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
如今,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年輕人大多都選擇在大城市打拼,昔日熱鬧的鄉村變得沉寂,很多村子甚至因為人口的流失淪為了“鬼村”、“空巢村”。在偏遠的鄉村基礎設施也相當簡陋,人居環境不盡人意也是一些年輕人不愿意呆的原因之一。
“相比日益臃腫的城市,鄉村其實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鄉關共同社的發起人馮濤說。他所創建的平臺正是為了重塑鄉村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實現鄉村復興的偉大使命”。這是鄉關共同社的口號。他們希望引領一種潮流,開發鄉村經濟這片沃土,創造優質的鄉建服務平臺,讓那些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輕人,能夠返回故鄉實現夢想。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在高樓遍地,車水馬龍的城市中生活,美麗而自然的村莊自有一種無法抗拒的感召力。
來自陜西留壩的阿凌,和大多數鄉村青年一樣,在城市里念書,生活,向往夢想與遠方。年輕時,她辭去穩定的文秘工作,只身前往南方大城市打拼,多年后,卻只想找回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異鄉再好的流浪,不如將自己內心安放。”阿凌說。
2014年,阿凌決定回故里陜西留壩看一看,一是為了暫時擺脫城市喧囂的生活,二是探親游玩。自從求學離開故鄉之后,她從未仔細觀察過這些年故鄉的變化。村子里修起了柏油馬路,基礎設施加強了,旅游觀光的人也更多了。但鄉村的自然景觀與環境沒有遭到破壞。
老家的門前山勢連綿起伏,屋后河流緩緩流過,林木蔥郁繁盛,蟲鳴鳥叫,積聚在心中的焦慮不安以及城市的霧霾,瞬間被清風吹散,收獲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
在阿凌看來,故鄉就是人的根,回到根的地方,有家有愛有親人。她的三姐,一個干練潑辣,熱情好客的鄉村婦女,煮得一手家鄉好菜。每逢歸鄉,必盛情款待,三姐家中男主人老馬,亦是淳厚之人,培花養木,飼魚喂鳥,二人將家中二層小樓打點的生機勃勃,好不溫馨。雖然生活安逸但也并不算寬裕,畢竟在鄉間,并沒有過多的經濟收入。
“何不用這些閑置的空房來招待朋友呢?” 一個美妙的想法立即形成,與三姐商榷后,六間房,閑情雅院,阿凌改造三姐家閑置的房間,修繕小院,自住并并且待客,即是故里的家。
一個虛度光陰的好去處
那個時候,馮濤正在留壩一帶考察,他在阿凌的客棧里住了一晚。“在城市的嘈雜之中回歸到恬靜的鄉村生活時,有一種久違的自然清靜的感覺。”談及住在阿凌客棧里的感覺,馮濤說。
“晚上伴隨著淙淙河流聲進入夢鄉,早晨被公雞打鳴聲叫醒。整個人融入到自然之中。天氣好的時候,在院子中央曬太陽。那種舒適與嫻靜感覺猶如置身仙境一般。”與馮濤隨行的建筑師這樣描述住在那里的感受。
鄉關共同社決定幫助阿凌完成她的心愿。
由于目標一致,雙方一拍即合,客棧二期由鄉關共同社來運營。從項目規劃設計到后期運營,鄉關共同社一系列專業化運作,令阿凌折服不已。“以前是單槍匹馬干,現在有了一群小伙伴,感覺就踏實多了。”阿凌說,她相信鄉村的狀況會一步步得到改善,“未來,那些農村的年輕人不用去城里打工,他們完全可以就在當地就業,過上城里人都羨慕的生活。”她笑著說。阿凌客棧成為鄉關共同社核心產品之一——鄉宅的一個典型樣本。“阿凌的三姐家還有幾間閑置的房屋。我們很快達成一種默契,在鄉關共同社這個復興鄉村的平臺上,進行升級式改造。”作為阿凌客棧二期的建筑規劃師,鄉關共同社的小杜感到非常興奮,因為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相比城市里的高級酒店,鄉村的生活條件還是要簡陋很多,在冬季。客棧里只能提供電熱毯來御寒。在客棧二期升級改造中,他們采用了一種類似于地熱的散熱材料,能將室內的溫度保持在20℃以上。既節能環保,又安全可靠,極大地提升了居住的舒適度。
現在,阿凌客棧成為了留壩火燒店鎮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它在山水之間,錯落別致,宛如一位典雅端莊的鄉村少女。
阿凌客棧讓這個鄉村重新煥發了生機,鄉關共同社制定了一系列星級服務標準,以及鄉居生活的主題活動。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就地取才”,給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的機會。“我們希望能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讓當地的村民一起跟著動起來,帶動他們的想法。慢慢形成一系列的變化。帶動鄉鎮的發展,提升總體的建筑風貌。”馮濤說。
一群人的情懷與夢想
“我們這個項目是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做的,所以政府方面對我們也相當的支持。”馮濤對《時代人物》記者說。因為涉及到土地,鄉建,以及產業化集群的概念,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門打交道,但讓鄉關共同社的成員們發現,他們幾乎沒有在政策上遇到任何阻力。讓他們感到欣喜的是,加入到鄉村建設的小伙伴越來越多。
在鄉關共同社的微信公眾號里這樣描述這個組織——“鄉關共同社以‘全案推進鄉村復興——優美小鎮建設運營專家’為目標,由‘NGO平臺、鄉關戰略研究院、北京鄉關科技有限公司’三大機構組成。”這個看上去異常龐大的隊伍,最初只是由幾個規劃建筑師組成。“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對鄉村建設領域尤其關注,對鄉建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怎么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好,但很多時候卻總是落在紙上,實現起來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于是就萌發了組織大家一起來做的想法。我們希望把那些好的想法真正落地。”馮濤說。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鄉村建設時,鄉關共同社的名字也越來越響亮。“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進來,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各自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都愿意為復興鄉村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對于鄉關共同社的發起人馮濤來說,他希望在鄉建大勢之中,鄉關共同社能為金融資本和創客們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平臺。而對于客棧老板阿凌而言,她擁有一間鄉間客棧可以在大自然的環繞之中看書品茶,呼朋喚友,亦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