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檢察機關是維護法律在實施中公平、公正的法定機關,檢察機關的工作能否順利進行對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推進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次研究對我國檢察權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一套使檢察權更加完善的方法,而這套完善的方法是以公訴權的完善來體現的,本次的研究對于完善我國法治體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檢察權;公訴權;監督權
如果要對我國的檢察權進行反思與重構,就要對檢察權進行系統的了解。檢察機關是行使檢察權的法定機關,本次研究說明了檢察機關檢察權的界定問題,圍繞著檢察權的性質、特征、檢察機關的職責和功能展開研究。
一、我國檢察權的界定
1.檢察權的性質
檢察權的性質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并沒有明確的定義,關于性質的定義一直存在著爭議。目前我國對檢察權性質的定義有如下幾種:①檢察權是監督權之說,大多數人認為我國檢察機關的主要職能就是監督法律的執行情況,以保證法律實施時能保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則,所以認為檢察權的核心實質就是監督權。②檢察權是行政權之說,會出現這一定義,是由于行使檢察權的工作人員為行政機關人員,他們工作的目的是令行政機關的制度更加合理,所以認為檢察權的實質就是行政權。③檢察權是司法權之說,由于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檢察機關與司法部門緊密相連,它們同屬于司法體系中,因此認為檢察權有隸屬于司法權。以上關于檢察權的定義都存在偏頗問題。筆者認為檢察權主要是應用于訴訟這方面,工作的內容為提出公訴,于是筆者認為將檢察權的性質定位于公訴權是比較合理的。
2.檢察權的特征
隨著我國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為了強化法律部門的執行能力,檢察機關應依法監督法律部門的工作情況,如果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出現失職、瀆職、貪污、腐敗的現象,只要檢察機關掌握相關的證據,就有權提出公訴。檢察人員可對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提出公訴權這一規定強化了司法體系中的訴訟監督權。
3.有關檢察機關的職責和功能
檢察機關的職能及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對法律行使機關行使檢察權,以確保法律執行的公正性;對法律執行人員行使監督權,避免法律執行人員在行使執法權時出現不當執法。
二、公訴權在刑事訴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檢察機關可依法對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提出公訴,這是檢察機關行使檢察權的重要途徑。檢察權是否完善可通過公訴權是否能得到貫徹來體現。如果要探討我國的檢察權,就必須探討公訴權執行的情況。當前檢察機關在應用公訴權的時候面臨很多難題,這些難題反映著我國檢察權存在的問題。當前公訴權實施存在的問題如下。
1.起訴制度的不合理性
當前我國的起訴制度存在不合理性,令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減弱。比如《刑事訴訟法》第169條規定,如果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出現違法程序,有權力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后在第185條對這一條進行解釋,假設檢察院認為法院的法律審判存在違法的現象,可應用書面的形式要求法院糾正審判的流程,只要法院認為對的,應接受檢察院提出的意見。這一條公訴制度存在非公訴性的特點。即人民法院在執行法律程序的時候,只要認為法律執行流程是正確的,就可以不接受檢察院的意見。雖然法院完成審判流程以后,檢察院可給予糾偏,但是在審判的過程中當事人受到不公正的法律待遇卻不能得到法律支援。從當前起訴制度的不合理性可以說明當前我國對檢察權的定位比較模糊。
2.公訟變更制度存在隨意性問題
檢察部門在行使公訴權時,可根據公訴的需求提出量刑建議變更權。量刑建議變更權僅有法律程序上的影響力,卻沒有實體影響力。比如人民檢察院公訴廳頒布的量刑建議工作《指導意見》中提出了量刑變更的提出時間、方式、具體權限、變更的范圍,然而這套意見僅是一套宏觀性的指導意見,沒有具體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規定。量刑建議變更權不具有法律操作性帶來了公訴變更制度在執行時存在隨意性的問題。
3.再次起訴存在不規范的問題
再次起訴,也就是重復起訴。當前我國的再次起訴存在不合理、不科學、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以行政訴訟法與《若干問題的解釋》這兩則法律條款的規定來說,《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3條規定,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不履行的,起訴期限從該期限期滿之日算起。而當前行政訴訟法共有五個不同的起訴期限起算點,這種法律條款的規定帶來行政訴訟法執行性不強的問題。法律條款的不嚴謹給檢察機關提出公訴帶來操作性的難題。
三、在實踐發展中對公訴權的調整與改革
根據公訴權在實踐中的應用情況,檢察機關要對檢察權進行反思與重構,首先要夯實公訴權的法律基礎,這對維護檢察機關的檢察權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在起訴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庭前起訴相關制度
建立完善的庭前起訴制度對于保證起訴的權威性和合理性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庭前起訴制度,讓每一起公訟案件在起訴之前有足夠的法律依據,使公訟案件在審判操作中具有可行性。
2.在訴訟理論中納入訴因制度
當前我國的訴訟理論中沒有訴因制度相關的闡述,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訴因制度。如監督機構要提出一起公訴,必須要說明公訴訴因。現舉例說明,檢察官可起訴犯罪嫌疑人A罪名,而法官可針對檢察官提出的公訟罪名予以量刑考量,認為犯罪嫌疑人為B罪名。這就帶來檢察官與法官的工作內容不接軌的問題,而犯罪嫌疑人很難有針對性的進行抗辯。發達國家提出了訟因制度,檢察官在起訟前需提出訴因,這一制度能讓檢察官與法官的工作接軌,犯罪嫌疑人只需針對訴因抗辯。為了強化我國公訴權的規范性,我國可借鑒發達國家的訟因制度。
3.變更起訴以及重新起訴的規范化
當前我國的變更起訴與重新起訴存在不規范的問題在于現行法律制度將變更起訴與重新起訴揉和在一起,帶來變更起訴與重新起訴的執行相互干擾的問題。如果能把變更起訴與重新起訴兩項內容分開,分別制定相關的制度,就可強化法律的執行力度。
四、小結
檢察權的不斷完善是依法治國向前推進的根本保障,由于公訴權在檢察權中扮演著無法替代的角色,因此如何保證公訴權在行使過程中的公正就尤為重要。本次研究從公訴權這一角度說明了完善我國檢察機關檢察權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吳英姿.訴權理論重構[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1(01)
[2]江偉,段厚省.論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J].現代法學.2000(06)
[3]黃松有.檢察監督與審判獨立[J].法學研究.2000(04)
作者簡介:
孫春杰(1968.10~),男,漢族,河南鄧州市人,法律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刑事法律與檢察學,河南省鄧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