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與商業
談到當代藝術和商業的關系,如果說商業需要的是資本的不斷積累,而當代藝術重要的是心靈上的升華,兩者的交集在于它們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商業必須尊重當代藝術,給予其真正的生長土壤,遵循當代當代藝術與生俱來的東西。最終形成個有價值的當代藝術花園,既可以獲得商業市場上的極高的品牌品質認可,又能從學術到實踐真正成為文化當代藝術節肯定的奇跡。當代藝術可以為商業打開市場的大門,那么當代藝術與商業融合又將要如何突破呢?面對商業作用下藝術如何尋求突破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商業的本質是什么,商業的本質是追逐利益,利益最大化的。而藝術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要讓藝術最大化,因此商業與藝術是充滿了矛盾與沖突。有的追逐利益最大化,例如:中國電影,爛片確實高票房,追求藝術的電影呢,在歐洲不斷拿獎,但是卻沒有票房這兩種極端現象。中國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問題在于一個是商業道路,另一個是精英道路。如果當代藝術要走上商業道路我們首先就要了解這一模式的規律,首先我們要控制的是成本問題,因為一件物品一旦碰上了商業,大批量的生產,生產者要獲得利益,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成本問題;然后是視覺,因為我們這個“商品”雖然構成了買賣關系,它是一件當代藝術的作品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然后是質量、數量、體驗感這些都是我們要在商業模式下讓我們的當代藝術作品成為“商品”所要考慮的問題,確保作品不會再這種商業模式下變得和其他復制或者紡織品那樣,無論是電影還是視覺藝術產品。然而當代藝術也可以發展精英模式,不管市場,只是一味的追求藝術。由此我們總結出來當代藝術如果傾向商業時,表現出來的是利益最大化;當代藝術傾向純藝術時,藝術則是至高無上的。
當代藝術與科技
科技對與藝術來講,是美學架上技術的產物。在定的程度上,科技介入大大加強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同時高科技的審美產品,加快了審美感意義上的節奏,與傳統審美感知意義上的那種暫時超越生活、需要我們“慢下來”式的節奏是相矛盾的。在這樣的一個新時代,科技的發展,新的媒介、新的技術環境下,也必然要有新的藝術表現、藝術接受的方式,以及應對這些狀況的新的美學視野。例如則案例科技同當代藝術相結合的作品,荷蘭藝術家伯恩德諾特-斯米爾德(Berndnaut Smilde)發明了一種機器叫“Nimbus”,它能將房間里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聚起來,再輔助特殊燈光照明,就形成了栩栩如生的迷你“雨云”。利用造霧機噴出一些煙霧,配合預先計算過室內濕度及溫度的數值
據說亮度也有納入考量,在室內塑造出十分擬真的云朵,它持續時間非常短暫,卻十分美麗,能夠奇妙地移動。這套極其精確的方案必須保證溫度、濕度與光照都恰到好處。當一切準備就緒,斯米爾德打開機器,將房間里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聚起來,再輔以特殊的燈光照明,營造出轉瞬即逝卻伸手可觸的云朵。云朵維持的時間相當短暫,只有30秒,必須馬上拍攝下來,讓人體會什么是真正的“浮云”。一切,像魔術一樣,超級真實,又超越現實。因為此項發明,斯米爾德被時代雜志評為“無價的藝術”。不僅如此,時尚界也很欣賞他的創意,老佛爺、杜嘉班納的創始人都參與了他的“云藝術”。有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科技為當代藝術提供個新的表現手段,豐富了表現內容,拓展了表現的空間,增強了表現力與觀賞性。日本美學家今道有信在《關于美》提出,“藝術給人類帶來了希望,藝術并沒有遭到現存技術社會的破壞,反而依靠技術的發展,對技術發展帶來了非人化,發生著抵抗作用……在今天,技術已經使社會改變了體質,藝術卻在這個體制中,站在技術的對面、與技術競爭,反抗那種體制的壓抑,熱情地保衛著人的真正價值。”辯證地看,藝術是人文價值的體現,科技則代表著工具價值。傳統藝術由于對于科技依賴性并不強,藝術家的主體性則特別強大。技與藝術融合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價值和科技價值造就出更為豐富的當代藝術,相信二者將會在未來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結論
因此在商業和科技的雙重邏輯下,當代藝術應該結合商業和科技進行突破而不是味的遠離它們。商業對藝術來講,就是藝術的經濟化;科技對藝術來講,是美學和技術的產物。然而當面對面對科技的作用,科技對人們的心理結構、認識結構和審美結構具有積極作用,能改變人的感知、理解、想象、審美創造。當代藝術家們應該掌握更先進的技術,有比較寬泛的知識結構,結合這些創造出更具有創新意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