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適應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對《立體裁剪B》課程的課程結構內容、課堂教學方法、作業評定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以期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禮服立體裁剪的多角度認識,提高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
課程教改的目的與意義
《立體裁剪B》是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習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獲得應用立體裁剪進行禮服設計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禮服的款式設計、立體裁剪及制作工藝;進步提高學生的立體裁剪技法,使學生能進行更為復雜、更有創意的立體裁剪設計。
《立體裁剪B》亦是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安排在二年級下半學期開設,需要先系統學習《立體裁剪A》課程。《立體裁剪A》主要教授多種單品的立體裁剪方法,課堂上教師針對每個單品進行具體操作演示。該課程在教學方面著重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及實踐,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立體裁剪B》需要在《立體裁剪A》課程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立體裁剪B》課程是進階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立體裁剪B》直接影響后續制作類課程,尤其是《畢業設計》課程中涉及到禮服制作。近一兩年的畢業設計課程中,有部分學生認為他們對禮服設計沒有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完成禮服制作存在較大難度,所以設計作品通常更偏向于成衣制作。即使是創作的禮服作品中,學生的作品也存在缺乏創意性、缺乏多樣化的局面。例如禮服設計在造型方面沒有較大的突破,局限于表現禮服表面的裝飾效果。《立體裁剪B》課程預借這次教學改革的契機將課程結構內容優化,課堂學習方式創新。所以本項目的設立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和現實性。
課程教改的設計與分析
《立體裁剪B》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課程主要從以下幾個階段開展教學改革。
1.階段1、理論認識,知識鋪墊
理論課件主要教授禮服設計的相關內容:禮服的概念、禮服的廓型與分類、禮服的材料與選配、禮服的設計方法,其中重點講述局部造型設計創意方法,增加禮服量感的立體裁剪方法等內容,并對最新的禮服造型趨勢進行總結分析。這些理論內容的介紹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較全面地認識禮服設計,為之后的設計訓練做好理論知識的鋪墊。
2.階段2、發散思維,創新實踐
由于《立體裁剪A》課程在教授的過程中,根據指定款式一步一步詳細操作演示,學生以被動接受的方式制作造型,以達到基礎訓練的目的。因此沒有過多個人的設計想法融入到款式中。在《立體裁剪B》的設計訓練環節伊始,進行禮服上衣拓展練習。該練習在上衣基礎原型版的基礎上拓版達到多余余量來快速塑造各種造型(如圖1),再將練習所得的造型運用到禮服的上衣款式設計中(如圖2)。這樣的設計練習需要鼓勵學生自己多思考、多嘗試、多探究、多實踐各種可能,培養學生的實踐主動性并為學生的設計創作打開一條嶄新的思路。
3.階段3、經典造型,深入學習
課堂上要求制作2款禮服造型,款式造型遵循由易入難的循序過程。第1款禮服造型選擇經典的無肩帶禮服,具體款式細節自行設計,特別主張上衣表層設計運用階段2中基礎原型版拓展練習所得造型,其他造型要求上衣無肩帶抹胸款式,裙子外廓型不限但造型膨大,涉及緊身胸衣和裙撐的學習與制作。
因禮服中無肩帶禮服占據了一片天地,所以無肩帶禮服的內層支撐成為設計制作的關鍵要素。課程將學習緊身胸衣制作,為無肩帶禮服的設計創作打下基礎。教師詳細講解緊身胸衣的制作方法,著重強調其中需要注意的關鍵點。例如緊身胸衣的魚骨分為需要制作保護層的鯨魚骨和可直接縫紉的鯨魚骨。課堂練習中選擇需要制作保護層的鯨魚骨(如圖3),讓學生充分了解附著鯨魚骨的多種方式。制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保護層做好后,將鯨魚骨插入,在末端留1.3cm的長度,便于內層緊身胸衣與設計表層的縫合(如圖4)。縫合之前,需要從中心線到側縫,在止口高溫熨燙嵌條或縫上0.2cm寬的緞帶固定來控制松量,防止胸部上緣位置起空。
因裙子具有占整個禮服面積之首的優勢,其變化對禮服的整體造型影響至關重要。而內部裙撐將直接影響禮服裙型的外部廓型變化。本課程將學習裙撐制作,學生通過一款禮服裙撐的示范操作,領會裙撐的技術要點,以融會貫通根據不同裙子造型制作相應的裙撐。在課堂教授過程中,教師示范圓臺型禮服的無骨裙撐制作。通過一款裙撐的技術要點講解延伸到不同外輪廓裙子比如蓬裙、大魚尾裙的裙撐制作,重點分析不同裙撐的硬網紗的位置設置和圍度設置。
4.階段4、獨立設計,自我表現
經過第1套禮服自胚的立裁制作,學生對于禮服的設計制作有了
定程度的知識經驗積累。在這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制作第2套禮服,盡情展現自我的審美、設計與制作能力,最終用真實面料進行實物制作。由于學生的立體裁剪水平有高低,為了使得課堂效果達到最優化,教師盡量采取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引導方式。教師在輔導學生禮服設計稿時,引導高水平的學生盡量挑戰高難度的禮服造型進行設計制作,引導中水平的學生選擇難度適中的禮服造型進行制作。而低水平的學生也要精心對待,教師引導低水平的學生設計制作造型較簡單的禮服。這樣做的好處是低水平的學生不至于拿著設計稿無從下手從而失去信心。教師引導學生選擇他們能夠掌控的簡單造型,讓他們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下重新拾起學習的興趣。在制作過程階段,教師全程輔導,教授學生相關造型及細節的立裁方法,幫助學生通過白坯立裁、面料選擇、版型裁布、縫紉熨燙完成實物制作。
5.階段5、評定改革,知識分享
每一款禮服造型制作完成后,將學生作品進行集體展示。評定過程中,首先進行自我分析與評價,主要對自己的禮服造型作品從構思內容到表現手法等方面分析梳理,尤其著重講述立體裁剪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的實際操作手法。在學生講述完成后,教師對該學生作品進行點評,補充問題分析,總結作品的優缺點。通過師生的共同點評、探討和交流,使學生更具洞察力和判斷力,對禮服立體裁剪技巧也有更多的了解,同時收獲積累了經驗。
課程注重過程的表現及知識的分享。一方面教師加大對平時禮服立體裁剪訓練的審核力度。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記錄禮服的制作過程,課程結束后將其整理成作品集分享給全班同學。作品集中有清晰的圖片(如圖5)及制作說明文字。這將有助于學生表達自我想法,同時展現立體裁剪整個過程及其中尋找立體裁剪方案的歷程。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接觸到更多各種不同的禮服款式造型,并掌握其立體裁剪方法,為以后更高階的禮服立體裁剪學習與制作做好鋪墊。
6.階段6、展覽拓展,課堂延伸
課程的結束并不表示課堂的結束。教師組織學生在攝影棚對禮服作品進行實物拍攝。學生可以參與到拍攝的各項工作中,搭設背景、調節燈光、擺放人臺、整理服裝等工作,攝影師也是由學生自己擔任。拍攝工作對于學生來說,完全是另一項學習體驗。學生也非常樂意參與進來。攝影得到的照片,最終整理成本作品集,與學生作品
同以展覽的方式面向全校師生進行展示。展示的行為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將自己的優秀作品呈現給更多的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不同班級之間的信息交流,同時也是《立體裁剪B》這門課程的效果呈現。(如圖6)
《立體裁剪B》課程在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變化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注重藝工結合;改革教學方法,開展個性化引導、啟發式教學和知識共分享模式;增加實踐性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力求這門課程為以后的專業課程學習真正發揮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