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迅猛,與此同時,土地生態化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近年來,國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并且投資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來支持和推動土地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的相關研究,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導致我國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中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我國土地生態化的整治建設,所以,我們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盡可能的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促進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本文就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的關系進行了簡要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的具體強化措施,希望這對加強我國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能夠有所幫助。
土地生態化整治是指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土地生態化整治對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發展以及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們必須認識到目前土地生態化整治的真實現狀,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認真分析土地生態化整治對景觀設計的促進作用以及給景觀規劃設計帶來的潛在風險,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我國土地生態化整治,研制出一系列促進土地生態化整治的完善、科學的方案,加強我國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規劃設計,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景觀的設計,加快城鄉體化的進程和步伐。
土地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的關系
1.土地生態化整治對景觀設計的促進作用
生態理念和土地整治其實并不矛盾,土地生態化整治對景觀設計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土地生態化整治尤其重視水資源基礎措施建設,通過農田灌溉和排水功能,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從而在很大程度生改善水資源環境,進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區抗旱防澇的應對能力,提高田地的灌溉效率和灌水均勻度,從而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2.土地生態化整治給景觀設計帶來的潛在風險
目前,土地生態化整治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以及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等。土地整治的工程項目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對熟土層的破壞,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得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干旱少雨的情況下又會造成土壤的面飾和風蝕,從而給景觀設計帶來定的潛在風險。
土地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研究
1.土地整治工程景觀規劃設計
土地整治要有效保證規劃耕地區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從而提高土地的生產率,保證土地的土壤肥力不下降。研究表明,土地表層的土壤符號有機質和各種營養元素,土地生態化整治必須科學、合理的保證土地表層的保留。
2.田塊景觀規劃設計
田塊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田塊和周圍生態景觀的相互協調和平衡,這樣可以有效的保留灌木叢和片狀生物群落等等,促進組合生態農業系統的各生物種群間的共生關系的平衡。土地生態化整治區灌叢型群落主要以灌木和喬木為主,而草本植物群落主要包括狗尾草、車前草以及打碗花等等。根據土地整治區生物種類和其生存環境的不同區別,田塊景觀規劃設計應該采用條帶型的結構。其中條型結構般情況下是長4D0cm~600cm、寬150cm-200cm的規模。
3.道路景觀規劃設計
道路景觀規劃設計般情況下有田間路和生產路兩級道路,其中田間路寬為4m,長為616m,田間路是鋪設路面的材料是泥結碎石,這種材料顧名思義是以碎石作為骨料、泥土作為填充料和黏結料,從而壓實修筑形成田間路。而生產路寬為2m,總長4500m,路面是0.3m的素土夯實。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的道路修筑中是不能使用混凝土的,這樣可以有效保證土壤的生態功能。道路鋪設和田塊配套構成互通的網絡,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生態平衡。
4.溝渠景觀規劃設計
溝渠景觀規劃設計中,土地生態化整治應該堅持盡量保留農田本來自然風貌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盡量避免人為改造,從而給野生動植物留下足夠的生存環境和繁衍場所。溝渠景觀規劃設計需要根據農田的實際情況不斷修復原有溝渠,在此基礎上,溝渠景觀規劃設計更要保證新的農渠、農溝、斗渠、斗溝的科學、合理的設計,其中斗溝的底寬為0.3m,深為0.29m,而農溝的底寬為0.3m,深為0.22m。溝渠景觀規劃設計有其定的科學、嚴謹的原則,我們應該嚴格根據這些原則以及農田防洪排澇的需求,結合當地的地形特點,和農田道路的布置開挖排水溝,排水溝的設計標準為10年遇,要求為1日暴雨3日排出,邊坡比為1:1,比降為1:500。而且排水溝的設計修筑要盡量保證讓邊坡較緩,而且要在定程度上減少混凝土的使用,保證在修筑過程中采用天然材料,從而能夠使水生動植物正常生存。
結束語
總之,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對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發展建設以及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我們應該認識到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的重要性,認真分析土地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的重要關系,土地生態化整治對景觀設計的促進作用以及土地生態化整治給景觀設計帶來的潛在風險,從而制定系列能夠加強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的策略,從而促進我國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進一步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