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發達國家低估了中國人的創新精神,低估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貢獻。中國人其實非常有創新精神,而這種創新精神也越來越被世界所接受,人民幣加入SDR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人民幣加入SDR,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才剛剛開始。今天講到金融創新,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互聯網金融創新,因為現在互聯網太火,互聯網金融這一創新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往前推進,以至于大眾片面地將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等同于金融創新。實際上,金融創新的內容很豐富,不但包括工具創新,還有制度創新、模式創新,以及其他很多種創新方式。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
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不是一種金融創新?如果這個問題放在2013年講,肯定會受到很多人的批評。2013年,余額寶剛出現不久,短短半年時間就擁有了8000萬用戶。工行的信用卡大概也有8000萬用戶,但這是花了10年時間才積攢起來的。再說收益率,余額寶當時的收益率將近7%,這讓很多金融高管覺得不可思議,認為根本不可能達到這一水平。到今天,雖然余額寶收益率跌破3%,在余額寶帶動之下突飛猛漲發展起來的P2P網貸也不斷暴露一些問題,但當年的事情就像昨天剛發生的事情一樣,給行業帶來的震撼至今仍讓我們深有感觸。
2014年是互聯網金融的元年,2015年稱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元年,經過兩年多的爆發式發展,在逐漸看清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本質之后,2016年,互聯網金融將進入反思元年。
余額寶、P2P網貸、第三方支付以及微信支付等,在過去幾年里的確拓寬了原有金融模式的交易范圍,使年輕人、中低收入者,甚至偏遠地區的人群,都能享受到存、取、貸這三項基本的金融服務帶來的好處,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只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嗎?還是因為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我認為是后者。就像幾百年前,有金元寶,有銀票;幾十年前,大多數人都用糧票;二三十年前,存折還是手寫的;而現在,有了電子賬戶,在手機上就可以操作。互聯網金融是時代發展必然的結果,這個功勞應該記在時代上。但互聯網是時代的特征,在互聯網金融的世界里,金融服務的運行變得更方便、更快捷,范圍變得更寬廣,但核心的存貸款業務并沒有發生改變。金融的核心內涵就是價值的時空轉移和交易,比如異地存取款,是空間的交換,再如按揭貸款,是時間的交換。而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后,這些內涵并沒有發生變化。
規范化發展是方向
國家一直在關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2013年,各方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并不一致。銀行認為,這個行業太亂,一定要有監管,要寫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里;而互聯網金融企業,包括一些大的互聯網企業認為,互聯網金融這一業態還很脆弱,一有政策,整個行業就會死掉,各方爭執不下。國財辦經過調研,最終得出結論是再觀望一段時間,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里沒有一個字提到互聯網金融。那時候,一字不提就是對這個行業最大的支持。
到2014年,各種各樣負面事件爆發,互聯網金融漸漸變成了魚龍混雜的行業,有些很好的公司,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公司。所以,2014年3月,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金融一詞被提及,這是中央第一次提到互聯網金融。在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用“異軍突起”這4個字來形容互聯網金融,用“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11個字來闡述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要求,其核心在“健康”兩字上。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一個金融企業座談會上提到了更為具體的要求:“鼓勵互聯網金融依托實體經濟規范有序發展”,重點在“依托實體經濟,規范有序發展”,一是要依托實體經濟,二是規范有序發展。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公布,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用了“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9個字進行描述,其重心在“規范”。
實際上,2015年7月十部委發布《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就已宣布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時代正式結束。《指導意見》對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比如,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P2P、互聯網支付等概念進行了定義,這實際上正式宣布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迎來了規范化、法制化的時代,標志著互聯網金融進入了監管時代。
從社會的角度看,《指導意見》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控制人性在行業野蠻生長中出現的貪婪,以及行業本身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當然,更重要的是,《指導意見》非常明確地提出了“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給了整個行業一個宏觀指導。
從很大程度上講,中央和各個部委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一直以底線思維的邏輯,持漸進的、包容的、整體上支持的態度為主。只是2015年夏季的那場股市震蕩,場外融資高達數萬億元,互聯網金融到了不得不監管和規范的地步。
發展互聯網金融需要有理性思維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投資者,都要摒棄暴利和一夜暴富思想。
第一,互聯網金融還會有大發展,但是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不再是發燒時代。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時代,仍然需要努力創新,但需要規范經營,更重要的是,要放棄通過互聯網金融手段一夜暴富的幻想。換句話說,通過投資、入股,企業家還可以在互聯網銀行、互聯網證券、互聯網保險、互聯網基金、互聯網信托、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方面享受到互聯網金融帶來的紅利,畢竟,數千萬個小微企業需要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貸款,數億人都享受著微信紅包的快樂。這些都是行業潛力所在。但是,互聯網金融紅利,不等于福利,更不等于暴利。要放棄幻想,中國已經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馬云了,也不要幻想自己會成為馬云。
第二,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沒有改變金融的核心特征,伴隨著價值的時空轉移,同樣會出現風險,需要進行風險防范。互聯網金融只是在渠道上借助了互聯網的手段進行了拓展,在產品設計、結構和交易特征上沒有改變金融本質。所以,如果對金融沒有深入研究,不是金融行家,實體經濟發展互聯網金融要慎之又慎。投身互聯網金融需要花精力、花時間,需要投入,要了解技術,了解市場,了解政策,了解規則,這些投入絲毫不比搞好實體經濟的投入少。互聯網金融不應也不會是資本暴利、非法集資的溫床。實體經濟需要工匠精神,互聯網金融同樣需要工匠精神,認真服務好每一個對象,服務于真正有需求的人,做精做細每一個產品,這不僅是實體經濟的要求,同樣也是互聯網金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