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古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大唐燦爛的服飾文化,離不開唐朝開明政策、強盛國力、海納百川、兼容并蓄開闊的世界觀,唐朝服飾呈現出民族性與世界性、傳統型與時代性的融合統一,其雍容華貴、精美紛繁的服飾文化,為我們后代以致當今的服裝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本文主要在大唐這個時代背景下從《虢國夫人游春圖》來探討唐代女著男裝特別是男式胡服為風尚的文化現象。
女著男裝的來源對唐朝的影響
我國服裝改革最早記錄是戰國趙靈王,提出的“胡夫射騎”是對西域服飾文化積極因素吸取,創新發展而來。胡族文化對中原服飾文化的滲透,也是女著男裝萌芽的開始,歷史中最早女性著男裝的并不是唐朝,史書記載“未喜冠男子之冠”是最早喜歡穿男裝的妃子《漢書·外戚傳》說未喜愿意像男子一樣裝束,從事政治活動,可以說是女著男裝的先行者,而女著男裝在唐朝盛行變成一種時裝文化,正是大店疆域遼闊,開明的政治、繁榮的經濟、民族融合、長期文化滲透,使得唐朝女著男裝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服飾史上的顆明珠。
男裝之美——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游春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目前我們看到的是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宋徽宗趙佶時摹本,全長148厘米,高51.8厘米的長絹,重色描繪了公元752年店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姐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韓國夫人著盛裝春光出游的情景。全絹共八騎,包括保姆手中女孩共九人,《虢國夫人游春圖》從服裝形式分有男裝和女裝2種,其中4人著高腰掩乳裙,披帛,其中兩女宮女裝束,3人穿男裝,足蹬長靴,穿圓領窄袖的男子長袍衫,腰束革帶,頭著軟角襆頭,足蹬長靴,颯爽英姿。
在意境幽遠畫面中第一個向你走來的是,身穿男裝,騎皇帝三宗馬的虢國夫人,因為在唐代只有地位最高女性可以穿男裝,駕皇帝的三宗馬。虢國夫人她非常漂亮深受皇帝寵愛,如杜甫《麗人行》描繪虢國夫人說“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畫面中她身穿男裝,足蹬長靴,艷麗的衣服和飽滿的身軀在秀美和俏麗中更顯的貴族氣十足,虢國夫人后面是緊隨服侍她的宮女和宦官,中間并行的兩騎是秦國和韓國夫人,后面是坐三宗馬抱虢國夫人女兒的保姆,兩邊是緊隨的宦官和侍女,全絹充滿電影感,節奏由緩到急,用線游刃有余,細勁有力,色彩明快,靈動傳神的表現出她們春日里踏青游春時的愜意心情。
影響唐代女性著男裝的重要因素
1.道家文化影響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我們在評論人的時候往往以道德和人的倫理觀評斷。儒家講忠君孝順,相對道德,唐朝我們會發現她們天生不是為道德而存在,是為了她們生命中極致發展而存在的,如李白的瀟灑、自我、豪邁,武則天的大氣,她們活出的是個最燦爛的生命狀態。這恰恰是道家,第一層道德,追求自我,生命應是第一個活出自己,活出最健康自己的反映。第二層道德才是可以照顧第二個生命,因此反映在服飾上,表現為大唐人們對個性、自由服飾的追求。
2.女性地位意識提高
處于繁榮時代的唐代婦女,受少數民族母系氏族中婦女有較高社會地位遺風的影響,改變著長期以來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著唐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對女性的尊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店代女性可以自由出去社交,打馬球,處處活躍著女子的風姿倩影。
3.男女平等意識的提高
傳統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禮”影響,女性生活表現即“三從四德”成為塑造良好女性形象的標準,并出現在繪畫、書、壁畫中教化于人,起到規范女性的言行、能力和修養、并成為封建社會里評價女性美的標準,實際上是對女性的壓迫。但唐朝出現了新的女性審美,她們不以道德為審美標準,由女子著男裝看出則是對禮記:“男女不通衣裳的挑戰?!笔桥砸庾R的表現對男女平等的追求,并形成以穿男裝為時尚的風氣上至武則天、太平公主下至市井小民。
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在店代興起,佛學倡導眾生平等并深入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道教老子的陰陽哲學,強調陰陽的均和,陰柔之美,甚至把女性美放在第一位,等為唐朝男女平等意識產生創造條件。身著男裝充分顯示威嚴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太平公主,韋后、安樂公主、玉真公主、金仙公主,她們心系天下參與國家政事和外交,在她們影響下唐朝女子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同時女著男裝,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唐朝非常重視男女平等和尊重女性的地位。
4.審美改變
提到唐代婦女我們經常想到開放、自信、以胖為美來描述,以胖為美的審美時尚是唐朝女性對健美的追崇,唐代的美學思想不同于其它朝代,唐朝結束了長期南北朝戰亂,國家統,中西文化交流、貿易發達,思想自由,經濟文化繁榮曾是文明于世的大國,也是我國服飾文化發展的個高峰時期。唐代女性的服裝是在繼承本民族服飾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充分吸取西域服飾文化的積極因素,創新發展而來的,如唐代婦女的男裝,是北方民族與漢族文化的融合,北方民族的健康美改變歷朝女性以弱為美的審美思想,同時唐朝婦女受少數民族女權思想的影響可以外出游玩,穿胡夫戎裝,躍馬揚鞭擊球、射箭等活動,促進著女著男裝的發展。
5.胡漢文化交融
唐朝開闊的世界觀,國內各民族大融合,一方面開明政策如店玄宗提出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绷硪环矫娴甏芏嗪搜y,我們熟知唐太宗母親竇氏,高祖之母孤獨氏、高宗之母長孫氏都是胡人,天生的異族血緣關系,對胡人文化的認同,然而有人曾說“胡人亂華,”恰恰在唐朝胡人是來豐富中華的,絲綢之路暢通,帶來的不僅是胡商,也將異國精美的禮俗、服裝、音樂、舞蹈、美術、宗教等帶到了大唐,豐富著大唐文化,促進大唐發展。
胡漢文化的交融對店人服飾產生極大影響,大唐王室對胡族文化有天生的親切感,唐太宗、唐玄宗酷愛胡璇舞、胡旋舞的興盛為胡服流行產生重要影響,發展到社會上下對充滿異域風情胡服的模仿,貴族人士平日在宮廷穿著胡夫,上行下效,上層社會好胡之風從而引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潮流。
6.胡夫的便捷
唐代的婦女自信、開放表現意識較強,社交自主性,和進取性表現出唐朝的多姿多彩,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在女子著裝方面表現為不拘一格,自由寬松,富有時尚精神,胡服傳人中原后,與唐朝女性服裝結合,由原來的儒裙服裝,變成“襟袖窄小”的服飾特色。
女扮男裝是當時女子競相模仿的時髦裝束,不是女穿男裝好看,而是男裝較為方便,身穿短袍長褲,襟短上衣,足蹬長靴,可以在馬背上馳騁,矯健英武地躍馬揚鞭,在當時成了很多女性的愛好,并形成中國服裝史上一道獨特的女子露髫馳騁的風景線。另一方面男裝和胡服相對來說比較貼身,有利于表現女性身體各部位的曲線美,如唐代女子《打馬球圖》身穿男裝更顯健美、挺拔。
2.教育文化影響
唐朝女性之所以自信、開放、敢于追求女性權力、生活中著男裝,與其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唐朝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出現的太平盛世,社會安定、農業、經濟文化的繁榮,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使唐代教育得到普及,大多數女性能夠習文讀書,如《全唐詩》中女性詩人就有100余人,教育讓唐代女性不僅外美內有才更加有魅力,可以活躍在詩壇、歌舞、政治外交的舞臺上,另一方面,唐朝中外文化的頻繁交流,外來文化的開放、無拘無束、建勇的性格深深影響著唐代女性敢于去挑戰封建禮教,去著男裝追求生活的個性和自由發展。
結語
唐代開放的世界觀、各民族文化交流頻繁,唐代女子流行穿男裝并發展成這個時代獨特的標志和時尚,《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女著男裝就是對這文化現象的再現。同時也為我們展現了唐朝女性的開放、自信、追求男女平等及個性自由意識等,思想的先進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為我們今天研究唐代文化、服飾、以及現代服裝設計提供無限的靈感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