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術由鴉片戰爭時期引入中國,從那起相機就背負起“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的重任。紀實攝影就是是用相機去記錄歷史變遷的印記,其受到人文思想的影響,是中國人民精神的物化證據,當后人回首那個時代就自然會去追尋這些寶貴的影像資料,由于攝影直接呈現現實原型,具備實證的功能,這是紀實攝影最根本的功能。
從1839年攝影術的發明到現在,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攝影術的發明對全世界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人們可以用一種更寫實的方法來記錄重大事件或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總理納吉曾經說過:“一張照片的價值不能僅用美學的觀點去衡量,還必須從對人類和社會在視覺上的表現強度去判斷。”而紀實攝影是以紀錄真實事件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其內容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其具有紀錄歷史和重現歷史的價值,是歷史獨一無二的見證者。
像十七世紀玄學派詩人的那些令人意想不到,云譎波詭的奇喻的詩逼得讀者注意詩的文字本身樣,紀實攝影體現了本世紀初出現的新批評美為思想對作品本體的崇拜。
《南京條約》使中國的國門打開,外國人到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開設照相館牟取暴利。中國的第一張紀實攝影的照片是在1876年,上海《申報》委托上海日成照相館,拍攝上海至江灣鐵路通車的7月通車禮的照片,并且邀請到紳商士庶到現場點綴氣氛,大家站在火車頭邊上,各自擺好姿勢,是我國早期攝影采訪的個先例。這個時期報社沒有專職的攝影記者,大多照片由照相館拍攝,照片的銀鹽顆粒大,報刊印刷照片只要依靠銅鏤或石印,相片及易失真;相機拍攝快門速度慢,要求被攝者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新聞照片主要用來印證歷史事件,其時效性相對弱些,照片的呈現形式相對來較刻板,主要以擺拍為主。
紀實攝影的萌芽期在清末民初(1900-1919年),攝影開始漸漸地進入大眾傳媒領域,紀實攝影走入新的篇章,開始明顯地分開實用攝影和藝術攝影,出現了一些攝影愛好者,他們開始追求攝影的藝術性,而實用攝影主要以民間照相館和新聞傳媒為代表。最具代表的是1906年刊登在《時報》和《京話日報》上的揭露“南昌教案”真相的照片,內容是南昌教案中南昌知縣江召棠的遺體,畫面中的頸部被割喉。這張照片很好地戳穿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謊言,充分發揮了新聞攝影在涉外斗爭中的巨大作用,對此后的及時照片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這一時期的很多報紙不能制作銅板,真正的新聞攝影記者尚未出現,新聞紀實照片稀缺,現場紀實性照片較少,但新聞紀實攝影被大眾認識。
紀實攝影起步期在(1919-1937年),1919的五四運動,不僅帶來了民主與科學,還給新聞攝影帶來了發展的契機,新聞報道更形象直觀,采用圖文并茂的報道模式,大量圖片出現在報紙中。這時期的中國處于戰亂背景之下,出現了一些列的抗日救亡的新聞報道照片,如《一二八淞滬戰役》,照片中的戰士身穿軍服,手拿槍支,整齊的走過小巷。這一時期的紀實攝影獲得巨大進步,專業的攝影記者及新聞攝影機構開始誕生,其中有名的攝影記者如郎靜山、王小亭、方大曾等,紀實攝影理論研究在這時期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直到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8年),中國的攝影事業開始繁榮,一些國內外的攝影名家齊聚中國戰場,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影像資,比較有名的照片有:方大曾《保衛盧溝橋之我二十九軍戰士》、《戰斗畫報》朱德像封面、羅伯特·卡帕《4月7日的臺兒莊》、吳印成《白求恩大夫》等等。從這一時期起,新聞記者開始真正的于社會互動起來,其中代表人物如王小亭、沙飛,王小亭拍攝出中國乃至世界攝影史上的戰爭災難的經典紀實攝影照片,沙飛是中國共產黨軍隊中的第一個專職戰地攝影師,他是中國根據地攝影事業的奠基人,在拍攝大量優秀紀實照片的同時,很好地宣傳了共產黨,并為新中國培養和鍛煉一批新聞攝影隊伍,他的功績被歷史銘記。這一時期的紀實攝影信息量大,政治性、紀實性、實效性都很強,很好地發揮了紀實攝影的宣傳作用。
紀實攝影正真的運用于大眾傳媒則是在這時期(1949-1976年),最具代表意義的是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墻上莊嚴宣誓的照片《開國大典》,記錄了中國這一重要時刻,這張照片已作為新中國形象的開篇載入史冊,也作為中國攝影事業的開篇載人中國紀實攝影史。這時期是紀實攝影的輝煌時期,新中國的成立,使新聞掇影得到了國家的重視,新聞攝影機構不斷設立,攝影工作人員大量增加,攝影器材更新換代,紀實攝影事業的發展開始進入全面提速階段。在1955年,開辦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新聞攝影展,自此之后開始一系列的攝影展;1956年,新華社開始采用彩色新聞照片。且開始與國外交流,把攝影作品送到各國參展、參賽,有的作品還摘金奪銀,為國家贏得了容易,增加藝術領域的國際地位。這時期不管是攝影人才的培養,還是紀實攝影本身都步入正軌,盡管在文革時期出現了一些曲折,甚至度存在“浮夸風”,但這一時期的紀實攝影的成績是值得肯定的。
從1976年至今,開始進入大眾化的紀實攝影,人們思想認識和審美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紀實攝影開始以平民視角去關注領袖,也開始關注突發事件和災難事件(在上個時期是避免這樣的話題)。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相機成為了生活必須品。專業攝影師和攝影發燒友越來越踴躍,優秀的作品也讓人應接不暇,國內國際攝影比賽也是接連不斷,形成了經久不衰的紀實攝影熱,新聞攝影照片的提供也不僅僅局限于專業的報刊攝影記者,民眾也開始參與其中,這一切都與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密不可分。
紀實攝影不但記錄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信息,還會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這種力量方面來自于攝影者自身的態度或立場,這種態度有時候就是剎那心靈的顫動,而這種立場有時候就是引發人們深思的觸動。紀實攝影借鑒社會價值觀的觀察方式和理解,構建經由鏡頭觀察、人生思考的屬于攝影家的手段來表達對于人性的洞察力,將攝影者融入了歷史,同時也凝固了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中的細節,這正是紀實攝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