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構成是基于形態與空間的三維藝術,更是抽象思維的再度升華。本文將從《立體構成》課程主題式教學的特點入手,就形式美構成、平面構成、包裝造型、情態表現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適應中職教育特點的主題式課程教學模式和對策思路。
立體構成是開展藝術設計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專業核心能力的基礎。《立體構成》課程從形式上更傾向于三維空間的設計,如從點、線、面的空間對比、包容穿插及屏障連接等方式來滿足不同結構功能的設計與形態展示。因此,在《立體構成》課程教學上,通過引入主題式模式,突出課程基礎知識與造型規律的關聯度,強調學生學習與市場需求的結合,尤其是從《立體構成》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銜接上,增強趣味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養成。
《立體構成》課程主題式教學的優勢
《立體構成》課程在中職階段涉及范圍較廣,既有材料方面的試驗、切割、拼裝、連接,還有構成主義思想與實用藝術、工業設計等應用領域能力的養成。而主題式教學的導入與滲透,具有顯著的優勢。一是優化課程教學方向,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從課程本身來看,《立體構成》強調基礎理論與實踐學習,尤其是從抽象造型思維能力上,需要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發射性和想象力、創造力,而對于傳統的教學思路,則忽視了思維的訓練與養成,也使得教學效果不顯著,僅憑單純的講解與實踐是難以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全面認識。二是便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藝術設計目標來看,《立體構成》課程具有創造性,特別是在實例導入上,應該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性。以造型原理為例,既要引導學生能夠從材料的收集、問題的思考中來展現學生個性,還要從思維的創新性上,擺脫固有思維模式的限制,強調對美感、新意的激發。三是要銜接好基礎課與專業課。《立體構成》本身作為基礎課,其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和思維水平,不能僅僅停留于練習,要強調與專業課程的銜接,尤其是在以主題式為主的教學中,要借助于主題內容,融入主題實踐,幫助學生從簡單的設計體驗中,為專業課程學習夯實基礎。四是注重對材料的選擇。《立體構成》主題式教學對所使用的材料、工藝、美學思維等提出較高要求,而傳統的教學多因時間、場所、課程內容、教學材料的局限,難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主題式教學,要從材料的豐富性、自主選擇性上,從色彩、肌理、質感、材質等方面,彌補單一性材料或加工條件的限制。
《立體構成》主題式課程教學模式實施
針對主題式教學模式,強調以基本課程知識點為核心,強調主題導向,圍繞主題來開展教學。其教學思路主要表現在:
1.以形式美為主題來展開
從《立體構成》的造型及審美規律上,形式美是其自然屬性,也與材料的色彩、形狀、材質、大小、組合方式等方面有直接關系。從構成形式美的方式上,讓學生圍繞指定材料、形態進行立體設計。如以線材為要素,從長短、粗細、疏密、穿插等方式來展示構成特性,以形成不同的表現手法,創造出高低、層次性變化,展現重復或漸變的節奏美、韻律美;也可以從點與線的構成主題上,從點的裝飾性、位置控制來表現兩類元素之間的視覺表現效果,以形成對稱與平衡、調和與對比的效果;還可以從連續面的構成上,利用翻轉手法、分割方式等來創造不同的富有動感的連續面審美形式。
2.以平面構成立體化為主題來展開
平面是構成立體的基礎,而不同的構成方式呈現出不同的形式美。在《立體構成》課程主題式教學中,可以借助于平面構成來素質不同的立體形態。如以某繪畫作品為例,在進行對象立體化造型設計上,要從平面與立體的關聯性上,從思維的邏輯性上來進行訓練。不妨從兩種主題思路來展開,一是從平面作品與立體作品的映射加工過程,將部分進行立體化,進而逐步實現平面與立體間的造型轉變;二是從構成關系上來進行加工,同樣以某平面作品為基礎,從平面各要素關系的表現力,注意高低、層次性變化,進而實現平面向立體化的轉變。
3.以包裝造型為主題來展開
對于《立體構成》中的包裝造型內容,可以從抽象構成的具體化、形象化過程中來激發學生的設計潛力。以某燈具、包裝盒的造型設計為主題,從創意美感上來變換不同的立體形態。學生可以根據設計方向,來自主選擇各類材料,運用不同的造型手法來表現不同的藝術效果。如可以從球體造型、柱體造型等方式來切合包裝物的形態要求,也可以從食品包裝方式中來借鑒,將切面組合、切割、折曲等構成方法運用到不同的面材構成中,從提煉、整合中實現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創造出不同的立體形態。
4.以情態表現為主題來展開
情態表現是構成形式美、立體化的基礎表現內容,也是強化立體構成設計創作能力的核心之一。從情態表現構成分析中,一方面要注重情感、情緒的導人,突出情態主題,另一方面要從構成模式的創意表現上,突破固有模式的局限。如以某情感表現為例,可以從抽象的點、線、面來構成欣喜、悲傷、興奮、沮喪的情感語義;也可以從音樂旋律的節奏把握上,為作品融入情感基調,并從聯想與想象中來把握各表現要素的協調關系,創造出不同的情態主題。
結語
從主題式教學模式實踐與應用中,引導學生從藝術創作與設計構思等方面,科學的認知不同物象形態、融入審美體驗來構成不同的立體空間效果,促進學生在藝術設計中不斷形成自我的創作風格,增強學生立體形態審美能力和造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