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全面、快速推進,我國城市的建筑垃圾規模不斷擴大,建筑垃圾日益增加,嚴重影響著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考察我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法制現狀,其存在諸多問題,為克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針對性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建筑垃圾;管理法制;現狀不足;完善措施
一、建筑垃圾的界定及處置不當的危害
建筑垃圾是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建筑垃圾處理處置不當的危害主要有:建筑垃圾隨意堆放的安全隱患、建筑垃圾的水污染風險、建筑垃圾的空氣質量影響、建筑垃圾對土地的占用及污染。
二、我國建筑垃圾管理法制的現狀及不足
(一)我國建筑垃圾管理法制的體系
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建筑垃圾管理并無涉及。對于部門規章而言,
只有2005年建設部出臺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和1992年頒布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法規中都有和建筑垃圾相應的條款。對于地方性建筑垃圾管理立法,只有寧波、邯鄲等市先后出臺相關規定。
(二)我國建筑垃圾管理法制的不足
1.建筑垃圾管理立法位階低
我國對建筑垃圾管理類的法律位階是較低的,對建筑垃圾管理只有建設部和地方立法機構出臺與建筑垃圾管理類相關的法規、規章。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未制定一部專門與建筑垃圾管理相關的法律,因此導致了建筑垃圾管理在法律的位階上、法律的效率上比較低。
2.建筑垃圾治理措施零散
建筑垃圾需要針對性和系統性的法律規范體系。就立法的全面性來看,目前,我國只對建筑垃圾有《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但其內容和所構建的制度卻很難真正發揮在規制建筑垃圾方面的制度功能。就立法的系統性而言,建筑垃圾的法律規定散見于《循環經濟促進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和《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中。
3.建筑垃圾治理立法目的不盡科學
我國現行建筑垃圾處理法律規制的目的主要是為防治建筑垃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維護城市的市容市貌。
三、平頂山市建筑垃圾管理實踐考察
(一)建立建筑垃圾管理職能監控平臺制度
平頂山市建立了建筑垃圾管理智能監控平臺制度,該平臺制度是現代信息技術和行政管理手段的有效結合,主要在建筑垃圾管理辦公室建設監控中心、在建筑垃圾運輸車輛上安裝衛星定位終端設備,通過兩者的互聯互通,建筑垃圾運輸車輛的運輸軌跡、實時行駛位置、偏離規定行駛路線報警等數據內容,同步呈現在監控平臺的大屏幕上,實現對建筑垃圾運輸行為的實時監控。從而更好地對建筑垃圾進行全方位的管理。
(二)實行建筑垃圾運輸特許經營授權制度
為貫徹國務院節能減排精神,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平頂山市實際,2012年7月,平頂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向市政府提出申請,決定對平頂山市城市建筑垃圾清運與再生利用處置實行特許經營制度。
(三)出臺符合平頂山實際的制度
平頂山根據自身實際制定了《平頂山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和建筑散裝材料運輸車輛管理暫行規定》和《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準運證》等規定規制建筑垃圾。
四、我國建筑垃圾治理法制的完善措施
(一)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垃圾治理法》
對于建筑垃圾管理類法律的立法問題,論者建議應制定專門“建筑垃圾法”,以彌補在基本法層面的缺失,更好地統帥這一領域的法律、法規。筆者認為,從法律層級來看,《建筑垃圾治理法》應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從立法內容來看,應主要包括建筑垃圾管理一系列的要求等;從立法技術來看,應采用授權性規范、強制性規范和鼓勵性規范相結合的方式;從法律條款的設計來看,該法應以普遍性規范為主,操作性規范為輔。
(二)加強建筑垃圾治理地方法制建設
《立法法》修改為地方性立法提供可能性
2015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正案》,《立法法修正案》明確地方立法權限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對于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的范圍,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于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中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說明指出,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范圍是比較寬的。比如,從城鄉建設與管理看,就包括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市政管理等,因此《立法法》修改為地方性立法提供可能性。顯然平頂山可以根據法律授權針對建筑垃圾處理問題進行立法。
(三)完善建筑垃圾治理法律責任制度
1.建立健全法律責任制度
我國現行建筑垃圾處理的規定對法律責任的設置主要為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和行政罰款,法律責任設定需要進一步優化。一方面,為實現實踐中“責令限期改正”的執法,應進一步明確改正的期限和未改正的不利后果,確保行政目標的達成。另一方面,對建筑垃圾管理進行懲罰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中對建筑垃圾管理處罰措施有明確規定,但對個人擅自設立棄置場,現行的罰款標準偏低,同時為減少違法企業規避法律,應適當提高處罰標準,加重違法成本。
2.建立建筑垃圾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指國家為了應對廢棄產品問題所制定或認可的用以引導、促進與強制生產者承擔延伸責任的一系列法律規范的集合。具體包括生產者應對廢棄產品問題的源頭預防責任、產品信息披露責任以及廢棄產品回收、處置與循環利用責任。
3.建立建筑垃圾再利用企業扶持制度
對于建筑垃圾的管理法制還應加大對建筑垃圾再利用的鼓勵,為鼓勵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建筑垃圾處理企業有權享受稅收的優惠或者財政的扶持,同時,政府對于建筑垃圾再生制品,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比如政府采購時優先采購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等。
五、結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快速的城鎮化進程,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規制,這些建筑垃圾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法制,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葉曉川.立法法修改的若干重大問題[J].中國發展觀察簡報,2015.
[2]田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2014.
[3]唐紹均.論生產者責任的延伸與循環經濟理論的詮釋[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