修飾,也使其與周圍的“吉”地之間產生了對比與呼應,拉開了空間,開闊了視野。由此可見,從古至今,留白在空間的規劃中都起這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建筑設計中,留白也是一種獨特的手法。 “白”不僅是一種顏色,“白”也是一種設計理念。建筑的藝術通常通過人的視覺進入大腦,在欣賞這類藝術的時候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上個世紀,白色的平樓成了建筑界流行的色彩,平平整整的白色盒狀房屋比比皆是。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視野已經不能滿足于停留在規整寧靜的平衡體系,而是更加希望接受前衛帶來的刺激感,之所以說過去的建筑給人多是平衡安靜的感覺,正是因為這樣的建筑多都是分布平均,外觀講求平衡和對稱,方方正正,給人安分和整齊的感受,想要讓建筑的外觀給人的視覺帶來沖擊,將腦海中的想象空間融入建筑中去,首先需要從標新立異的奇特造型做起,而做出給人視覺沖擊的設計,在創造搶眼細節的同時,“留白”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現代建筑是以功能和結構為出發點,來刻意追求建筑空間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而過去的建筑都是以功能為主,外形規整,注重穩,整,靜的形式美,與之相比,現代建筑可謂是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但是現代建筑在發展中也將面臨一個新的問題,當設計師將自己的想象賦予建筑本身的同時,以功能和結構為出發點,追求建筑空間內容與形式的刻意統一,相比較于古典建筑的內容為基礎而造型的手法,使得現代建筑受到了功能性的極大局限,使人的精神也受到相應的影響,高度集中的功能性使精神高度集中緊張,產生相應的心理負擔。這樣的問題該如何面對呢?如果說是因為功能的高度集中帶來的問題,那自然“留白”又要被提及了。如果能在建筑的設計中留出相應的空間,使功能的分布不過于集中,整個空間的緊張感也會隨之得到相應的緩和。將過于注重功能的分區加入休閑文化色彩,或使用藝術成分來裝點,不禁氣到了調節整個建筑氣氛的重要作用,避免了建筑給人的感受過于緊張和壓抑,同時也處處透露出人文思想,空間在承載了藝術與文化之后,為欣賞者的審美視角提供了一個心理框架,而且人們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臆想,文化底蘊以及對藝術的個人感受來填補這個框架,從而使整個建筑在人腦海中的印象也隨之產生微妙的變化,使建筑與人的想象實現統一,也更容易使人對建筑本身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建筑的留白,不是通過留白的方式將建筑要素進行隔離與分歧,而是通過對建筑整體內涵總的把握和控制,使建筑的功能與外形得到完美結合與統一,使建筑內部的各個環節緊緊聯系起來,環環相扣。在賦予建筑疏密有度的視覺感受的同時,也濃縮了大量信息融入其中,為人更好地理解建筑提供了條件,同時也拓展了人的想象空間,如果說,建筑呈現在人眼前的時候上了一把神秘的鎖,那留白便是理解作品內在含義的鑰匙,它通過在空間內的拉伸延展,使人更輕松地去理解建筑本身,通過有限的詞義體會無限的內涵,最終達到精神上的自由。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紫楠(1994-),女,河南人,漢族,本科,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