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職業病發病人數較多,不能不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關注。而學者們大多數是從醫學角度去思考職業病防治。文章從職業病防治所涉及的人權的角度,剖析了職業病防治牽涉到的人權問題,認為完善法定人權、促進實有人權是職業病防治取得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職業病防治;思考
當前,我國職業病現狀不容樂觀,據統計,平均每800人中就有一人因工致殘或患有職業病。而在職業病中,塵肺病人所占比例又達80%以上。職業病防治關乎公民的生命健康權,與公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人權范疇里的重要內容。
一、公民的社會權利
1948年聯合國通過并發表了《世界人權宣言》,這是第一個人權問題的國際文件。1966年聯合國又通過并發表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這幾個文件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承認和尊重,成為當代國際人權保護的基石性法律文件。世界人權宣言納入了積極人權標準的重要內容——福利主義主張。第二十二條規定:“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并有權享受他的個人尊嚴和人格的自由發展所必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各種權利的實現,這種實現是通過國家努力和國際合作并依照各國的組織和資源情況。
可見,人權觀點注入了新的元素,增添了廣泛的經濟和社會權利。這些權利包括:生活保障的權利、社會安全的權利、工作權和休息權、受教育的權利、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等。因而從純粹個人的權利走向了社會化。很明顯,這些權利不是為了保護個人以對抗政府或其他當權者的,而是要提請國家干預以保證每個人自由得以實現。后者可以說是實現個人權利與自由的必要手段,這些權利賦予人免于恐懼的自由,也就是說,它們將人從阻礙其作為人全面發展的限制和約束中解放出來。
二、職業病防治與人權
在監管者、用人單位、勞動者這一職業病防治三角關系中,其落腳點和歸宿在于勞動者,其基本宗旨在于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健康權。
通過前面的論述可知人權是人作為人依其自然屬性和社會本質所應當享有和實際享有的權利。廣義的人權,自人類與生俱來,而狹義的人權,則是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權的內容包括三類:一是人格權利,二是政治權利,三是經濟、社會、文化權利,本文僅就人格權利中勞動者的生命權、健康權予以研究。
應有人權、法定人權、實有人權是人權的三種存在形態。“一國人權的實際狀況,其實就是三種形態間的比值關系”。實現徹底的人權,是共產主義的目的,因此,應有人權是終極意義上的,理想狀態下的。法定人權作為法律規范意義上的權利,是和一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分不開的。“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定人權作為上層建筑的內容,必然反映這一現實的經濟、社會條件。
2004年3月14日全國人大第十次會議通過了新修改的《憲法》,本次修憲在第三十三條新增加了一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我國憲法第一次直接明文規定人權保護的內容,人權保障有了最高的法律依據。另一方面,憲法上所確認的人權具有抽象性和原則性的特點,因此,人權還須其他法律規范予以具體化、明確化,從而使其更加具備可操作性。
在職業病防治中,人權保障與之相關的法律有《勞動法》、《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和《刑法》等。然而,我國職業病防治中的法定人權和實有人權二者之間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勞動法》第六章“勞動安全衛生”對用人單位法律義務進行了規定。在“法律責任”一章,規定了勞動行政部門有權處理勞動安全事故。而在2002年通過的《安全生產法》中,規定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勞動安全事故的處置權。勞動安全的多頭監管,在執行中難免遇到推諉或爭權的問題。目前,我國成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監管全國的安全生產工作,因此勞動行政部門的監管權形同虛設,《勞動法》相關規定已經不符合監管的實際情況。勞動行政部門作為勞動者利益的代表,它和工會組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勞動爭議案件中,勞動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同級工會代表以及用人單位的代表組成,并且主任由同級勞動行政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在美國,正是由勞工部負責監督礦山安全生產。把勞動安全監督權從勞動行政部門人為地“剝離”出來,交給國家安全生產監督部門,是否符合法理精神,仍有待考證。筆者以為,將勞動行政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部門整合為一個部門,并獨立于地方各級政府,更符合安全生產的現實要求。
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包括了提供必要的勞動安全設施,維護勞動者的生命健康權。而義務的履行,又依賴于法律制度的保障。用人單位行為偏向,會在利潤、違法成本之間進行度量。假如違法成本小于利潤,這時用人單位就會偏向于追逐利潤,而不惜以勞動者的生命安全為代價。如2003年3月山西省孝義市孟南莊煤礦,不顧有關部門禁令,私下封條,砸開鎖鏈后繼續生產,造70多位勞動者死亡。我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了五十萬元的最高罰款額度,《勞動法》中僅規定了罰款權,而無具體金額。在《刑法》中“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是作為過失犯罪處理,并且以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重大損失為構成要件,最高刑為7年有期徒刑。試想,假如一礦山由于安全設施問題多次經主管部門提出后,不采取措施,導致上千人死亡,礦主定7年有期徒刑,是否符合法律正義?能平民憤嗎?而在故意殺人罪中,法定最高刑為死刑,為什么人權在職業安全中變得如此脆弱?有的學者、官員“高呼我們不需要帶血的煤”,如果法律設定的違法成本過低,勞動者的生命、健康權又何以保障?
筆者認為,職業安全相關立法法理上的沖突,還有待法律的修改予以補充、完善,從而使我國勞動者法定人權形成一個符合邏輯的人權體系。
三、職業安全的存在的問題及完善
我國近幾年的職業安全問題尤為突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首先,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態制約了人權的實現。其次,繁瑣的工傷維權程序給法定人權的實現增加了難度。最后,勞動者自身維權意識差。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職業病防治中,法定人權的法理沖突,應對《勞動法》、《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刑法》以及《工傷保險條例》等作出修改,使之形成協調的法定人權體系。第二,實有人權與法定人權之間的差距表明,人權的實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的制約。這就需要政府和勞動者雙方的努力,勞動者一方面要有不斷提高自身勞動技能的意識,另一方面,作為公共權力機構的政府應為勞動者提供條件,對于關乎勞動者最基本的人權權利應該予以保障。
參考文獻:
[1]章涵,王玉信,閆國鵬.職業病防治刻不容緩[J].勞動保障世界,2008.
[2]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學思想的當代解讀[J].巢湖學院學報,2006.
[3]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4]張美玲,王文濤.職業病防治的法理透視[J].南華大學學報,2006(2).
[5]劉磊,朱要梅.職業病防治的法律制度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0(10).
[6]李進.從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談如何完善我國《職業病防治法》[J].法律適用,2010(7).
[7]李曉雯,陳方正.我國職業病保障的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科技信息,2008(5).
[8]李濤.目前八大問題困擾我國職業病防治工作[J].工人日報,2006.
[9]陳波,小非.“開胸驗肺”職業病防治新契機[J].新聞觀察,2009.
[10]鐘逸菲,熊俊,陳平華.淺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之不足與修改建議[J].中國職業醫學,2008(4).
[11]和俊禮,王進選,申秀琴.陜西省職業病診斷機構現狀分析[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07(4).
[12]郭大勇.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經驗與教訓[J].中國水電醫學,2002(4).
作者簡介:
葉思彤(1986~),女,漢族,籍貫廣東清遠,碩士研究生學歷,清遠職業技術學院行政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