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船舶碰撞是發生在海上的特殊侵權行為。如果說損害賠償是船舶碰撞中的核心,那么因果關系則是損害賠償的核心。其作為被國際理論及實務界所普遍接受的構成船舶碰撞損害賠償的要件,在具體案件中的確定和應用卻是比較困難和存在分歧的。其適用方面產生的諸多原則或學說的不一致性,從另一方面體現了船舶碰撞法律關系的復雜性和多重性。
關鍵詞:船舶碰撞;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因果關系
一、船舶碰撞
(一)船舶碰撞的概念
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與海相通的可航水域發生接觸造成損害,或者雖然實際上沒有同他船發生接觸,但因操縱不當或不遵守航行規章,致使他船及(或)船上人員、貨物或其他財產遭受損失的事故。
(二)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
根據我國加入的《1910年碰撞公約》及我國《海商法》第8章的規定,碰撞責任船舶須對損害后果承擔過錯賠償責任。兩船發生碰撞,致使有關船舶或船上人員、財產遭受損害且碰撞造成的損失往往十分巨大,海商法專章設立船舶碰撞法律制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決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問題。研究船舶碰撞損害賠償的要件就是要明確船舶碰撞具備哪些條件才會產生損害賠償責任的法律后果,明確這些要件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都有助于正確處理每個碰撞損害賠償案件。
(三)船舶碰撞損害賠償的要件
由于海上航行和船舶本身的特殊性,船舶碰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與一般侵權行為有一定區別。縱觀各國海商法中有關船舶碰撞的規定可以總結出船舶碰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為:第一,碰撞事實客觀存在,即如果當事人在主觀上有過錯,但由于他船的避讓未發生碰撞,船舶碰撞損害賠償就不能成立;第二,損害結果確實發生;第三,碰撞船舶一方或多方須具有過錯;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間有因果關系。只有上述4個要件同時得到滿足,才發生船舶碰撞損害賠償問題。
二、船舶碰撞責任下的因果關系
(一)我國因果關系理論的發展
我國侵權法上因果關系傳統理論的指導思想是強調因果關系的必然性,認為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時,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如果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外在的、偶然的聯系時,則不能認定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必然因果關系理論在認定民事責任時,其基本內容有兩點。第一,必須區分原因與條件.第二,要進一步區分為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
(二)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間的因果關系
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構成損害賠償還需要過錯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碰撞損害事實是過錯行為的必然結果,這是船舶碰撞損害償責任中聯系行為人的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紐帶,是構成損害賠償的另一個要件。《1910年碰撞公約》對過失與碰撞的因果關系作了規定,但真正有意義的是造成損害的過失,而不是造成碰撞的過失。關于這一點規定得更為明確。英國碰撞法也明確規定,任何船舶均不對非因其過失而造成的損失或損害負責。這條規定顯然是強調過失與損害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中民事責任損害賠償的要求相吻合總之,過失方僅對自己過失所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如果船員和船舶所有人雖有過失存在,但未導致船舶碰撞或船舶碰撞后無任何損害,亦或該損失不是導致船舶碰撞的原因,這樣的過失無需承擔碰撞責任。
(三)船舶碰撞損害賠償的核心——因果關系
如果說損害賠償是船舶碰撞中的核心,那么因果關系則是損害賠償的核心。因果關系作為船舶碰撞損害賠償的一個構成要件,是被國際國內理論及實務界所接受的,但在其在具體案件中如何確定及適用上卻存在較大的分歧。例如,在司法實踐中,當出現兩船發生碰撞導致其中一船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時,責任如何承擔成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即如果A、B兩船互有過失發生了碰撞,其中碰撞造成了B船發生原油泄漏,造成海洋油污損害,此時是由B船就油污損害單獨承擔賠償責任,抑或由A、B船就油污損害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作為非漏油的A船是不是此侵權案件中的責任主體?其爭議的焦點在于油污受害人是否可以就損失要求A船承擔侵權責任。
三、因果關系在船舶碰撞案件中的應用
船舶碰撞作為一個整體,各原則、規則的適用具有分割性。因果關系的分類繁多,在此不作詳論。兩船相撞由過失行為直接造成的損害,過失方須負完全責任這是沒有疑問的,但對于間接造成的損害是否負責的問題就不明確了。例如:碰撞發生后又介入了第一,自然力或第三方的合法行為。第二,第三方的過失行為。第三,受害方的過失行為。第四,受害方的合法行為。由于這些因素的介入,使最初的過失行為處于一個間接的位置,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過失方在什么情況下對最后的損害間接損害負責,要過失方負責須考察兩個方面的條件。根據民事因果關系的理論和對大量判例的分析,我們認為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的成立須具備兩個方面的限定性。第一,過失行為對最終結果的產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過失行為就不可能出現最終的結果。第二,能否合理預見民法上要求預見的僅僅是可能發生的不良后果,而不是具體的損失,只須概略地預見到存在造成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即可,至于到底是什么樣的具體的不良后果,不要求過失方預先知道,這就意味著過失方不能以無法預見到某種具體的不良后果為借口要求免責。但合理預見原則同樣存在不確定因素,在于預見范圍的確定方法或標準因人因事而異。
參考文獻:
[1]司玉琢.海商法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1910年碰撞公約
[3]胡正良.海事法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10.
[4]鄧瑞平.船舶侵權行為法基本理論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02
作者簡介:
黃冠男(1989.2.12~)男,漢族,重慶人,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科員,大學本科,鄰水縣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