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從標志設計圓形視覺形態的視點出發,通過圓的形態特征,圓形與標志的符號淵源,以及圓形具體在標志設計中的視覺表現幾方面層層遞進深入論述,探討圓形在標志設計中所包含的深刻審美內涵及傳達的獨有視覺形態。
標志是一種圖形符號,具有象征性和傳播性。它精煉的提取具有象征意味的視覺形象,以豐富的表現形式,將概括化、凝練化、簡潔易懂的圖形符號向公眾傳達特定的信息,是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設計形態和構成方式多種多樣,就幾何形式而言,方形代表平穩,三角形代表堅實,而圓形則由于其蘊含的豐富情感和多變的視覺形態,成為標志設計里重要的設計手段。
現代標志中圓形的視覺表象
圓是一種幾何圖形。當一條線段繞著它的一個端點在平面內旋轉一周時,它的另一個端點的軌跡叫做圓,其造型優美、柔軟、溫潤、勻稱。在現代標志設計里,圓常常作為一種設計的形式和形態存在,具備明確而又清晰的形式結構,為傳達企業理念核心,標志圍繞圓形元素進行提煉、概括、取舍、變化,創造典型、深層次的視覺形象,讓標志的內容直觀地被人們感知。圓在視覺形態上既可作為點、線的構成,也可形成面的處理,外觀給人以視覺集中和聚焦的感覺,具有向心力和典型的視覺特征,表現手法直接、明確,便于受眾理解、記憶,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力。同時,圓形的曲線流暢,富于變化,給人以親和力,圓作為無限對稱的幾何體,其在造型上的完美性、圓滿性可以最大限度滿足人類的視覺審美要求,相對其他形態更符合民眾的審美心理認知。而這種形態恰恰和一些標志所需傳達的審美內涵相契合。
現代標志中圓形的審美內涵
標志首先是一種圖形傳播符號,標志所代表的象征概念需要直觀的視覺進行表現,而直觀的視覺必須建立在意義的概念之上,所謂“概念無直觀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而作為標志的其中一種圖形載體——圓,具有其他圖形不可取代的象征意味。在實踐生活體驗中,人們利用某一種約定成俗的視覺符號進行視覺信息傳達,而圓正具備這一共同的符號認知。人類對圓形符號的認知,都來源于我們生活的體驗。圓形所體現出的形態美和所包含的循環往復、圓圓滿滿的寓意在東西方視覺文化里是相通的,中國人更是自古就崇尚圓、喜愛圓。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中的人面魚紋,圖案化的人面形象就具有強烈的圓形符號特征,反映了原始時代人類在視覺圖像創作中的豐富想象力,傳達出濃厚的意趣和藝術魅力。《呂氏春秋》曰:“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上一下,圓周復集,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季節的輪回,晝夜的交替,生老病死,宇宙萬物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易傳·系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圓形的“陰陽太極圖”可以說就是中國人對于世間萬物生成的圖形寫照,太極圖中間被“S”線分割,陰陽相抱,共生互補,雙魚首尾相互追逐,從形態上包含了結構、均衡、變易等形式規律,造型充分發揮了圓形的圓潤融合、動感韻律的特點,以最簡約概括的圓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和創造性的傳統象征圖形,也奠定了中國傳統圓形的構圖模式。
流動之美的弧線形成了圓渾圓飽滿的視覺形態,由形態而引申出的圓滿、完美、圓通、圓融等美好寓意,正好符合人們向往美好事物的心理追求。圓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扮演著重要角色。由太極圖的形式美演變出的“龍鳳呈祥”、“鸞鳳和鳴”、“喜相逢”等傳統吉祥圖案,一左一右,一正一反,造型對稱和諧,圖案整體類似圓形,成雙成對的吉祥之物纏繞其間,圓形成為傳統吉祥圖案中的永恒造型,充分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境界和情感訴求。現代標志也不乏借鑒這種傳統表現手法而成功的案例。如:香港鳳凰衛視臺標,以更簡潔抽象的鳳凰形象旋轉交融,一鳳一凰,一陰一陽,共融在一圓內,預示東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的共生重組。還有玄妙之處在于,臺標形態整體是通氣、開放的,而非傳統封閉的圓形,展示了開放的媒體姿態,更是古代圖形與形式手法的創新發揮運用。
圓代表中國人的傳統哲學思想,儒家文化提倡家族倫理觀念,強調親情與家和萬事興,合家團圓,團圓意識深深地烙在中國人的心里。在佛教中, 代表美好事物的詞匯多與圓有關。如“圓相” “圓心” “圓滿” “圓圣” “圓寂”等諸多對圓的描述,佛祖的造型都是圓潤飽滿的,那是因為佛教徒認為富貴相與圓有關。道教、儒教、佛教的美學哲學思想共同促成了中國人對“圓”的崇尚觀念。正如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一書所說“中國文化的諸多特性,或者是圜道觀念的派生物,或者與其有密切的關聯,以至從思維方式上看,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特征可以用一個圓圈來表示。”,也正是由于圓形元素所包含的吉祥寓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圓形標志能夠達到文化上的共融性,更好更有效地傳達標志內容,產生視覺和文化上的共鳴,成為企業或組織喜歡使用的標志形態。如中國四大銀行(工行、建行、農行、中行)標志都是采用古錢幣元素和圓形特征來設計圖形,金融屬性、地域屬性、民族文化、企業特點巧妙結合起來,標志設計合理,現代簡約、主題明確。筆者借鑒中國銀行標志設計手法,曾做過樂山銀行標志(圖一)設計方案的嘗試,外形仍然采用圓形錢幣為基礎形,中間鏤空的圖形由樂山最具代表的地域形象樂山大佛演變而來,將樂山大佛的整體形象簡化、抽取并與圓形的外輪廓吻合,該標志既有國內銀行標識的統一性,又有強烈的地域識別性,充分發揮了圓形標志的特點。
現代標志中圓形的視覺表現
以圓為元素的標志設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明晰的信息傳達,在現代標志設計手法中經常出現,以下是筆者歸納的幾點標志設計中常用的圓形表現手法。
1.標準圓形的群化構成
圓自生因為其光滑圓潤的外表非常具有討好性,也很容易獲得受眾的認同,將標準的幾何圓以群化的形式出現,是現代標志的一大特征。代表標志有國際奧林匹克五環標志,奧迪汽車標志等,這類標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單個標準圓形的重復出現,每一個圓代表一個主體,如五環標志代表五大洲,奧迪四環標志源自創立早期的四家公司。標志以單形群化的方式彌補了單形圓較為單調、空洞的外形,同時充分發揮圓形的自然形態,將多個圓自然地相扣起來,或者以大小不同的圓重復出現,使標志圖形既飽滿又富有變化,產生很好的視覺效果。同時環環相扣的表現形式又賦予標志更多的內在含義,如表達團結、互助、緊密聯系等情感訴求。
2.文字和圖形在圓形標志中的適形表現
標志設計中將文字和圖形適合到圓形里,文字和圖形隨形應變,在圓這一特定的范圍內處理章法布局,通過將文字、圖形添加、取舍、變形等方法,改變原有形態以適合特定形態。適形設計是常用的標志設計手法。在傳統吉祥圖案里,為保證圓形的完滿形,我們把原本方塊的漢字“福、祿、壽、喜”,通過變形、夸張、概括的設計手法,適合圓形輪廓,并在文字周圍和圓形范圍內穿插、填充象征吉祥的人物、動植物圖樣,以完滿的藝術手法達到對造型完美性的追求。在現代文字適形圓形標志設計中,我們借鑒了傳統紋樣的適形表現,文字圖形化,筆畫字形由直變曲,由方至圓,但去除了繁瑣的圖形描述,采用更加簡約現代的設計語言,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與需求的圖形標志。如:中國文聯標志(圖二)。從漢字筆畫和圓形結構出發,由篆體的“文”字演變而來,狀如人形,“文”字下端向外圍合成圓,盡量將文字形狀與圓契合。“人”與“文”,字與圓形的有機結合,簡潔、大方、明了,充分表現出人文合一,文以載道的傳統哲學思想,圓形的外輪廓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表露無疑。
3.以圓為基礎形對其解構的標志設計手法
所謂解構,即“結構分解”。 解構是指對原有物體形態和固有的結構進行分解,或分裂或中斷,結構分解又產生新的物體形態,而這種形態又總是把我們拉回到對原有形體對比想象的感悟。在圓形標志里,保證其圓形的外輪廓不變,通過切割、正負、旋轉等各種表現方法對圓形內部進行拆解,同時建立起新的標志形態,或具象或抽象。如標志(圖三),這類標志在變化中尋求統一性,無論圓形內部如何分解,萬變不離是外面的圓形輪廓。同時,封閉的圓形通過解構的方式,制造出許多的負空間,呈現出開放、靈活、多變、輕松的形態,又賦予標志更多的理念內涵。
4.標志設計手法中圓形元素形態的拓展
現代標志以圓形為基本形的標志,并意味著標志必須是圓形的幾何形,由于標志形態必須準確形象地傳達企業內涵,其表達方式具備多樣性、多變性。其特征是標志采用圓形元素,但又突破圓的限制,同時也具備圓的寓意。如(圖四)中國電信標志,雖然外形不是標準的圓形,但圓潤流暢的外觀,動感、簡約的造型,同樣體現出圓形元素的豐富寓意。中國電信標志以英文名稱的首個字母C變化組合而來,圓形特征象征著電信網絡四通八達、暢通、高效,兩個環狀圖形橫豎相扣,體現了與用戶手拉手,心連心,強烈表達了中國電信“用戶至上,用心服務”的服務理念,同時,用圓形元素設計成牛頭和飛翔的和平鴿,又賦予標志更豐富的含義。由此而見,圓形作為現代標志設計的一種元素,其設計多變性還存在巨大的創作空間。
5.圓形標志的多維空間表現
20世紀,受現代主義影響和印刷制作工藝限制,標志設計提倡簡潔、幾何化、平面化的程式化模式,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以及后現代主義多元化藝術風格的發展,標志創作有了更多樣的選擇空間,標志設計風格也呈現多元化。標志設計的發展規律就像建筑、平面設計風格一樣,其歷經簡單到繁瑣,又由繁至簡,簡又復繁的循環演變,當然每一次蛻變都帶來質的提升。圓形標志由于形態上和球類、水晶、珠寶等立體事物有著自然的聯系,因而,現代圓形標志為突出物體的質感,追求多維視角的表現,更加精致、唯美。如(圖五)此類標志采用了與傳統平面標志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外部造型更加豐富多彩,標志更加新穎獨特,引人入勝,富有情趣,有時更能抓住受眾的眼睛,加強視覺感染力。
結語
從早期古樸的太極圖案到繁瑣的圓形傳統吉祥紋樣,再到現代簡潔、多元化的圓形標志,無數的創作案例告訴我們,圓的設計形態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對以上現代標志圓形設計形態視覺語言分析,可以提高我們對標志形態敏銳的感覺,以及更好地深入理解標志文化,為標志創作展開無盡的探索空間,使我們的標志設計更有時代感,更具有魅力。
(作者單位:四川樂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