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君

隨著網貸行業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當前的網貸業務早已不局限于“點對點”的借貸業務撮合,而是將融資人拓展至有融資需求的中小微企業、商業保理公司、供應鏈金融等。
P2P網絡借貸指的是個體與個體的直接對接,即貸款人和借款人通過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信息流通交互,建立一定的規則,對金額、利率、期限等因素進行匹配,簽署電子合同以實現借貸雙方的需求。隨著網貸行業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當前的網貸業務早已不再局限于“點對點”的借貸業務撮合,而是將融資人拓展至有融資需求的中小微企業、商業保理公司、供應鏈金融等。
P2P網絡借貸的主體是個體,這個個體的范圍非常寬泛,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企業法人,可以是經濟組織,甚至可以是其他類型的機構。
在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及其司法解釋里,又提出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之間,都可以形成借貸關系。比如,原來規定企業和企業之間不允許拆借,但本次出臺的《規定》并沒有將個體排除,在司法解釋里也沒有排除。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新司法解釋明確,企業為了生產經營的需要而相互拆借資金,司法應當予以保護。也就是說,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借貸,不能是經營性的行為,企業可以為了經營活動偶爾進行一次借貸,但不能將借貸作為主營業務。
在P2P網絡借貸模式中,平臺要清楚自己具有哪些權利和義務。P2P網貸平臺是信息中介,有提供信息的義務。應以怎樣的方式提供信息?《合同法》中對于居間合同是這樣規定的:“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托人如實報告。”也就是說,平臺有義務將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形成一個借款合同所需要的必要信息,如實告知出借人和借款人。“如實”指的就是要真實、準確。只要你告知這些情況,就必須做到所告知的信息是真實的、準確的。在居間合同法律關系里,一定要說真話,如果居間人說了假話,造成了損失,居間人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居間人在居間合同中還有一項義務,就是要對出借人和借款人的隱私進行保護。在網絡社會如此發達的今天,這是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這其中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對隱私權的對象。隱私權一定是對自然人而言的,對于企業這樣的經濟組織來說,只有商業秘密,而沒有隱私這一說法。這就意味著,在P2P網貸平臺上,出借方和借款人如果是自然人,平臺一定要擔負起對出借方和借款人隱私的保護義務;如果是企業,就不涉及隱私問題,而是商業秘密。對商業秘密也好,隱私的保護也好,平臺除了不能違反法律及行政法規規定,還要對合同約定的信息披露細節加以注意,哪些信息不能披露,平臺有哪些權利,都要在合同中約定清楚。一旦簽訂了合同,形成了法律關系,平臺就有權向出借人和借款人收取服務費用。而平臺收取服務費用后是要承擔一些義務的,這在201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有明確規定:“為他人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資金提供幫助,從中收取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傭金、提成等費用,構成非法集資共同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比如平臺收取了傭金、服務費或是返點,如果借款方是非法集資,則其犯罪性質界定之后,平臺收取了借款方傭金,協助了犯罪,就是共同犯罪。所以,平臺收取傭金是享有的權利,但收取傭金之后還有相應的義務,因此,平臺在收取傭金之前,一定要確定借款人信息是否真實,借款信息是否真實,借款用途的陳述是否真實,一旦借款人利用平臺進行了非法集資,平臺收取了傭金就是共犯。非法集資不是一個罪名,而是一個口袋罪,里面有非法吸存、變相非法吸存、集資詐騙、違法公開發行證券等多項罪名,如果借款人產生了犯罪行為,平臺就成為共犯,這是司法界兩高一部的司法新解釋。
網貸模式有很多,其中一種是互聯網和融資租賃進行結合。融資租賃機構有資金端的瓶頸限制,不能吸存,只能拿自有資金去形成租賃業務。融資租賃機構自有資金是有限的,但又希望把租賃出來的業務變成當下的流動性,于是就借助了P2P平臺,通過平臺將債權轉讓給平臺投資者。這實質上是從資金端解決融資租賃機構不能吸存的問題,而這種業務是可以用一個合法合規的架構進行設計的,這在《互聯網金融法律與實務》這本書里有詳細闡述。但是融資租賃公司直接把債權放到平臺上進行轉讓,這就有可能涉及非法集資問題。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同時具備下列4個條件的,除《刑法》另有規定外,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一是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二是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三是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四是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其中,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的目的很難判斷,因為形式是合法的。舉個例子,融資租賃機構的目的是要集資,又要變成合法,又不能公開去宣傳集資,那怎么辦?于是就賣東西,但是賣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成本會很高,于是就設計一個沒有價值的產品,今天賣給你,過一段時候再回購回來。比如以100元賣給你一箱子螞蟻,3個月以后,用120元回購這些螞蟻,這實質上就是在變相集資,這種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形式最后會被判為非法集資。因此,平臺在運營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辨別這些以合法形式掩蓋的非法集資目的。
對于時下比P2P網貸還火熱的眾籌,首先要明白的是,《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對股權眾籌的定義是“股權眾籌融資主要是指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小額股權融資的活動”。這就意味著,股權眾籌屬于《證券法》第十條里界定的公開性質,根據《證券法》的規定,只要公開發行就要經過證監會的核準,但是如果是《指導意見》當中的公開小額,則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公開小額眾籌,也就是說,《指導意見》的界定對這種眾籌是種豁免,這需要《證券法》進行相應修訂,并且還需要制定小額獲免的制度,制定相關的實施細則。證監會雖沒有出臺細則,但在《指導意見》出臺不就即發布了一個排查意見,排查現有的股權眾籌平臺是否是做公開性的股權眾籌,若做公開的眾籌就要處罰和取締。未來,私募股權這種眾籌,一定是在現有的法律制度框架下開展業務。這是我們現有的股權眾籌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