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通過立法語言的表述實現立法之美,應對從公正性、科學性、和諧性三方面對表述行為加以規約。
關鍵詞:立法語言;公正;科學
立法語言是貫穿于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和廢止法的整個立法活動中所使用的語言,表達了立法的原則及意圖。如果說,立法之美在于使其結構與語言能恰當地展現主體善的目的性與客觀事物真的規律性,并易于為人們所接受或被人們所樂于接受,那么作為一種狹義立法技術——立法語言的表述,要實現立法之美,則應通過對表述行為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規約,使其能確保以法律文本形態固定的與法有關的生活事實、生活方式能獲致人類對現實生活中法現象的真理性認識,并建構起人們生存的真實意義、價值空間及幸福生活之路。
第一,從實體規則方面,應確保立法語言表述的公正性。法律是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準則,其效力的普遍性、國家強制性等特點要求立法必須公正才能確保其合法性與合理性,從而使公民守法。體現在立法語言的表述上,即立法語詞選擇上應慎重,不得采用歧視性的語詞。這不僅指在表述中不得包含有輕視、貶低、辱罵等意味的語詞,也包括不應從語詞的整體含義上明示或暗示地出現種族歧視、宗教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文化歧視、階級歧視、職業歧視、身體歧視、疾病歧視等情形。立法語言表述的公正性是不同時期經濟基礎、意識形態、社會文化和思維定式特別是人們公正觀念、價值理念的折射。隨著法制發展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逐步落實,我國立法語言表述中的歧視性語言已不多見,但也不能忽視在某些地方立法表述中仍存在的對農民工等當今時代特有階級、群體在選舉等政治權利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更多地表現為一種默示方式的變相歧視。對此,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通過立法語言公正性的表述,實際是立法追求正義的過程,也即將善作為立法的一種理想的道德目標,通過立法求善而達至立法之美。
第二,從本質屬性方面,應力求立法語言表述的科學性。法律是體現主權者意志的具有強制性、普遍性的制度化行為規范,這使得法律必須用語準確以避免產生意義的分歧與誤解,且這種準確性的要求更高。只有清晰、明確、具體的法律規范,才能保障法制的有序運行及法律實施的統一性和權威性,才能確保法的指引、評價和預測功能得以發揮。故法律規范本身的上述性質,決定了立法語言的表述必須具有明確性。同時,基于法律規范的抽象性及追求穩定性的特征,又使立法語言的表述不能太過具體。立法語言的這種模糊性是源于立法語言的表述所內蘊的法律進行調整的客觀必然性,立法語言實則是立法者所無法回避且不得不接受的法律世界本身;作為一種不完整、未完待續的語言,它的語義只有在面對具體案件時才會最終顯現,需要仰賴用法者能動的填充才能顯明自己的規范意圖。因此,立法語言表述不及的空間始終存在,這也決定了立法語言必然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中徘徊。強調立法語言表述的科學性,既要使立法語言在宏觀層面上現實的法權關系、法的價值理念、法律規則的形式合理性得到正確表述以保證法律體系的相對穩定性,又要使其表述維持適度的模糊性確保法律實施在不確定的、無法預料的未來具體情境中能有足夠的運用、解釋及調整空間。具體到一般技術規則上,就要求立法語言的表述要做到用詞準確、簡潔、確定、合乎語法規范,同時注意模糊修辭的使用條件及適應特定的題旨情境。可以說,立法語言表述的科學性,實際上要求立法者須保有一種對立法活動本身的敬畏、謙抑之心,使立法符合客觀實際、遵循客觀規律,在客觀真實地發現、描述法律的過程也即立法求真的基礎上顯現立法之美。
第三,從表述風格方面,應遵循立法語言表述的和諧性。這主要指法律規則采用的語言風格表述應既簡單明了,又易于為民眾所理解和掌握,促進民眾知法守法,從而發揮法律作為規制社會生活與人際交往重要工作工具的效用,降低法治成本。這就涉及到在立法語言表述中對學術語言與日常語言的選擇問題。在實際生活中被使用的任何語言都兼具學術語言和日用語言的雙重品性,只是二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就立法語言的表述而言,日常用語與法律術語也是缺一不可。法律自身的內在結構使其需要用專門的、特定的詞匯表述,這決定法律術語存在的現實合理性;法律術語源于日常語言的轉化并賦以特定的內涵,法律本身的世俗性也使其無法脫離日常語言。因此如果沒有法律專業術語,法律就不成其為法律;而如果沒有日常語言,法律就失去了建構的基礎。基于法律自身的專業學術品質和其必須被最普遍的民眾所知會與理解的社會要求,立法語言若要作為一種成熟語體發揮其社會功能,表述上應當在遵循學術語言和日常語言之間進行恰當定位和平衡,以實現兩者和諧。具體而言,立法語言的表述應以準確性為前提提倡通俗化:對過時、冗繁、沒有實質法律意義差別的生僻詞匯應當拋棄;除了必不可少的專業術語的情況外,應盡可能使用淺顯易懂的日常用語;在日常語言因為意義的多樣性容易產生歧義時,立法須使用嚴格的專業語言來矯正;應盡量避免帶有政治情緒、歷史印記等色彩的例外、限制條件或制約語句出現;應盡可能使用簡單的、短的、具體的實體詞。在現今中國,我國公眾對立法語言的知曉和信賴程度較高,但主動關注法律文本的程度偏低,對立法語言特點、規則的理解處于比較模糊的狀態,民眾的法學教育水平和法律理論素養也不高。因此,更應通過立法語言表述的和諧性,拉近法律的專業術語和日常語言,使得生活事實的日常世界以及法律規范的世界不會相互割裂。通過這種和諧、融合及親和力的傳遞,使立法易于為人們所接受或被人們所樂于接受,從而實現立法之美。
參考文獻:
[1]趙微.立法語言的內涵及外延——基于語言學及法學雙重視角的定義[J].法治論叢(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8(1).
[2]宋方青.論地方立法的真善美及其實現[J].學習與探索,2010(1).
[3]周赟.立法語言的特點:從描述到分析及證立[J].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010(2).
作者簡介:
李吟(1987~),女,法律碩士,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