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修改后民訴法第112條新增了對虛假訴訟的規定,這表明虛假訴訟已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在修改后民訴法的背景下,如何準確的判斷識別虛假訴訟、加強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的監督力度,值得探析。
關鍵詞:虛假訴訟;檢察監督;法律效果
近年來,虛假訴訟呈多發態勢,嚴重的浪費了司法資源、損害了司法秩序和司法權威。雖然這一問題越來越受到法院、檢察院和學界的關注,各地司法機關也出臺了相應的規范性文件,但因虛假訴訟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復雜性,至今為止仍沒有取得很好的規制效果。特別是在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案件的監督方面,面臨許多困難和障礙。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對虛假訴訟的懲治力度”,打擊虛假訴訟已成為民事檢察部門的工作重點。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的實施,對強化民事虛假訴訟的檢察監督工作、推進檢察機關依法履行職能具有重大作用。
一、檢察機關開展虛假訴訟監督的法律依據
虛假訴訟是指民事訴訟各方當事人惡意串通,采取虛構法律關系、捏造案件事實的方式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利用虛假仲裁裁決、公證文書申請執行,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或執行,以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對人民法院審理中的虛假訴訟案件監督的依據為《民事訴訟法》第13條第1款[②]、第14條、第112條、第113條、第208條、《民訴法解釋》第190條、第191條、《民事訴訟監督規則》第99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3款規定,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玩忽職守對虛假訴訟予以受理、審理、裁判的、未依法對行為人采取司法強制措施的,或者收受賄賂故意枉法審理、裁判的,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10條規定,檢察機關為了履行監督職責有權開展調查核實。調查核實審判人員在虛假訴訟中存在故意或者過失,構成違法及涉嫌職務犯罪的,有權分別處理,發現虛假訴訟的“當事人”、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等涉嫌違法或犯罪的,同樣應當分別向司法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實施行政處罰、移送公安機關偵查。
二、虛假訴訟檢察監督存在的問題
1.線索發現難
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是一種事后監督,只有在錯誤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作出并發生法律效力,或者訴訟中的違法行為出現之后,檢察機關才能行使法律監督權。檢察機關不能對法院審判和執行活動全面介入、同步監督,跟蹤旁聽法院所有庭審案件。多數情況下,虛假訴訟導致權利受損害的第三人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提出控告后,檢察機關才啟動法律監督調查程序。虛假訴訟受害方難以主動申請監督。檢察機關受理監督申請的條件是當事人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而作為弱勢方的虛假訴訟受害人要提供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虛假性,難度很大。因此民事虛假訴訟盡管多有發生,但由于發現難,很少受到有效的處理和糾正。
2.查處方法手段有限
法院在立案階段和庭審階段的警示與審理以及對有關涉案人員予以罰款等懲戒措施一定程度上規制了虛假訴訟,但難以全方面遏制虛假訴訟。一是法院在民事訴訟審理范疇的職權主義被概括性弱化。法官在審理過程中,即使主觀上高度懷疑訴訟的真實性,但因審判權的天然被動性以及尊重當事人處分權原則的雙重要求,常常明知是假也無力衛法。二是法官行使審判權的獨立性決定了一旦其與當事人合謀串通,法院內部對虛假訴訟的監控與懲治機制形同虛設。三是受案多人少、結案率、改判率、調解率等各項指標的影響,法官在審理過程中也不得不采取低風險、高效率的結案方式,這也是調解案件是虛假訴訟重災區的一個重要原因。
3.監督手段剛性不夠
在實踐中,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的監督手段主要是抗訴和檢察建議兩種。對于以判決結案或是調解結案的損害到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虛假訴訟,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可以提出抗訴或提出再審檢察建議,但是在實踐中,多數申訴案件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規定的檢察機關依申請監督的受理條件,這就導致檢察機關不能以抗訴或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的方式開展監督。尤其是對實踐中大量出現的損害普通公民利益的、以調解方式結案的虛假訴訟案件,因不符合檢察機關依申請監督的條件,而只能采用檢察建議糾正程序違法的監督方式,并最終由法院決定是否予以采納。檢察機關的監督手段缺乏強制力,其監督剛性必然大打折扣。
檢察機關在查處虛假訴訟案件之后對當事人的處罰威懾力不夠。我國刑法沒有明確規定虛假訴訟行為屬于犯罪,在實踐中,虛假訴訟被查處后,只有在行為人的行為達到了“情節嚴重”的后果才能構成刑法上的偽證罪。而一般情況下虛假訴訟中的偽證行為達不到這一標準,只能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罰款、拘留。也就是說虛假訴訟的違法成本低廉,但其可能受益卻十分驚人,導致目前民事訴訟中虛假訴訟行為泛濫。
三、強化對虛假訴訟監督的方法和途徑
1.注意采用多元化的監督方式鞏固延伸監督效果
虛假訴訟案件往往涉及當事人造假、訴訟代理人造假,甚至法官造假等問題,因此需要監督的對象和環節較多,監督點不僅僅限于調解書等裁判結果,還包括當事人、訴訟代理人以及法官的違法行為等。由于虛假訴訟具有隱蔽性強的特征,如果只審查案件卷宗,難以全面了解案情,因此,各地依法行使調查核實權,確保調取的證據能夠相互印證,并形成完整的證據鏈,為監督虛假訴訟案件奠定堅實基礎。在調查工作中,查詢、調取、復印相關證據材料,詢問當事人或案外人以及委托鑒定等是三種常用的調查措施。
運用基本監督方式對虛假訴訟進行檢察監督。基于現有的法律授權,檢察機關對于虛假訴訟案件,可以通過提請上級院抗訴、向同級人民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糾正違法檢察建議或向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等方式予以監督。檢察監督應注意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以監督對象的多點化、監督方式的多元化來鞏固拓展監督效果。既要運用再審檢察建議或抗訴等方式加強對裁判結果的監督,又要運用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法院或相關職能部門對參與虛假訴訟的當事人、代理人等進行相應懲處;對涉嫌犯罪的,還應將線索移送公安機關或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多種監督方式的綜合運用,有利于鞏固監督成果,拓展監督效果。
2.多措并舉,發現案件線索
加強民行檢察職能及虛假訴訟危害性的宣傳力度。各地民行檢察部門針對虛假訴訟當事人作案手段隱蔽不易覺察的特點,通過開展“舉報宣傳周”、“民行檢察宣傳周”、“送法下基層”等活動,深入社區、街道、鄉鎮、企業等大力宣傳民行檢察職能和虛假訴訟危害性,提高群眾認知度。
增強發現和識別虛假訴訟案件線索的能力。針對虛假訴訟案件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案件線索難發現的特性,各地不斷增強監督意識,注意從日常案件辦理、群眾來訪和控告、平時調研走訪工作中摸排監督線索。
檢察機關應認真審查案件線索,根據需要可以派員出席法庭審理,進行必要的調查。檢察機關發現存在虛假訴訟并涉嫌犯罪的,根據涉嫌罪名性質,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或者由檢察機關直接立案偵查,對確實存在虛假訴訟情形但不構成犯罪的,由法院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給予處罰。
3.進行刑事監督,懲治虛假訴訟的滋生和蔓延
根據《刑法》,對于構成犯罪的向有關機關移送線索并行使相應的監督權力,比如詐騙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等。同時,還應當積極推動虛假訴訟獨立入罪。現有的法律框架對于普遍存在的當事人自己為自己實施偽造、毀滅證據的行為,并未規定為犯罪。直接導致虛假訴訟過程中,行為人自己偽造證據提起民事訴訟不構成犯罪,但是幫助偽造證據的行為人卻構成犯罪,違反了法律平等適用原則。在《刑法》中增設“虛假訴訟罪”,明確虛假訴訟行為的刑事責任。通過嚴厲的刑事制裁,以高昂的違法成本,威懾虛假訴訟行為人不敢輕易以身試法,才能有力懲治虛假訴訟的滋生和蔓延。
落實對其他責任人的責任追究,其中當事人代理律師參與虛假民事訴訟的,書面建議司法行政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有關規定對律師進行處罰。仲裁人員、公證人員、鑒定人員故意提供虛假仲裁、公證、鑒定的,書面建議責任人所在仲裁機構、公證機構、鑒定機構行業主管部門依照相關規定進行調查處理,并要求及時反饋處理結果。參與虛假訴訟的行為人涉嫌刑事犯罪的,根據管轄規定移送偵查機關處理,并履行立案偵查監督職責。
參考文獻:
[1]張衛平.民事訴訟檢察監督實施策略研究[J].政法論壇,2015(01).
[2]李浩.虛假訴訟與對調解書的檢察監督[J].法學家,2014(06).
[3]任重.論虛假訴訟:兼評我國第三人撤銷訴訟實踐[J].中國法學,2014(06).
[4]許曉娟.民事檢察調查權的范圍界定[J].河南社會科學,2014(06).
[5]孫加瑞.檢察機關對于虛假訴訟的監督方法[J].人民檢察,2014(14).
[6]彭志剛,王穩.民事檢察調查權的范圍與行使模式[J].天府新論,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