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作為上世紀中期新興的藝術形式,綜合了多種藝術門類,發展至今已經形成有規模自成體系的藝術門類。隨著社會發展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實踐成為裝置藝術家的主要課題,而光影變化則是科技表達藝術的一項重要體現。探究光源的種類、光色溫、光位置以及與多種元素的融合是發展當代光影裝置藝術的必經之路。社會推動藝術的發展,只有大力發展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才能有效藝術提高群眾審美素質,豐富群眾生活,并對中國美術發展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公共裝置藝術概述
裝置藝術,一個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新名詞并逐漸占領新藝術的領軍陣地,我們現在也廣泛的稱之為“環境藝術”。裝置藝術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時間空間里,使用人們平時生活中可供消費的物質文化實體,組合三維空間的一般存在,由藝術家進行有效的選擇利用、賦予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從而演繹塑造具有豐富精神的外在藝術形態。作為藝術的個門類,裝置藝術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和“觀念藝術”有著廣泛的聯系。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整體性要求了它需要獨立的空間,在不同的感官享受上不受其他作品的影響。而裝置藝術的表現媒介最重要的則是觀眾的接入,它是裝置藝術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也可以這么說,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作品為了激活刺激觀眾的感官思維,往往都經過夸張異化,自由的綜合使用多種藝術門類,如繪畫、雕塑、建筑、音樂、電影、詩歌、錄音、戲劇、攝影等任何可以使用的手段,促使觀眾在規劃的空間中從被動欣賞的角色轉化為主觀感受,充分調動人的所有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而不僅局限在思想和身體的簡單介入這么簡單。
公共裝置的光影表現
在我們生活里,所有的客觀事物只有在光的照射下通過反射才能被人所感知,而控制光的效果的則分為三個方面:光強度、光色溫、光位置。
在室外裝置藝術中,陽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的強度、色溫、位置均不為人所控制,但卻有規律可循,藝術家可以對當地的日照時間,日照角度加以觀察了解,配合光照塑造藝術作品。建筑作為室外的一件大“裝置藝術”,最為重視光與作品的融合。
近代藝術設計運動的發展,工業革命興起,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涌入我們的生活中,這也促使我們的設計師在設計理念上不得不加以革新,光的傳統應用不足以滿足藝術發展的需求。2008年奧運會水立方萬眾矚目,它便是我國較為杰出的大型光影裝置代表。水立方的設計結合了光藝術和LED大型組燈科技,它是一件藝術與科技的成功實踐。位于法國東部的朗香教堂,在設計師勒·柯布西耶的手中,變成了件巨大的混凝土雕塑,它造型奇特,墻體彎曲并裝有不同大小的鑲嵌了彩色玻璃的矩形窗洞,翻卷的屋頂與扭曲的墻體之間還有40cm的帶狀空隙,光線從他們中透過,形成了奇妙的空間氛圍耐人尋味?!白尮饩€來作設計”是著名華人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先生的名言,光是建筑的色彩,在他的作品里巧妙的光源組合,使得空間千變萬化,比如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將大量的光線引入了渾厚沉寂的博物館,透過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間內部的墻體、地面??梢赃@么說,沒有光源的變化莫測,形態便失去了生機,一切空間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光的顏色在每個人眼里都是不同的,也只有在白色表面上的呈現是最純粹的,在白色的背景上,光影變化和虛實感都是最容易被察覺和感知。藝術家通過光強度、光色溫、光位置的控制和變化,并通過人工光的單獨使用與自然光相互配合,通過場景的變化使藝術作品本身的表現和光環境的表現能更突出,形成更鮮明的藝術特征。
有一句話說“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光明與陰影總是相對存在的。有光源的地方必然有陰影,而陰影不如光源一般變幻莫測,而是一致的黑。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光影的作用確實是相輔相成的。在人類的視覺系統中,光與影表達了自然空間的虛與實,光不能帶給我們存在感,而黑色的影子可以通過襯托虛景渲染作品的藝術氛圍。在現代裝置藝術中,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影子雕塑——是指用一些廢物制品,甚至是垃圾,組裝起來,輔以光源照射,塑造出一些形態清晰可見的具體物象的投影,以此產生一個獨特的藝術效果。
光影裝置的獨特藝術性及未來展望
裝置作品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群眾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如雨后春筍般矗立在我們的商業綜合體,綠地草坪,市民廣場等。比起展覽館里正襟危坐高不可攀的藝術品,隨意出現在城市里、可以觸碰親近的公共藝術裝置更令人為之親近。傳統藝術與科技的包容互進,光影裝置擁有了獨特的藝術語言。首先,光可以塑造物體的形象,所有的物體只有在光的照射下才可以反射在人的眼睛里,從而得以呈現。當然光的塑形作用不只局限于反射的作用,光束本身就是個具象的物質形態,通過對光源的位置變化、色溫調節和照明強度可以更好的塑造光影裝置的三維立體感,渲染藝術效果。第二,光可以構建藝術空間,通過光源的照射,空間得以區分明暗,在人的心理暗示上按照空間的需要劃分區域,使得空間具有層次感。第三,光可以渲染氣氛,藝術家通過調節光源的色溫,巧妙使用顏色的心理作用,使空間富有濃郁的氣氛,就好比冷色的光讓人感覺陰森,暖色的光給人溫馨。第四,光可以突出藝術家想要表達的重點,在一件造型宏大的裝置藝術里,光源可以很好的起到區分主次、明暗虛實的作用,在與觀者的互動中,搶占觀者的目光,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第五,光可以裝飾環境,裝置的本身可能并不是個發光體或者說裝置不需要輔助光源也是一件完整的作品,但對于環境的制造,光可以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我們可以控制光的律動感和造型感甚至可以用光編織圖案來達到引人注目的效果。總之,光影的藝術效果是不可替代的。
從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發展的裝置藝術,源自美國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一場展覽,自此中國的藝術家開始了長達十余年對裝置藝術的探索,一直到九十年代的早期,裝置藝術被大眾所認可、接受,一方面也促進了藝術家們的創作激情。另方面,中國在八十年代進入改革開放的大門后,經濟水平提高,社會產業結構從落后的農業格局走向工業主導,高新科技的勃發,人們的觀念的改變,文化的包容程度以及生活方式,城市化的飛速進程都不斷刺激著這個稚嫩的新藝術的發展,為此將藝術“走向物化”對于中國的藝術發展已經不再遙不可及。在這個物質化的前景中,裝置藝術必將很快占領中國當代藝術探索的主角地位,而以科技主導的光影裝置藝術又將是裝置藝術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