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人類需求層次的遞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到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逐步分析傳統村落的村民在各個需求層面對村落營建的心理訴求,進而總結出當前中國傳統村落營建過程中的可行性策略,試圖為中國傳統村落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方向。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是行為科學理論之一。通常認為動機是自然個體成長與發展的內在力量,具有較高的現實性,而(圖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動機又是由各種不同類型的需求所構成,各種需求之間有先后順序與程度的深淺差別,根據其需求遞進層次理論,每層次的需求與滿足都會影響自然個體心理現象與個性發展(圖1)。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并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近來,我國在國家層面上表現出鮮明高度的文化自覺,強調保護傳統村落是中國社會全面發展之必需,提出鄉鎮化的鄉村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切中了傳統村落最深切的精神意義與存在價值,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和熱切的反響。
本文首次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視角對傳統村落的營建策略做出綜合性的表述,明確了傳統村落空間之所以具有生命體征的根源在于其中生活的人。傳統村落村民的需求層次在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下,由原來的解決基本的溫飽、生存需求日漸趨向于對社交、自我實現等需要的追求。建筑師在傳統村落的營建設計中,基于村民需求層次的發展過程,尋找適合于傳承與延續傳統村落精神文化內涵、整體村落風貌的可行之道。
生理需求的滿足
生理需求作為最低級別的需求,是自然個體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要求。馬斯洛認為人類只有達到維持基本生存的條件后才會有相應新的激勵機制形成。從傳統村落營建的層面來看,這些最基本的需求被稱之為“基礎功能需求”。
1.生產功能
我國現存的并在地理上有著廣泛分布的傳統村落,生成和建設于傳統農業階段,由此既有的傳統村落有著共同的營建基礎,即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生活方式。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與城市化擴張打破了傳統村落原有的內在規律,并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用于生產功能的土地、林地、水域等。對于生產功能用地的保護,一方面在于延續以農業為基礎而營建的村落文化價值觀,同時,為村民祖輩賴以生存的耕種技藝營造種文化自信,更為傳統村落的產業結構轉型提供基礎,這對于留住村落的勞動力、發展生產、提高村民收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生活功能
民居單元,傳統村落的單體建筑是對當地的自然氣候和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最直接、最質樸的表達,是村民祖祖輩輩累積的營建技藝的結晶。中國各個地區的傳統民居都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征,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然而,隨著歲月流逝的痕跡,很多民宅的居住功能與條件需要得到改善,“保護傳統村落與保護文物不同,不是追求一成不變,要通過技術手段讓居民看到生活質量的提高,讓他們增強文化認同的同時,也可以看到保護后的經濟價值”。同時,在新民居建設過程中,則需要對建設區域內的建筑進行全面普查,確保融入到村落的整體建筑風貌中。在一些發展旅游業的傳統村落,在建設接待用地時,更應與傳統建筑的形式、格局等相協調,保護好傳統村落的整體風貌。
3.基礎設施
很多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都比較落后,在電力、排污、消防、衛生設施等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較多的問題。居住條件已經滿足不了現代生活的需求,在不破壞傳統民居的風貌和格局上,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可適當引入現代便利的基礎設施,運用技術手段改善上述的水、電消防等問題。然而,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要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安全需求
安全需要,是基于自然個體在溫飽需求滿足以后,需求上升到自身安全能夠得到保障的一個層次,且渴望擺脫威脅等不安全要素。馬斯洛認為,人類先天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甚至包括人類后天逐漸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安全需求的表現。從傳統村落營建的層面來看,這些安全需求包含物質和心理的雙層安全需求。
1.物質安全要素
所謂物質安全因素是指傳統村落中各民居的建筑質量的問題,由于建設年代的不同,各地區的民居建筑質量良莠不齊,還有一些破敗不堪的宅院也依然居住著村民,生存環境堪憂。大量的磚砌、夯土、木構筑民居,是這個傳統村莊的特色,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但由于建設年代久遠,結構損毀,這些民居在經濟條件等原因下依然在使用中,則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造,以滿足居民的使用。
2.心理安全要素
個體對于長久以來的生活環境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依賴感,古、今人居環境所處的時間、空間等物質條件都不相同,古代村落人居環境建設較少受外力影響,在營造過程中,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關注人的內在需求,提供宜人的交往空間,因此給人以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現今的人居環境被經濟功能占據了主導地位,人們對自然進行了無節制的索取,同時人居環境缺乏人文關懷,致使人居環境的藝術性不斷缺失。
對于傳統村落而言,理想的人居環境模式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自然上追求田園山水的空間意境;在人文上表達對理想人生的追求;在社會層面上對天人倫理觀的回歸;在居住形式上注重建筑、規劃、景觀三位體的棲居方式。通過總結傳統村落理想的的人居環境營造模式,為居民提供個具有強烈安全感的人居環境。如適合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衛功能、并采用夯土墻承重的福建土樓,一方面構筑了與當地自然、社會環境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對整個聚落的物質安全及心理安全考慮,可以算是傳統建筑中的典型范例。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比生理需求更加感性化和復雜化的一種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馬斯洛認為這層次的需求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與朋友關系融洽或保持忠誠。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人都希望成為某群體中的一員,并相互關心和照顧。就傳統村落營建的層面來看,外向需求可以表達為與鄰里的關系融洽,對村落格局、風貌的習慣等;自我歸屬需求是對傳統文化形式的認同與追隨。
1.外向需求
傳統村落的院落、街巷和公共等空間的布局,基本上決定了村民鄰里之間交流的頻繁程度。建筑的外部空間大都豐富而親切,是種貼合村民實際生活所需,從滿足功能需求角度出發的院落組合形態。同時,傳統街巷的走勢、尺度、以及比例等平面因素,都與當地地形和院落布局相結合,并且著眼于人的具體需求而逐步形成的,為鄰里之間的平常交流構架了橋梁。
要滿足村民的外向需求就在于規劃村落整體風貌的布局,這種整體格局的形成是歷史的產物,從村落選址就已經開始。因此保持村落的原有格局對于傳統村落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2.自我歸屬需求
分析心理學家榮格將大多心理問題的形成歸結為某一“原型”由于受到阻礙而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由此精神系統作出自我調整從而表現為與病理相關的癥狀。其心理學治療目標就是使受挫折的原型獲得應有的發展。對于傳統村落的營建也可以進行類比,當前我國傳統村落所面臨的問題正呈現出這種“原型”受阻的狀態。村落系統自我調整中遭遇的病癥包括建筑形態的異化、本土文化的失根等。然而,發展決定了傳統村落不會回到那個絕緣而內向的時代,原型的再現需要寄托于一種新的形式。使得原型能夠最大限度的得到理想的發展,這是解決當下傳統村落問題的有效手段。這對于村民文化自信的提高也有著顯著的積極意義,同時能增強村民的自我歸屬感。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然個體對自身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表明人人都希望自己在社會或群體中有穩定的地位,能得到承認。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所從事的工作滿腔熱情,體驗到自身價值。就傳統村落的營建策略而言,尊重需求包含了對居民的主體地位的尊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以及對傳統思考方式的尊重。
1.對居民的尊重
傳統村落演進過程中村民一直作為主體角色存在著,并在營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既是房屋的使用者、建造者,同時也是鄉村生活的規范者與管理者?!敖ㄔ臁睂τ卩l村而言不僅作為一種經濟活動,更是種社會行為。然而,主體角色的重要性卻并未體現在主體意識的表達上。所謂主體意識是指個體對于自身定位、能力和價值觀的一種自覺性。
村民在鄉村營建中承擔著多重角色,既參與初期的建設建議,也是建設過程的投資者和建造者,更重要的是村民做為房屋的直接使用者,能為整個村落的營建過程提出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
2.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
傳統村落的營建依托于方水土,人們的生存繁衍與之息息相關,同時也是聚落文化產生的立足點。在人地關系變遷的過程中,人類從最初的“依附者”變成了“征服者”,這樣的發展方式必然引起村落自然生態系統的失衡、退化,生態、生產、生活之間的相互協調成為將來村落發展的理想方向,這也就是“共生”環境觀的含義所在。國內實驗性建筑師張永和于2000年在北京延慶水關長城腳下公社項目中設計建造了一座名曰“二分宅”的房子,旨在實現以夯土為材料的當代營建,當建筑達到使用年限,“土”這一材料或回歸大地或可重新塑性并循環使用,對自然生態只產生最小干預。
3.對傳統思考方式的尊重
“要保護傳統村落,首先還是要營造種文化自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縣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方明舉例,現在大家去農村都爭著吃土菜,這說明農村餐飲業找到了自信,那么傳統村落也應該有一種文化自信?!巴鈦砣耸窃O計不好村莊的,城市規劃那種棋盤式、開發區式的格局也是完全不適應農村需求的。天人合、尊重鄉規民俗的傳統思考方式才是未來鄉村規劃建設的核心思想?!?/p>
自我實現需求
作為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求是發揮潛能,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事情的需求。在傳統村落的營建過程中,鄉土工匠可以作為建設者提供寶貴的經驗,同時,普通居民也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延續的參與者,實現對自己更高層次的需求。
1.鄉土工匠
在傳統村落的空間營建中,鄉土工匠長期生活、工作在家鄉,對村落的草木等生態環境及左鄰右舍的情感關系都充分了解,對自己的村落空間懷有樸素而真誠的價值認同。他們對民居的建造、村落的有機生長過程、建筑材料與傳統營造技術等都有深刻了解,因此說他們都是當代傳統村落建筑空間營建的寶貴人力資源。如果鄉土工匠成立互助組或采用本地區都能認可的勞動報酬形式來運作,那么就相當于為聚落的空間營建找到了一條適合本土化發展的途徑。
2.居民參與
近年來,傳統村落出現了很多“空巢”現象,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村民對于村落就業情況的失望,轉入外出尋找就業機會,至此很多房子年久失修垮塌了,在城市長久生活的人們已經不愿意回到農村,故土的概念淡薄了很多,這對于傳統村落的發展非常不利。針對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提升村民的思想高度,增強文化自信,同時,需要建筑師更多的考慮村民的主體地位,讓村民能有機會參與到整個村落的營建過程。如打阿嘎是藏族傳統的屋頂或是屋內地面的修筑方法,在“阿嘎”打制過程中,需要勞動集體的協調與配合,成為西藏的獨特民俗之一。
結語
本文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傳統村落的村民在各個需求層面對村落營建的心理訴求,包括由生理需求為主導的基礎生活功能需求,由安全需求為導向而產生的物質、心理需求,針對居民社交需求而衍生的鄰里交流與自我歸屬的需求,在尊重需求基礎上引發的對居民、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傳統思考方式的尊重,最后是對于鄉土工匠和普通居民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闡釋。逐步總結出當前中國傳統村落營建過程中的可行性策略,試圖為中國傳統村落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性方法。
傳統村落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村落的未來發展方向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傳統村落營建策略的分析和探索,將成為一個意義深遠的、永久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