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爭論
在1990年8月20日,德國立法機構通過了《關于在民事法律中改善動物的法律地位的法律修正案》,修正后的《德國民法典》規定:“動物不是物。動物受特別法律保護。對于動物,準用關于物的規定,另有規定的除外”。但“動物成為權利主體”論與傳統法學理論仍然有著很多不協調之處,因此,該論剛提出,便受到學界的關注,且在學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論。“動物不是物”這一規定給國內外法學界都帶來了沖擊,有觀點認為應賦予動物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使動物定義為有限的權利主體。這必將使民法乃至相關法律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
二、民事權利主體的內涵
說到了動物的權利主體概念,就需要對民事權利主體的內涵進行相應的分析。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即權利主體是在民事活動中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人。要成為民事權利主體,首先得是適于享有民事權利的社會存在;其次須經法律的認可。民法上得為民事權利主體者,稱為“人”。得為民事權利主體的法律資格,稱為“人格”。此所謂“人格”,亦即民事權利能力。故法律上所謂“人”,指有民事權利能力之主體。通常所稱權利人、義務人、當事人、第三人、相對人等,均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而講未成年人、成年人、失蹤人,則專指自然人。
由此我們能知道權利主體屬于法律關系的范疇,而法律關系本質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也即是一種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人和物或者人和“非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孤立的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這是罕見的事,在已經內在地具有社會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時,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就像許多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竟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人不但具有自然屬性,而且還具有社會屬性,而人所具有的社會屬性則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人才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才是社會生活中的主體。
三、動物成為民事權利主體的理論障礙
第一,倫理基礎的限制。當今社會的所有制度都需要把倫理作為基礎,它要求人與人之間對彼此生命、尊嚴、人格相互尊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可以使整個社會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達到總體上的平衡。而現實生活中,動物與人之間并不是平等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因此平等主體制度不適用于人與動物。
第二,動物種類繁雜、數量巨大,無法明確適用主體制度。有學者認為監護制度也適用于動物,但是相對于繁殖能力遠強于人類的動物,其數量之龐大,非人力所能及。另外,對于范圍如此巨大的物種,我們應賦予全部動物權利主體還是規定一定的范圍?如果賦予動物主體地位,其劃定的標準又是什么?其實,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產生了一種對動物不能賦予其權利的矛盾論。
第三、動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動物完全法律人格論”主張動物在法律上具有完全的權利主體資格,具備同人一樣的權利。他們主張“擴大法律主體人格范疇,動物和自然物也有生命權、健康權,也有生存和存在的權利,這是動物的具體人格權。從資源環境法的角度考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從其本質來看所謂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映射,自然環境中的動物、植物等被法律規范的客體只是在法律上處于物格地位。
而“動物無法律人格論”反對賦予動物法律人格,認為動物不可能是人類道德和法律的主體,只不過應當注重代際利益的兼顧和平衡,將動物作為特殊的物對待,實現對動物的更全面保護。
四、動物不能成為權利主體的理由
1.動物無意思自治能力
民法以意思自治為核心,意思自治被否認,民法不復為民法。動物始終不能像人一樣具有主觀能動性,若將動物納入民事主體的范疇,則會違背民法作為人法的根本性制度價值。又由于法律是人制定的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而動物又不能參與到法律的制定過程,所以,即使賦予動物權利,這在實踐中也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2.“動物權利論”會給法律實踐帶來難題和無法解釋的困境
承認動物成為權利主體將在實踐中面臨諸多難題。首先是界定動物權利范圍,如果動物成為權利主體,那么動物享有哪些權利?是所有動物享有權利還是部分動物享有權利?是享有完全權利還是有限權利?人類只是按照其自身的意愿來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這無異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其次是動物權利如何與人的權利義務相協調的問題。以上諸多難題只是冰山一角,它們在私法的法理和制度上都產生了嚴重的邏輯困境,想要徹底解決這些難題,除非徹底拋棄人類現有的法律體系另起爐灶。
綜上所述,人和動物由于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動物身上并不具有人類的實踐理性和意思自治能力,因此,動物只能成為人類實踐活動的客體。又由于在法律實踐中存在太多“動物主體論”的邏輯困境和法律難題,且在理論上存在諸多障礙,所以,動物不能成為權利主體,且也無法成為權利主體。
參考文獻:
[1]蔡守秋.“從對《德國民法典》第90a條的理解展開環境資源法學與民法學的對話”,《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梁慧星.《民法總則》(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王紫零.“非人類存在物法律主體資格初探”,《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5)
[4]楊立新,朱呈義.“動物法律人格之否定”,《法學研究》,2004(5)
[5]崔拴林.“私法主體范圍擴張背景下的動物主體論批判”《當代法學》,2012(4)
作者簡介:
王駿悅(1990~),男,漢族,云南昆明人,法律碩士,單位:云南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
劉書戎(1992~),男,漢族,云南昭通人,法律碩士,單位:云南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
鄧晶(1991~),男,漢族,云南昭通人,法律碩士,單位:云南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