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作權的本質是一種私權,對著作權的保護就是對著作權人智力成果的認可。著作權人對智力成果的專有和公眾對文化信息的需求間的矛盾,構成了著作權人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沖突。如果著作權人權利過大,則會損害社會公眾獲取智力成果的利益,不利于文化交流與傳播。如果著作權人利益過于限制,則將導致著作權人創作的積極性降低,也不利于文化的繁榮。所以著作權制度目的是平衡二者利益。網絡技術出現前,傳統的著作權制度對于著作權權利保護和社會公眾利益的保護并未產生太大問題。但網絡技術出現后,它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復制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使傳統的著作權制度受到沖擊,讓著作權人利益面臨挑戰。我們需要探索新的利益平衡機制,一方面,保護著作權人權益,鼓勵著作權人積極創造;另一方面,保證社會公眾能夠獲取這些作品,使文化智力成果能夠被社會公眾所共享,來促進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著作權保護;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人與公眾利益平衡;對策研究
一、傳統的著作權法里的利益平衡
著作權的本質是一種私權,是法律賦予著作權利人的合法壟斷權,具有排除他人使用其智力成果的權利,為了保護著作權人創作積極性,維護其利益,法律賦予了這種壟斷權。
社會公眾進入權,是社會公眾在一定條件和環境下自由使用、自由獲取與傳播知識、信息、交流思想的權利與自由。社會公眾進入權在著作權法中確立,為了平衡著作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主要通過對著作權人權利的限制途徑實現的,如時間限制、地域限制、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強制許可、著作權的窮竭。
二、網絡環境下對著作權制度的沖擊
20世紀后半期,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知識的手段和方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這個變化下,人們只需通過網絡技術輕松復制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讓著作權人擔憂自己的權利沒法實現,對傳統著作權法利益平衡機制產生了的沖擊,傳統著作權法勉強維持的利益平衡機制在網絡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如臨時性復制、數字圖書館、私人復制,都是網絡對傳統復制的顛覆。
三、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再平衡的理論分析
利益平衡理論是著作權的基本理論,著作權法制度的產生是不同的利益集團相互斗爭的結果。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和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原先的著作權利益平衡機制被打破,需要對著作權法不斷地修正來實現新的利益平衡,來協調著作權人與社會公眾間的利益。
著作權法實際上是一部分配作品權益的法律。著作權法被認為是一種調整利益關系使各方主體利益實現平衡的工具。在限制獲得受保護作品的成本和對作品提供激勵所產生的利益之間存在一個平衡問題,著作權法必須在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建立一整套實現平衡的法律機制,成為協調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調整器。信息社會中,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都是人類權利的體現,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之間由于各自所追求的法律目標存在差異,同時由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共享范圍遠遠大于傳統的信息共享,再加上在新技術條件下著作權人對自己作品的控制力進一步削弱,從而導致兩者之間尚存在一些客觀的矛盾。在網絡環境下,應當怎樣設計一套科學的著作權制度,將社會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完美結合是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目前的研究進展和司法實踐來看,大多數學者和實務界人士認為應當繼續堅持和完善利益平衡理論,因為只有利益平衡理論可以最大限度的兼顧到每個利益主體的利益,實現網絡經濟和諧健康發展。
四、對構建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平衡的對策
(一)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我國在司法實踐中僅有一部法規,相關規定過于籠統不夠細化,所以我國在本次草案中對著作權集體管理進一步細化,目的在于減少著作權人的監督責任和難度,降低雙方交易成本,由著作權管理機構集中對網絡著作權的保護。“集體管理機構是通過著作權人的權利授權,在到著作權后,該集體管理組織以自己的名義與作品使用人簽訂使用合同,使用人支付作品使用費,集體管理組織在補償自己的管理成本后,再將利潤分配給著作權人的一種著作權制度安排”。在著作權人與社會公眾間搭建一座橋梁,實現兩者利益的平衡。
(二)加強技術措施來保護網絡著作權
我們除了要通過完善立法對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外,還應加強技術監督,通過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效地防止盜版與非法復制。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可以釆用權限管理技術,即用戶身份鑒定技術,權限管理的過程包括:簽名、密封、傳遞。權限管理技術包括:水印技術及密朗技術相結合的技術。
(三)強化網絡信息提供者的責任
網絡信息提供者作為著作權人與使用人的聯系人,應該盡到自己的注意義務,對于一些未授權的作品要及時斷開連接、刪除,因對網上的信息進行審查,開發研究防盜版的軟件,對網絡信息進行保護,提高維護著作權人權利保護意識。
五、結語
著作權法是對著作權人權利的保護和限制,一方面保護著作權人的創造利益,促進他們積極進行文化創作;另一方面,防止著作權人濫用權利,阻礙社會公眾對智力成果的取得,無法信息共享,推動文化的繁榮與社會的進步。著作權法制度就是在二者之間找一個平衡支撐點,維護二者間的利益。網絡環境下,數字信息的發展,社會公眾獲取信息不再像以前一樣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是非常高效、低成本得到信息資源,這使著作權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護,因此,著作權人可能通過一些技術措施防止作品外傳,而使公眾會通過其他的技術手段獲取,二者不斷自利博弈,不僅不利于文化的傳播,也不利于市場的有序化,我們需要發展完善著作權法保護機制,維護二者的利益平衡,推動網絡環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勉青.利益平衡論:穿行于理想與現實之間[J].電子知識產權,2006(11).
[2]馮曉青.著作權法利益平衡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李曙光.《網絡著作權的特點及圖書館的應對策略》[J].載《大學圖館情報學刊》,2009年第3期.
[4]李明山.《中國近代著作權史》[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牛巍.網絡環境下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的利益平衡機制研究,2013.
[6]馮曉青.《知識產權法前沿問題研究》,第231頁.
[7]婁耀雄.建立網絡傳播權的新視角[J].北京大學學報,2002.2:82—90.
作者簡介:
羅雨露(1990~),女,漢族,煙臺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