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及其創作思維
始于60年代的裝置藝術,是英文詞匯“installation art”的意譯,從專業領域看,裝置藝術就是將特定的物質文化實體,加以藝術化的系列改造,并將之重新賦予豐富精神文化屬性的觀念藝術,即“世界不是你看到的樣子,而是藝術家想要你看到的樣子”。從受眾角度看,對裝置藝術的欣賞僅憑視覺所感受到的直觀印象是不夠的,只有捕捉更深層次的訊息,才接近作品真正的意義所在。我們知道,大腦活動分三個層次:對外界情境最直接敏銳的本能反應、受自身下意識或習慣支配的行為運作和受教育、訓練、經驗影響的思考部分。站在受眾體驗的角度,它們都對設計的創作思維有所影響。
給予受眾本能刺激的創作思維
本能反應的形成是人類自然進化的規律,這種進化的結果使我們對外界環境的直觀信號非常敏感。裝置藝術的思維創作階段,非常注重考慮如何將這些基于本能的、原始的吸引力讓我們在生理心理上產生愉悅、刺激或印象深刻的體驗。針對這些完全下意識的體驗,裝置藝術的創作思維之一就是給予受眾本能刺激,即包含激發正面情感、誘發好奇感受在內的兩種有效模式。
(1)激發正面情感。作為人類本能層次最原始部分,自然我們會對美好、溫馨、香甜、光明的狀態和事物產生正面的情感,這也是源于人和萬物共生和相互演化。裝置藝術家在創作階段往往著重打造作品的優雅外觀、細膩觸感,以迎合受眾對美好事物的心理喜好,從而為進一步的欣賞打下基礎。
(2)誘發好奇感受。人的成長本是好奇心不斷釋放與滿足的過程,外界于人始終是神秘的。隨閱歷增加,舊的好奇心會在滿足中消失,但以之轉化的知識體驗基礎又促發了新幻想,使人在遇見未知時產生新的好奇。裝置藝術不乏通過采取對作品形態、色彩、材質等特殊改造來換取耳目一新的感官體驗,誘發受眾的好奇感受,并引發他們在所設置的疑點和懸念前做更長時間的逗留。
給予受眾行為誘導的創作思維
受經驗、訓練和教育的影響,人們會因習慣養成行為動作定勢。在行為狀態作用下,我們的舉動并不受意識主導,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高速路上,我們可以在與后座朋友聊天的同時熟練地控制手中方向盤、穩定駕駛汽車。慣常行為不會讓我們留意,但當環境場景的客觀變化使我們不得不人為去調整變化時,新的行為狀態會讓我們不自覺地聚焦注意力,審視那些與我們行為發生新關系的外物屬性,并產生
系列特殊的情緒感受。裝置藝術的創作者通過抓住人們思維的這特點,通過干預、誘導行為,改變受眾情緒體驗,而為自己的作品細節博取了更多關注。
(1)建立互動關系。我們在參觀傳統的設計時,往往會被傳遞孤單的感覺,因材料、技術等局限,我們不得不獨自面對和思考藝術品,這樣嚴肅單調的觀賞狀態難讓人對作品產生全面生動的理解,也難讓人一直堅持到最后。裝置藝術的創作思維卻強調交互性,如借助離散傳感器對參觀者的互動作出即時回應,從而激發受眾與作品做更深交流,其作品的被感知度也顯著提升。
(2)打通感官體驗。人們認知身邊事物,80%是通過視覺行為的完成,單方面的視覺體驗并不能完成對事物的完整感知,當我們綜合各個感官進行互通體驗時,我們會有更全面的感悟和更愉悅的體會。裝置中刻意營造的環境氛圍、夸張凸顯的裝置某些特質,都能無形中打通人的感官體驗,讓受眾在視聽、視觸、視味中更真切感知作品所要傳達的情緒。
給予受眾思考衍伸的創作思維
在進化的最高級階段,人類大腦能夠思考自身的運作,這也是有意識的思維并加以歸納的基礎。思考賦予事物意義和價值,其重要性同樣之于任何形式的藝術設計表達。面對一件作品我們陷入認真的思考或反思時,離創作者所想表達的觀念就越接近。因而給予受眾衍伸思考的余地,是裝置藝術家在作品伊始必須強化的創作思維。
(1)打破慣性思維。慣性思維是我們認知的固定傾向,若按已有思維去打量事物,就只能局限某個角度看表層。裝置藝術的創作思維往往是通過光怪陸離、顛覆邏輯的呈現方式,使受眾破除慣性思維的干擾,從多個全新角度來體會和感悟。
(2)喚起記憶片段。記憶大多寄托人們某些細膩情感,那些能讓人深情回憶的作品更容易讓人產生情感共鳴。當記憶的片段與作品表達的情感無形默契時,微妙的情感紐帶會讓人產生一種被理解、被讀懂的感動,這種感動增加了對作品的親切感和熟悉感,最終有助于內涵的升華。
(3)創造想象空間。想象是人所特有的、高級復雜的認知能力,不僅可豐富事物形象,彌補表象不足;也可讓原先被框死的概念免受約束而被重新注解,這種特性與裝置藝術旨在重新解讀事物的創作初衷不謀而合。設計師可巧設意向,讓受眾借助想象打開對作品的新理解和新感悟。
(4)引發深度思索。裝置的意象,連它的創作者也難以全部把握。而裝置藝術本不是為了讓人很快得出一條公認的、言簡意賅的結論,而是鼓勵大家靜下心,“多多益善”地發散思維以獲得對作品精神內涵更深層次的解讀。不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解讀形成的產物才能最大限度豐富作品的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