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依據國際上現行的關于海上船舶油污損害的國際公約和各國的立法,分3大部,分別對海上船舶油污損害范圍相關概念,現行的國際公約和各國國內立法關于油污損害賠償的立法,以及在我國爭議比較大的清污費用,純經濟損失,自然資源損害進行了陳述,為我國立法將其納入我國油污賠償范圍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船舶油污損害;清污費用;純經濟損失;自然資源損害
國際上公認的海上船舶油污損害賠償的范圍有四部分,包括財產損害、清污費用、經濟損失(后繼經濟損失和純經濟損失)和自然資源損害。其中,財產損害和經濟損失中的后繼經濟損失部分爭議不大,我國可以直接將其納入我國船舶油污賠償范圍之內。可是對于清污費用,純經濟損失和自然資源損害,國際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對于這三項賠償項目,該不該納入我國的油污損害賠償范圍,筆者認為應進行充分的研究。
一、清污費用
清污費用是指為了防止和減少污染損害而采取預防措施或清污措施所產生的費用,包括為了清除船舶溢出的油類所指出的費用及防止溢油或污染發生所支出的費用,還包括清污和防污措施造成的進一步損害和損失。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立法中“清污費用”的概念較為明確。OPA90當中“清污”是指組織以及清除流入水域或海岸線的石油或有害物質,或者采取其他必要行動以減少或轉移公共健康或福利的損害。“清污費用”是指溢油發生之后引起的清楚油污的費用,或者存在相當大溢油危險時,防止、減少或轉移石油污染的費用。責任方需賠償所有的清污費用。
除了純經濟損失和自然資源損失以外的其他主要損失都可以歸為是指實質損失。根據油污基金2008年的年度報告中顯示的各種油污事故中,其中清污費用是油污損害賠償中最顯著的一筆支出。在最近一次可統計損害的“河北精神號”事故中,清污和預防措施費用的賠償金額高達1500億韓元(8200萬英鎊),占總額賠償的一半。可以看出清潔費用是油污損害賠償的主要對象,而且1992CLC也為也為其提供了法律依據。
對于我國來講,作為1992CLC的締約國,應該也要對清污費用做出保護措施。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清污費用一般來講數額巨大,必須去規范,去界定范圍。筆者認為,在提出清污費用索賠時,需證明清污措施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二、純經濟損失
純經濟損失索賠的法律保護是侵權行為法上最難的課題。損失范圍上的不確定性,而且存在的利益衡量都使純經濟利益索賠具有各種困難。船舶油污損害也是侵權的一種,在索賠上也存在的純經濟損失的賠償。
目前國際上對“純經濟損失”仍未形成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中國臺灣學者王澤鑒認為“純經濟上的損失,系指被害人直接遭受財產上的不利益,而非因人身或物侵害而發生的損失。”純經濟損失時一種“直接的經濟、金錢上的不利益”,而是純粹經濟上的損失,并不表現為對特定權利的侵害,其獨立性非常鮮明。
筆者認為船舶油污損害造成的純經濟利益損失應該在我國得到支持。首先,油污損害責任是一種侵權責任,油污損害責任人承擔損害賠償。賠償的目的在于恢復被侵害人在油污事件發生前的經濟狀態。被侵害人的經濟損失既包括財產的直接損失,又包括消極損失。消極損失即可得利益的損害。純經濟利益損失應包含在可得利益之中。其次,賠償純經濟損失符合民法中的公平原則。《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因遵循公平原則。如果因為純經濟損失不伴隨傷害、難以量化,所以一概去否定其價值的話,不符合公平原則。例如,在受污染海域旅游區的經營者們,因污染導致旅客減少的經濟損失,是實際發生的。
所以我國為保護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應該保護純經濟利益,可是也應該注意國外先進國家的立法。用合理有效的限制手段,來限制范圍廣泛的純經濟利益損失。
三、自然資源的損害賠償
在大多數國家,自然資源不同于傳統侵權法所保護的權利,因為他不屬于任何人所有,也很難確定其價值。自然資源的特殊性也造成了船舶油污損害賠償當中,如何去賠償其損失也成為了一個難題。
OPA90的“自然資源”和“自然資源損害”做出如下規定:
“自然資源”包括美聯邦(含專屬經濟區)、任何州、地方政府、印第安部落,或任何外國政府擁有、管理、受托管理、附屬、或除此以外控制的“土地、魚類、野生動物、植物群和動物群、空氣、水以及其他此類資源。
“自然資源損害”被定義為:自然資源的毀滅、損失或使用的損失。
我國應當借鑒OPA90中,對于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損害的規定。自然資源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是重要的。細分自然資源的種類,不僅有利于更好的保護自然資源,也給司法實踐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1992基金公約》認為只有當其受到的經濟損失可以用金錢量化的時候才能接受。如果根據理論模型計算出來的抽象化的結果,就不能得到賠償,可量化成為了能夠得到賠償的一個標準。筆者建議,海洋環境保護部門等我國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內的自然資源做全面的檢測,根據資源的分布和資源的種類,以及該區域的環境狀態劃分若干個等級,對油污可能對各個等級海域造成的損害程度也劃分成若干等級。最終綜合考慮,對于難以量化的自然資源損失確定一個適當的賠償標準并予以公布,建立一個可以依據的標準。所以對于國際還是我國自身,需要對自然資源損害建立起一個合理合法的評估體系,并且通過立法予以確認。為自然資源保護的損害賠償提供有力保證。
參考文獻:
[1][法]亞歷山大·基斯.張若思編譯.國際環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日]原田尚彥.于敏譯.環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黃冠男(1989.2.12~)男,漢族,重慶人,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科員,大學本科,鄰水縣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