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談到工業遺產的特殊價值及其景觀設計的興起。并概述黃石工業遺產景觀設計的現狀。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案例并結合黃石工業遺產的文化特點,探尋工業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道路,展現黃石獨特工業風貌。
工業遺產的價值及其景觀設計的興起
工業社會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個重要階段,隨著20世紀末經濟的轉型,工業社會形態逐漸淡化,從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工業遺產,成為社會變革與發展的見證和記錄。其承載的價值主要包括:1.歷史價值——工業遺產包含的歷史信息,是對段歷史時期的技術和生產水平的最好說明。2.社會價值——工業遺產可以反映出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與方向,是文明形態的重要標志。3.精神價值——工業遺產對于其所在的城市和國家是深層次的精神紐帶,它代表著一個名族的創造力。而這些價值存在于人們的記憶和生活中,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工業遺產景觀興起于20世紀初,其特殊的工業化休閑藝術空間成為工業遺產景觀的鮮明特征。
黃石工業遺產景觀設計現狀
黃石工業發展歷經百多年,收獲了“青銅故里”“鋼鐵搖籃”“水浞故鄉”等稱號。走過輝煌的工業時代,黃石這座老工業城市也面臨著資源枯竭、工業廢棄地增多、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于是,將西方工業遺產景觀開發的理念因地適宜的應用到城市工業遺產景觀的設計當中,并結合自身環境特點進行合理創新。這為黃石工業遺產景觀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例如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是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基地。其中核心景觀有礦山博物館、礦冶大峽谷、石海大綠洲、井下大探幽和礦業博覽園。集旅游、考察、科普于一體。成為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一大亮點。
淺談黃石工業遺產景觀設計思路
1.思路的啟發
德國海爾布隆磚瓦廠公園的設計者鮑爾。他在保護磚瓦廠歷史痕跡和植物自然生長區域的前提下,將磚瓦廠設計成供人們觀賞和使用的混合式公園。鮑爾在設計中將原有的磚瓦廠與景觀結合,形成一個生態綜合體。在建造過程中充分利用廢棄的工業材料,賦予其新的功能的同時,也達到延續歷史文化的目的。這種利用設計手法和技術來達到生態恢復的設計思想為黃石工業遺產景觀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1)以人文為內涵
在已經建成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里,包括了礦冶大峽谷、礦業博覽園、石海大綠洲、井下大探幽和礦山博物館等景點。其中的采礦工業博覽園區,將探礦、采掘、運輸等老化的工業裝備陳列于園內和制作成工業名人雕像用于參觀。設計中充分利用了這些人文元素,不僅呈現出獨特的人文景觀,而且延續了工業文化。
(2)以生態為重點
黃石曾以“礦冶名城”著稱,在面臨礦產資源枯竭和對自然環境破壞嚴重的情況下,尋求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這座城市的必然選擇。借鑒已建成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和德國海爾布隆磚瓦廠公園的生態復墾和景觀改造實踐。未來可以嘗試在黃石的其他廢棄工業區,根據其自身的工業裝備和生態環境等特點,因地制宜的進行生態復墾和景觀改造工程,探索出一條工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
2.設計實踐嘗試——以華新水泥廠舊址為例
華新水泥廠是座有百年歷史的老工廠,它見證了我國近現代水泥工業的輝煌。隨著經濟轉型和城市建設的變化,如今的華新水泥廠老廠已經停止生產并淡出社會發展的舞臺。工廠遺留下來的生產設備、廠房和工藝流程等,成為城市的筆豐厚的物質遺產,具有寶貴的價值。因此,沿著以人文為內涵和以生態為重點的景觀設計方向,將華新水泥廠舊址改造為工業遺址公園,可以有效推動工業遺產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華新水泥廠舊址位于黃石市的中心地段,總占地80000平方米。其北為黃石大道,直線距離長江約500米,東、南、西面均為民宅,南距磁湖約500米。工廠于2005年停產后,留存了許多上世紀五十年代風格的建筑,并且生產水泥的1、2、3號窯等生產線也保存較完整。管道等建構筑物的保留可以作為水泥博物館的實體展示,對水泥加工工藝流程充分利用以串聯各個設施,從而形成網絡化的參觀游覽路線,讓游覽者近距離目睹和接觸這些工業設備的色彩和質感。充分感受設備機器和人類文明帶來的震撼。整個工廠即露天博物館,通過合理的規劃,集中展現水泥生產工藝、華新水泥廠發展歷史以及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史。廠邊的景觀設計,可以采用公共游憩空間模式,向游覽者展現華新水泥廠特有的工業風貌,以黃石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內在工業生命力,突顯華新水泥廠老廠的獨特魅力。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工業廢棄地逐漸增多,基于目前全國對工業遺產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在繼承工業歷史和文化的同時,需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將黃石工業遺產景觀的設計與地域特色結合起來,對工業遺產地的生態進行恢復,達到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的,使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