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工程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大,圍擋的施工總量相應激增,而傳統的臨時性圍擋既不利于節約資源,同時又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本文所探討的綠色圍擋設計是在保證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響應國家綠色建筑政策,通過科學設計和技術進步,達到節能環保、美化城市生態環境的目的。綠色圍擋設計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強調可持續性和環境保護,為大眾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工程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大。每年新建和在建的項目超過30億平方米,與此相配套的圍擋建筑量約為0.7億平方米。根據《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環境與衛生標準》(JGJ 146-2013)中3.0.8條強制性規定:施工現場應實行封閉管理,并應采用硬質圍擋。市區主要路段的施工現場圍擋高度不應低于2.5m,一般路段圍擋高度不應低于1.8m。目前,傳統的建筑工地圍擋一般是固定式磚混結構或彩鋼板圍擋。磚砌結構圍擋普遍存在造價高、資源消耗大、無法周轉、垃圾處理難度大等缺點。而彩板鋼圍擋則存在強度低、形象差、易腐蝕,使用期限短、造成資源浪費等問題。可見,圍擋的施工總量極為巨大,傳統的臨時性圍擋設施既不利于節約資源,同時又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舉辦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可持續發展”這議題后,綠色建筑逐漸成為各國建筑設計的趨勢。所謂綠色建筑,即能夠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人開始認識到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意識到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性。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開展綠色建筑行動,從規劃、法規、技術、標準、設計等方面全面推進建筑節能,提高建筑能效水平。”作為施工現場的臨時性建筑,圍擋的設計施工也必須符合國家綠色建筑政策,在保證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設計和技術進步,達到節能環保,美化城市生態環境的目的。
革新圍擋材質,降低施工過程對環境的污染
傳統的磚混結構和彩鋼板圍擋已不能滿足國家所倡導的綠色施工的理念,推廣新型材料,限制使用傳統材料,是圍擋革新的重要方向。硬質PVC(聚氯乙稀)材料,具有重量輕、強度高、阻燃、耐腐蝕、抗老化等特點。以PVC為主材的圍擋,其造價高于傳統彩鋼圍擋,但是,PVC圍擋使用年限長,不易損壞。拆除后可全部回收,并多次循環。PVC圍擋既符合綠色建筑施工的要求,又符合施工安全性要求,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PVC為材質制作圍擋,除了面板式圍擋外,還有創新形態的注水式可移動圍擋。注水式圍擋,由可移動單體圍擋組成,單體寬約1.5米,上部為廣告位,底座為空腔。圍擋底座箱體可注水或細沙,增加其重量,強化圍擋穩定性,且無需基礎施工;在搬移時可排空箱體,便于拆卸、運輸。這種注水式圍擋,克服了PVC材質自重教輕,需要額外構件固定的缺陷,滿足低碳環保的施工要求。
構件化圍擋結構設計,提高圍擋周轉率
所謂構件化設計就是在對產品進行功能分析的前提下,設計出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產品組件,通過組件的結合,構成不同規格或不同性能的產品。構件化圍擋通過構件化設計來實現工廠化生產、現場快捷安裝施工、構件拆卸回收。與普通磚砌圍墻相比,不但節省大量材料,而且施工周期短,人工工時少,具有綠色環保、經濟效益好等優點。
構件化圍擋由磚砌成的基座、立柱、上下橫梁、PVC板組成,組件接點用高強度螺釘固定拼裝。基座底部與地面用螺栓固定,兼具穩定性與美觀性。構件化圍擋安裝時不須焊接,加工速度快,安裝簡便,安裝費用低;拆卸與移動方便,便于特殊情況下的疏導;遭破壞后更換快捷,且構件損壞無需全部報廢,可回收修復重新使用。
垂直綠化改善施工場所環境
垂直綠化是指利用圍擋立面,植物栽植或鋪貼于圍擋空間結構上的綠化方式。垂直綠化可以緩解施工場所綠地不足的矛盾,改善工地臟亂面貌。綠色植物對于施工場所而言具有顯著的生態效應。其是散熱。施工工地給城市帶來大量的“熱污染”,而綠色植物具有阻擋高溫和蒸騰散熱等作用。其二是降低浮塵污染。利用綠色植物的吸附能力,能夠有效降低施工揚塵,減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顆粒物對環境的影響。其三是降低噪音。綠葉上氣孔和絨毛能遲滯聲音的傳遞,葉片震顫可以削弱聲音強度,從而起到降低噪音效果。四是美化市容。通過管理和養護工作控制株植株形態,充分發揮其防護、觀賞的實用效果,最終形成綠色風景線。
建設垂直綠化圍擋,需要從景觀造型、色彩搭配、綠化美化等方面出發,根據實際需要綜合考量。以杭州市湖墅南路工地圍擋為例,拱墅區城管辦與施工方合作,在工地圍擋上嵌入屬框架,預留出不同幾何圖形的鏤空位置,用木板分隔成道道傾斜的橫擱板,在每道擱板上鋪上營養土,配置滴灌系統,再植入黃綠色或紫色羽衣甘藍,構成矩形、橢圓等圖案,構筑起景觀效果獨特的“花園式工地”。這種垂直綠化圍擋不僅美化工地外圍環境,且與周邊道路綠化相協調;施工完成后綠色植物可以周轉到其他項目的工地上繼續使用,大大降低前期投入和后期養護成本。
附加功能設計
建筑工地的污染物,主要有施工噪音和浮塵兩類。而傳統圍擋由于施工成本的限制,其污染物遮蔽功能十分有限。這就需要以政策為導向,政府經費補助與社會資本共同投入,轉變設計思路,對施工圍擋進行功能性改造,降低建筑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干擾。
1.附加噴淋裝置。在圍擋頂端加裝微灌噴霧系統,向圍擋內噴射著水霧,噴頭可以實現上下左右無死角作業。這些噴霧器對于土方開挖作業等粉塵污染較嚴重的施工環節,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揚塵作用,噴霧器還起到了給工地降溫的作用。
2.附加吸聲屏板。在圍擋頂部裝設扇形吸聲體,利用聲音繞射原理,達到吸噪效果。或者由兩層PVC組成的空腔內部加裝吸聲屏板,利用聲音傳遞過程中在空腔體內的音頻共振形成的能量消耗,增強吸音效果。
3.附加消聲慮塵夾合板。主要由打孔金屬板和玻璃纖維棉復合而成的板材,利用玻璃纖維棉的消音特性進行降噪;利用氣流流經玻璃纖維板時在其兩側形成高低氣壓帶,引導空氣進行透析過濾,達到濾塵效果。
4.新能源技術應用。太陽能發光配件已廣泛應用于道路交通隔離護欄,這種以潔能源的利用為主導的設計思想,可以移植到同為公共設施的施工圍擋之上。充分利用施工圍擋這一平臺,附加新能源轉化設備,采集太陽能、風能、甚至是施工噪音等,通過特殊的方法轉換為電能,為城市道路或施工現場提供照明或其他用電需求,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
總之,與城市建設息息相關的施工圍擋,應在市容市貌、環境保護、綠化家園中發揮積極作用。綠色圍擋設計不是使用高成本的綠色材料,而是能夠直接造福于公眾的生態設計。在整個使用周期內,以其環境屬性為中心,滿足圍擋的安全性要求,開發圍擋的附加功能。綠色圍擋設計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強調可持續性和環境保護,為大眾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