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神經科學屬于自然科學的一部分,關注的是“is”的問題。法學是社會科學的一環,不僅關注“is”,還關注“ought”的問題。認知神經科學一方面對于法律發展和完善具有積極作用,甚至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卻也對法學基礎產生著破壞作用。
關鍵詞:認知神經科學;法學
一、序言
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兩大領域在80年代地合二為一,促成了90年代新興的認知神經科學,它已成為21世紀最富有發展前景的前沿科學領域。認知神經科學旨在單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類大腦如何運用各組成部分,包括神經元、腦區組織和全腦去實現各種認知活動。[1]目前常用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手段包括腦電圖(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其中常用的當屬磁共振成像技術。借助于fMRI,精神科學家能夠直觀、清晰地觀察人們產生情緒、意識和做出決策時的腦部活動。法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交叉研究,主要是運用神經科學中的生理檢測手段對人腦神經系統的活動進行偵測,用所得到的數據,結合神經科學的相關理論,來分析、解釋和研究法學的理論或實踐問題。[2]
運用認知神經科學對法學進行研究,我們姑且稱之為法律與認知神經科學,他的方法就是運用磁共振等技術手段,用一種更具有說服力方式對法學命題進行探討、詮釋、批判。認知神經科學一方面對于法律發展和完善具有積極作用,甚至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卻也對法學基礎產生著破壞作用。
二、法律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相關成果舉例
(一)證據領域
認知神經科學在證據領域的運用,測謊技術是其一顯著運用。傳統的測謊技術,側重于人的外部生理反應,和古代“五聽”制度相類似,通過對外部感官的變化,來判定相對人是否說謊。然而,這種傳統方法卻在可信度和精確度上大打折扣。認知神經科學,認為欺騙行為與神經活動存在關聯。當撒謊時,特定腦區被激活,或者該腦區比不撒謊時更活躍,通過檢測這些腦區的活動,就能確認撒謊行為對應的神經活動。具體原理就是,用核磁共振通過檢測大腦血液中含氧量及流量變化,來分析神經活動。現實中已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得到運用,當然腦部成像測謊能否在法庭中適用這一問題仍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在一些實例中也是予以否認的。
(二)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行為人所承擔的不利后果,他主要在于彌補損失。該損失如何鑒定,就成為一個關鍵內容。對于物品的損害、金錢的損失都可相對容易鑒定。然而,肉體的疼痛和精神受到傷害,要如何確定一個“值”呢?一個人精神受到傷害,要用多少金錢賠償,才算是公平的呢?這個疑難,一直困擾著司法實務屆。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通過磁共振是可以測定腦區的活動和確定不同人痛苦的強度。羅伯特(Robert C. Coghill)等人的研究發現,對疼痛敏感之人和不敏感之人,在主體覺皮層(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前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有更為頻繁和強度更高的活動。這種技術的運用,就可以將主觀的痛苦進行量化,在一定程度上物化處理這些問題,衡量受害人的痛苦水平,進而為精神補償或賠償提供一個參照之物。
法律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成果,不止上述這些,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對這方面做個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在做過多敘述。
三、法律與認知神經科學對傳統法學之沖擊
由上述我們可知,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在法學上的應用,對解決一些法學疑難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詮釋視角。然而,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了一個大弊端,甚至是一場正在形成的“革命”。
傳統觀點,法學屬于一門社會科學,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法學強調自由意志。然而,認知神經科學卻立足于自然科學的精神,通過上述的闡述,該流派認為認知、行為等都是特定腦區的活動所決定的,認為行為可能在實際上是被大腦如何行動所決定的。[3]按照這種觀點,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的話,那么人們還應不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畢竟,目前的法律體系是建立在人們具有自由意志,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基礎上。實務中,特別是刑事領域,如果被告被證明患有某種大腦疾病,被告就會被輕判或者免于刑責。大腦成像證據在刑事審判中的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U.S.v.Hinckley案,Hinckley被控刺殺里根總統。被告出具的大腦計算器斷層掃描圖,辯稱由于大腦皮質的萎縮導致溝間距增大,這與精神分裂癥的大腦病變相似,最后被告因精神錯亂而未被定罪。
認知神經科學屬于自然科學的一部分,關注的是“is”的問題。法學是社會科學的一環,不僅關注“is”,還關注“ought”的問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二者有者不同的哲學假設、研究路徑,在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科學的問題,更細化一個層次,來研究法學的問題,是應該有所限制的,畢竟兩者的關注點不一樣。再說,認知神將科學相關技術操作是要在嚴格限制的實驗條件下進行的,而法學確是在千奇百狀的社會環境里運用的,在運用認知神經科學的相關成果時還是有一個疑問的,比如對于測謊技術法庭的態度就不一樣。但是,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的相關成果卻觸動了傳統法學的根基,即“腦決定論”對自由意志的沖擊。關于人類是否具有自由意志,已成為一個急迫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那法學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從新另建構一套制度,來規范我們的生活?這已不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否適用于傳統法學研究之問題,而是面臨著傳統法學體系是否解構進而重構的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孟維杰.認知神經科學範式檢討與文化反思,陰山學刊,第24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12.
[2]胡傳鵬.等,神經法學:年輕的認知神經科學與古老的法學聯姻,科學通報,2011年第36期,頁3041-3053.
[3]郭春鎮.法律和認知神經科學:法學研究的新動向,環球法律評論,2014年第6期,頁146-159.
作者簡介:
葉連珠(1992年~),女,福建詔安人,現為福建省詔安縣人民檢察院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