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 世紀 90 年代末期,美國互聯網技術的日益興盛為法律服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在我國,律師社會角色的長期錯位和行業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無法自上而下地傳播律師的呼聲,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法律服務行業面臨的困境。伴隨著我國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有可能幫助法律服務突破地域壁壘,改變律師的行為方式和服務規則,從而增加法律服務行業的盈利點。
關鍵詞:法律服務;互聯網經濟;問題;契機
20 世紀 90 年代末期,以美國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為背景悄悄興起的在線法律服務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成為了美國法律服務的重要方式和盈利模式。大多數律師事務所十分重視互聯網為人們創造的溝通機會,將互聯網當成了與客戶溝通的絕好途徑。
一、互聯網時代國內外法律服務發展現狀
國內現有的大多法律在線服務網站更重視自身感受,對消費者的感受考慮甚少,仍然有 web1.0時代的那種“我說你聽,我發你看”模式的通病。由于法律服務人員缺乏與用戶互動、以及無法提供用戶與用戶之間互動的平臺,導致網站服務的低級化循環。而 web2.0 時代下的在線法律服務網站從根本上改變了盈利模式,主要市場不是律師,而是擁有法律需求的客戶。這些網站也可以選擇向律師收取一定的中介費,但是在這些網站的盈利模式中,主要市場是來自網絡上的普通消費者。通過網站提供優質低廉的法律文件服務,吸引客戶,采取多種手段提高用戶依存度從而形成聚集效應。
二、互聯網發展為法律服務發展帶來的契機
從前文的論述可見,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所帶來的全新的交流模式正在為法律服務業創造新機遇,并可能帶動法律服務相關產業繁榮。互聯網為我國法律服務業帶來的機遇在于可選擇性的增加和行業結構的調整,具體包括:
(一)律師服務盈利點的增加
造成律師收入差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資源分配不均。律師占有資源的性質和多寡決定著律師提供的服務內容,律師服務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律師貧富差距,而律師的經濟狀況又是決定這律師選擇提供何種服務方式的客觀因素,如此產生的將是行業內的惡性循環,貧富差距將進一步加大,業務范圍卻越來越窄。互聯網與法律服務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不是去爭取那些已經被瓜分的資源,而是以滿足現有需求,激發潛在需求為目標。
我國現有律師專業領域存在著嚴重的“偏科”現象,案件數量偏少但利潤高的業務成為了律師們競逐的目標,而大量的文書、咨詢等工作到成為了一種促成交易的手段。法律服務的新的契機之一就是讓咨詢業務成為客流量的中心,以客觀中立的態度,向提供低端服務的律師發送案源。在線法律服務的過程中,通過互聯網進行文件下載、視頻對話、在線支付等方式大大的降低了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文書,中小企業、個人法律服務的成本;另一方面互聯網可突破時間、地域的界限,形成相同需求客戶的聚集,從而形成此類服務的產業化經營。
(二)法律服務地域壁壘的突破
互聯網對律師服務地域限制的突破將律師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變成了可能,那些第三產業與經濟發展未能同步的地區有可能成為法律服務需求新的增長點。網絡服務的簡易化和日常化,特別是手機上網功能和無限網絡的發展更為在線法律服務的便捷增加了籌碼,使法律服務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化成為可能。因此互聯網為法律服務突破地域壁壘,彌補了因律師數量地域不均衡帶來的弊端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三)律師服務方式的改變
律師依靠現有信息技術傳輸自己的專業意見是在線法律服務的中心目標。但是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滿足不能單純依靠泊來的模式,能夠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不是某一種產品,而是一種可以滿足中國不同層次消費者的服務理念,產品應當是嵌在這種理念中的寶石。傳輸專業信息雖然是目標,但如何與免費的服務競爭,體現出價格與價值的對應,才是服務的體現。實現的核心區是網站在文檔制作、賣出前、賣出后,能否提供足夠多的打動消費者,超過消費者心理預期的價值。“便捷”自然是在線法律服務的最大賣點之一。即時通訊、3G 技術,社交平臺都可能成為提供服務的渠道,人們在需要的同時便能付諸實施是便捷的形象表達,從前文的論述可知,“移動”和“無限”上網急速發展的今天,“隨時”上網尋求服務成為了大眾的可能。“安全”和“公平”是交易雙方的共同需求。在在線支付方面可以依托更加完善的信托制度,對服務和報酬的支付時間和方式進行合理的設計,既是制約雙方行為的有效方式,又能減少因付款或收款問題而影響服務質量的可能。“監督”和“評價”是促進良性互動的必然要求。網絡記載、評價的功能是為每一個消費者提供一個表達自己感受的平臺,平臺向不特定的人群公布,作為人們選擇服務的依據。通過記載和公布數據的方式對所提供的服務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對提供服務的律師進行監督和篩選,保證法律服務的質量,這種方式具有開放性和客觀性的特點,是監督律師服務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四)律師服務規則的改變
律師行業社會公信力低下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對律師的監督機制,律所的發展過分看重規模,卻無法保證律師隊伍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中國的法律服務市場,長年存在著定價過高、律師不盡責、消費者不了解自己接受服務的細目等遺留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要依靠制度的解決,也需要行業的自律和重新洗牌。在線法律服務的網站雖然只是一個平臺,它本身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務,但它對律師服務規則的影響在于對交易量的控制、營銷手段的提供和資源的集約化管理。利用網站律師會員的數量優勢,將法律服務的需求分包給不同特長的律師并以數量的優勢取代高利潤,減少中小企業和個人的消費成本應當是一個較合理的模式。在服務信息公開化,在用戶和服務提供者能夠在相對透明的環境中雙向選擇的情況下,通過網絡平臺對消費行為進行適當的疏導,將資源向更好的服務者傾斜,以利益帶動競爭,用競爭構建規則,用規則規范服務行為將是網絡平臺能夠發揮的作用和特色。
參考文獻:
[1] 中國律師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律師年鑒(2006—2008)[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2] 王雋,周塞軍.北京律師發展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322.
[3] 張蕊.中國網絡經濟發展理論與時政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4] 閆佳暢.中國互聯網發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歷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23.
作者簡介:
原豐香(1974.10~),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碩士研究生,山東乾元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研究方向:刑事及民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