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枯山水庭園在單純且富有韻律的形式外延背后包含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其塑造出來的空間意境與佛教禪宗思想有密切的淵源,同時又摻雜著自律、苦修的自我約束精神。在其追求的“凝固之美”、“枯寂之美”、“物哀之美”的美學意境背后折射出日本民族特有的悲觀主義美學傾向。
枯山水庭園作為日本園林特有的一種藝術形態。其主要特征是:采用象征主義塑園手法,在庭園內以砂代水,綴石成島。造園者在方寸之間用洗練的形式語匯表達深邃的內心世界。同時,枯山水作為一種典型的微縮式園林景觀,因其沒有地形、地理、氣候的條件限制,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園藝愛好者的喜愛。
“枯山水”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平安時代的園藝專著《作庭記》中。文中記載:“在沒有池子,沒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頭、白砂造成枯山水”。當然,文中所謂的枯山水可能僅是指“無水之庭”的意思,但很明顯已經帶有了枯山水庭園的基本特征。真正的枯山水起源于鐮倉時代,興盛于室町時代。而“枯山水”被世界廣泛所知是在洛蘭·庫克1935年的著作《京都百園》(One Hundred KyotoGardens)中,在書中庫克又將其稱之為“禪花園”。“枯山水”到底起源于中國園林和佛教的傳人還是更多來源于日本的神道教,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但是,筆者相對而言更認同“中國傳統園林為枯山水的藝術起源,佛教禪宗將枯山水從般園林中脫離開來,日本武士道所代表的武家文化使枯山水走上了本土化道路”的這學術觀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西方藝術界掀起了一股日本熱。日本的文學、藝術在西方風靡一時。而“禪花園”就是在那時慢慢為世人所熟知的,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日本枯山水庭園也走入了我國大眾的視野。由于其背后蘊含了相似的文化內涵以及本身特有的形式外延,使得枯山水庭園在我國深受很多園藝工作者的喜愛。但如果對枯山水庭園的賞析僅僅停留在其形式層面這無疑是膚淺的,賞析日本枯山水庭園更主要的是品味其背后蘊含著的審美意境。在筆者看來日本枯山水庭園的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層面:
純粹與韻律的形式之美
首先,純粹與簡練是日本枯山水庭園最重要的外延特征。正如日本園藝大師枡野俊明在談到枯山水庭園時所說的那樣,“舍去、舍去、再舍去,直到舍到不能再舍的時候,事物的真理、真實的一面就會呈現出來。即使在小小的空間里,也能感受到浩瀚的宇宙,這就是枯山水。”枯山水庭園的純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材質的純粹。日本枯山水庭院由于受到日本神道文化、佛教禪宗文化以及日本園林營造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造園過程中有意識地拋棄紛雜的造園材質,用最樸素的元素如白砂、巖石、苔蘚、灌木等營造園林。這些造園材料給受眾以簡潔、明快的視覺感受。2,色彩的洗練。日本枯山水庭園使用到的白川利砂呈現出潔凈的白色,而所用巖石主要是含有茶色礦物質的沉積巖。白色和茶褐色構成了枯山水庭園的主題色,至多再帶點苔蘚或矮灌的綠色,寥寥幾個色塊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3、構圖的洗練。日本枯山水庭園平面雖然形態多樣,但是其庭院般都有明顯的邊界,多是用一道籬笆、泥墻、樹籬或回廊隔開外界,從而使畫面達到純粹的視覺效果。在庭園內部用白砂耙紋襯底,寥寥幾塊黑砂巖恰似無意地放置其中。在構圖上給人以極致的筒約之感。其次,韻律感和節奏感也是日本枯山水庭園的特征之一,在日本寺院中,每日清晨僧侶便會在枯山水的白砂里耙出或水平或卷曲的各種平行紋樣,這些紋路樣式主要有漣漪式、波浪式、漩渦式、回紋式、獅子紋、潔波紋等多種樣式,不同的紋樣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多種不同的平行紋路在白砂上構成了一幅極富韻律的畫面。同時,枯山水庭園的置石從形式美學的角度來講已經推敲到了極致,置石的位置、巖石的數量、石塊的大小、組群的聚散關系等都非常考究且符合視覺規律。因此,不難看出簡約和韻律是構成枯山水形式外延的主要特征,而這些特征在無意間又契合了現代主義甚至極簡主義園林的形式美學。
空靈與寂寥的意境之美
與形式外延相比較,枯山水庭院更加注重對意境的塑造。“空靈”和“寂寥”是庭園帶給受眾最直觀的意境感受。庭園刻意地用種純粹的手法營造出了“無”的境界。這種“無相即有相”的表現手法可能就是日本人常說的“佗寂”之境。一種自然、不造作、樸實與空靈的空間狀態。從中不難看出禪宗思想對枯山水庭園藝術的深刻影響。禪宗思想主張純粹,依靠內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語、文字和行為表達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用空的觀點去面對一切世俗的煩惱和迷惑,體悟宇宙萬物、人生,從而達到體會心靈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禪宗要求參禪者在空靈的環境中,通過靜思的方式冥想,最終頓悟到種解脫、超越世俗的本真狀態。了解了禪宗的基本思想就很好理解枯山水庭園營造“空靈”、“寂寥”空間狀態的真實意圖了。枯山水庭院造景不在乎物象的真實與否,而是著力追求景物的象征意味和畫面之外的意境。為了排除干擾,枯山水庭園營造了個純粹、冷靜、理性到極致的環境,這種環境給受眾留下了廣闊的冥思空間,讓人能夠充分品味庭園深邃的意境之美。
凝固與苦修的隱喻之美
日本枯山水庭院充滿隱喻。園內的石組有著多種象征意味,或象征大海之中幻化了的島嶼和仙山,或象征大海中盤踞的蛟龍。庭院中自砂耙出的紋路象征著流水。筆直的砂紋象征著江河、大海的平靜水面;蜿蜒之處則象征大小不一的波濤;旋渦狀的沙紋表示著大宇宙,也象征著禪宗所說的“絕對真理”和“悟境”(日本建仁寺主持云林院先生語)。同時,與小橋流水、草長鶯飛的中國古典園林相比較,日本枯山水庭園是靜態的。這種靜態來源于兩個方面,1、庭園形式語匯的靜態。枯山水庭園邊界明確,構圖講求圓滿、均衡,這種構圖方式給人以平靜之感。2、庭園構成要素的靜態。構成庭院的砂、石、苔、灌要么無生無死;要么無花無果;要么無枯無榮。很明顯這種靜態空間暗喻著某種抽離于世俗的永恒世界。這個世界沒有了時間流失帶來的變化,也沒有了對于生死的喜怒哀樂。在另一個層面,日本枯山水庭園雖然承襲了禪宗關于頓悟的某些主觀主義思想,以靜態的手法營造出“空”的時空狀態。但是,區別在于禪宗所說的“空”是種自然超脫的空間,而枯山水庭園營造的“佗寂”之境卻是刻意且極端自律的。枯山水庭園看似無意卻有著極為嚴苛的營造法式。我想這和日本人富有“義理”精神有定關系。這種“義理”精神正是枯山水形式秩序化的精神基礎。例如,在德川時期武士家中的枯山水庭園從進入庭院開始,就嚴格規定了主人迎接所站的主人石,客人候迎所站的客人石。甚至主客所走的主人道、客人道。在石頭組合安排上也恪守三、五、七為宗旨的排列組合方式;白砂鋪設的紋路選擇上也有嚴格規定,發展到后來院中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植物都給予了唯一的名稱和唯的布置位置。這種嚴格自律的秩序觀念實際上傳遞給受眾一種苦行自省的暗喻。因此,枯山水庭院從根本上不同于般的愉悅性庭園,暗喻了僧侶們清心寡欲、自律苦修以及自我約束的精神追求。枯寂與“物哀”的頓悟之美:
日本枯山水庭園用一種大寫意的手法營造出了“枯”與“寂”的凄美美學意境。庭院本身也是固化和靜態的。它絕少有中式園林勃勃的生機,也沒有歐式園林咄咄逼人的氣勢。相反給人以空寂、寥落之象。因為庭園中石是死的、沙是死的,沒有蔥郁的喬木,也沒有開花的植物,它僅以石代山鋪沙為水,只是沒有了四季的榮衰,沒有了真實的流水,也缺失了盈涸和運息,其類似墓地墳場的悲憫氣氛,反映了日本民族所追求的獨特的生死觀——這是種讓所有其他民族幾乎都無法理解的超人性的審美。這種凄美且悲憫的審美意趣就是日本民族崇尚的“物哀”之美。“物哀”一詞最早是由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家本居宣長在評論《源氏物語》時提出的。他在評論《源氏物語》時把日本平安時代的美學理論概括為“物哀”。認為:“在人的種種感情中,只有苦悶、憂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動最深的,而《源氏物語》對這一美學精神表現得最為完美。”葉渭渠先生進步分析:從“《源氏物語》整個題旨聯系來看,‘物哀’的思想結構是重層的,第一個層次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個層次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對人情世態、包括‘天下大事’的詠嘆上。第三個層次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尤其是季節帶來的無常感,即對自然美的動心”。日本國土貧瘠狹小,災難頻繁,四周被未知大海所環繞。這使得日本民族深感個體的渺小、生的無常和短暫。同時,他們感到自我命運難以掌握。內心孤寂寥落,恐懼死亡卻又隨時面臨死亡。因而這個民族的血液里充滿了危機感和悲觀主義的情緒。“物哀”就是衍生于這種民族情緒。因而他們渴望有種力量來安撫他們的內心,那就是佛教;渴望有種空間可以讓他們參悟生死,那就是枯山水。因為這些物象最能寄托日本民族的情感同時也符合他們特有的世界觀。葉渭渠先生同時指出:“‘物哀’、‘空寂’和‘閑寂’這三種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態的藝術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審美意識及其表現出來的藝術深度”。而枯山水恰恰是具有這種精神的藝術形態。其實這種悲觀主義情緒在現代社會又何為日本民族所獨有呢?戰爭頻繁、生態惡化、資源枯竭,人類面對未知的前途和浩瀚的宇宙時,又何嘗不是恐懼且孤獨的存在呢?我想我們需要向日本民族學習自律的精神和“物哀”的情懷,珍惜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