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龍泉窯青瓷(以下簡稱“龍泉瓷”)一直被譽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龍泉窯是宋代八大窯系之一,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歷史名窯。龍泉窯制瓷技藝登峰造極,其梅子青、粉青釉為龍泉窯的巔峰之作。阿拉伯學界所稱的“海洋綠”、日本學界所稱的“砧青瓷”和西方學界所稱的“雪拉同”等,指的均是龍泉瓷。龍泉黑胎瓷是近年來學術界爭議最大的話題之一。
龍泉黑胎瓷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名窯,因其主要產區在龍泉市而得名,龍泉地區燒造青瓷始于三國時期。龍泉窯可能始燒于北宋,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元、明繼續發展,結束于清代。龍泉黑胎瓷是南宋時期紹興府為宮廷燒造的貢瓷,大窯、溪口及瓦窯路等窯場均燒制黑胎瓷,其燒制原理是在胎土的配方中加入了適量紫金土。墨綠釉黑胎瓷是龍泉窯黑胎瓷中非常珍稀的品種。墨綠釉實際上是將淡綠色透明釉罩在甚薄的黑色胎骨上,釉色在胎骨的反襯下呈現墨綠色,深者或謂黑釉。
龍泉窯遺址主要分布在小梅鎮的大窯、金村、高際頭、垟岙頭和查田鎮溪口、上墩等地。大窯是龍泉窯的中心產區。大窯、瓦窯路溪口等窯場在南宋都曾燒制過黑胎佳器。大窯窯白胎、黑胎瓷瓷片標本出土在同一層次之中,表明它們是在同一窯中燒制的。大窯黑胎瓷釉層滋潤多不開片,做工極精。在造型、釉色、紋片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諸方面與南宋官窯器相若;瓦窯路黑胎瓷紫口鐵足、胎體厚薄不一,釉色亦深淺不一,開片呈淺白斷紋。有仿青銅禮器的器型,粉青釉器質量更佳。溪口黑胎瓷薄胎鐵足,釉厚,色墨綠、光亮如碧玉。釉面開片呈淺白斷紋,類似哈密瓜表皮的紋理,總質量略遜于大窯的同類產品。上海博物館實驗室用“熱釋光”法測試了9片次溪口典型黑胎瓷瓷片標本,結果表明,標本的年代多是南宋前期紹興年間,與此前考古勘探的結論大致相同。可見溪口窯比南宋中后期的修內司官窯、郊壇下窯等官窯的歷史更為悠久,不存在溪口窯仿官問題。龍泉的大窯、溪口等地是龍泉窯貢瓷的產地,它們燒制的黑胎瓷實屬“縣官未嘗見”的宮廷貢瓷——龍泉黑胎瓷。溪口窯可能就是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哥窯。
神秘的多管瓶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度、禮儀之邦。在禮儀支配下,形成了獨特的喪葬文化。古人認為,“多嘴即多子,多子即多福”。多管(嘴)瓶為龍泉窯所獨有,與盂口壺常成對出土于閩浙地區的宋墓中,做喪葬冥器使用,多管瓶是作為谷倉陪葬所用。多管瓶源自五聯瓶(罐),以5管最為常見。此外還有4管、6管、7管、10管及15管等。
在宋墓中,龍泉窯的龍虎瓶、五管瓶均成對出土。龍虎瓶與五管瓶是兩類平行發展的器物,各自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南宋五管瓶形制仍沿襲北宋舊制,只從器型上稍加改進。瓶上部有3~7豎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腹部比北宋瓶稍瘦,從肩部分成兩級,最后演變成一級,肩部突起,器身光素無紋。蓋鈕以雞、犬、鳥等禽獸代替花苞鈕裝飾。胎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龍泉窯多管瓶之“管”多以5為基數。《漢書》中說,“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齊民要術》也載,“種即五谷,黍、稷、麻、麥、豆也”。因五谷雜糧、五谷豐登及五子登科等均以5為數,故有人稱龍泉窯青釉五管蓮瓣紋扁瓶為五管燈,“燈”與“登”音同形近,寓意五谷豐登。
特征
自北宋后期開始,龍泉窯逐漸取代越窯,一躍成為江南第一名窯。龍泉窯主要沿襲了兩條發展路線:其一為白胎青瓷,北宋、南宋及元朝的裝飾多以刻劃花、露胎堆塑等為特征,以粉青、梅子青為代表;另一條為黑胎瓷,紋飾有蓮瓣紋等。
北宋時期龍泉窯主要燒制淡青釉仿甌瓷,釉色多為縹青色(淡青色),釉層薄,玻璃質感強。盤、碗等圓器則與婺州窯的特點十分相似。北宋后期龍泉窯青釉多嘴罌酷似五代越窯青釉多嘴罌;南宋前期龍泉窯逐漸形成了獨有的風格,除日用瓷外,新增器型有爐、瓶、碟、盒、渣斗及塑像等。器壁均勻,釉層增厚,釉色青翠,胎色灰白胎體厚重。裝飾以刻劃花為主,少見篦紋。碗多花口五出,花口下內壁凸起5條直線。也有在盤內壁劃出S形開光,開光內填以云紋。圖案有團花、鱗片狀波濤、纏枝牡丹、折扇、云、水波、蕉葉、蓮花、鳳、雁及魚等。南宋后期除有日用瓷、陳設瓷及供瓷等品種外,著名的器型有鬲式爐、琮式瓶、弦紋瓶、貫耳瓶、尊、觚及觶等。南宋中后期龍泉窯器物修胎講究,圈足修得較薄,在底足刮去細細一線的釉,燒成后出現朱紅色一圈細線,俗稱“朱砂底”。龍泉白胎瓷形制精巧玲瓏,胎色潔白,釉面多不開片,釉色青翠。
北宋前期龍泉瓷用托珠墊燒,器底留有托珠痕。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則采用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南宋后期采用墊餅托住圈足墊燒,足端無釉。
款識
龍泉窯印陰文銘款美化器身,所印文字有:河濱遺范、金玉滿堂、百花朝王、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天下太平、福祿雙全、心猿意馬、孔子泣顏回、李白功書卷、清香美酒、使司帥府公用、項宅正窯、仲夫、吉利、國器、石林、林妹、上黨、興平昌、清溪、顧氏、張、富、天、舍、仁、福、壽、吉及秀等。墨書款有“張氏五娘五谷倉柜上應天宮下應地中蔭子益孫長命富貴”和“庚戌十二月十一日太原王記”等。
傳承與發展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朝興、毛正聰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在傳藝授徒、窯爐改革、青釉研制及燒成技術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龍泉市青瓷行業協會負責青瓷原料和傳統燒制技藝的保護;龍泉市青瓷博物館是青瓷收藏和技藝展示的中心;上垟鎮“曾芹記古窯坊”為龍窯燒成傳承基地。2009年9月30日,龍泉青瓷正式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