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增速放緩,航運市場運力供需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航運業時至今日仍然徘徊在漫長的“冬天”里。航運整合聯盟趨勢的加劇,再加上“互聯網+”等一系列新事物的涌現,無一不讓人感受到航運產業的外部生態環境正在發生著巨變。航運產業鏈上的各相關方紛紛表示要適應新環境,為構建航運新生態環境注入新的能量。作為航運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船級社在建設航運新生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國際海運年會2016”上,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的判斷是:世界經濟很長一段時期將維持低迷狀態。受全球經濟影響,航運產業的“能量獲取”受到挑戰。世界海運市場需求增長乏力,增速整體上低位波動。與此同時,船舶工業手持訂單量占既有海運船隊規模的比例仍處于較高水平,海運船舶運力供給依然保持較高增速,海運供需失衡的狀況短期內難以得到明顯改善,供需矛盾緩解仍需時日。面臨國際海運市場持續低迷影響的環境,班輪公司為在逆境中求生存和發展,加快兼并重組進程,不斷提升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水平,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在聯盟合作和航線共享的大背景下,“共享經濟”對引領航運經營模式具有創新作用?!肮蚕斫洕毙枰Y源整合、共享平臺、參與方獲得合理回報,同時還具有降低成本、建立連接以及可持續等特點,共享參與方不僅能實現互助互利,還可將資源集中投入到真正創造價值、實現差異化的環節和領域中,實現客戶服務的創新與突破。這些都將有助于重建航運產業的“動態平衡”。
產業鏈整合、跨界融合等將構筑航運企業新的競爭優勢。未來,企業間的競爭將取決于所處產業鏈的健康水平和價值創造能力。因此,市場主體將會把重點從單一業務、單一產業上升至整個產業鏈條上來,搭建上中下游“一體化”的平臺。“一體化”將大大提升航運產業的“自我調節”能力。航運的跨界融合,可以將各方優勢都集中到客戶的需求上來,形成“一站式”解決方案。擁有遠超“互聯網+航運”的業務基礎和發展空間。在全球經濟減速的大環境下,產業跨界融合很可能是航運生態“獲取能量”的新模式、新源泉。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運力供給是一個復雜的、龐大的、綜合的系統工程,諸多因素纏繞其中,既有市場的,又有技術的,牽一發而動全身,關系到行業中的每一個企業、部門、機構以及上下游的利益相關方。因此,在制定各自發展戰略時,需要有全局眼光,著眼于整個行業,以及個體在系統中扮演的角色。要理性發展、合作發展、創新發展,打造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然而,要適應外部新環境的變化,需要改變以往陳舊的“零和博弈”思維,代之以共生多贏的“正和博弈”,打造行業命運共同體,實現價值共創、成果共享。打造行業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在于合作,合作的根本就是“和”的精神。
在這場“正和博弈”中,技術創新是一個核心要素,也是引領行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技術創新將帶來業規則進化,進而成為推動國際航運全球化發展的最有力杠桿。節能減排、船舶信息化、綠色航運等技術,已經令航運業大幅降低“碳足跡”,順應了環保潮流。未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結合,將在智能船舶、供應鏈優化、船貨精準匹配、市場預測、價格制定、風險管理等領域,發揮愈加顯著的作用,而船級社是航運產業鏈上使用技術創新助推航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隨著社會公眾日益關注生態環境和海洋環境保護,國際公約、標準、規范越來越聚焦能效與環保。全方位立體綜合環保措施也隨之日趨嚴格細化,相關公約、規則的制定或修訂也更加頻繁密集。已經出臺的目標型標準和共同結構規范、船舶能效指數、空氣污染標準、香港公約、壓載水公約、海事勞工公約、涂層性能標準、噪聲規則、極地規則,以及正在制定中的溫室氣體減排市場機制、基于風險分析的安全水平法目標型標準等,既將全球航運和造船業帶入了一個在安全、高效、環保和質量監管方面具有更高水平的新時代,又將其推入了新一輪白熱化競爭格局和產業格局的大調整時代。
除了日益嚴苛的國際規則,以可再生能源用、3D打印技術、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的發展,也將對航運業的運營模式、戰略發展和技術標準產生深遠影響。一直以來,船級社都非常重視新標準的推廣和應用,希望將船級社對最新技術信息的把握、前沿技術的研究轉化為滿足業界需求的標準,轉化為對客戶的服務。但是很多新興技術的應用和公約標準的生效與實施并不是孤立的,會同時關聯和影響到其他的技術和標準的實施,這種影響有時又可能是負面的。船級社應從擬生效技術要求和對關聯技術的影響兩個方向,從正面和負面影響兩個視角為業界和客戶提供可靠的技術服務,而不是單純的推廣新技術和新的公約標準。例如,壓載水公約的實施的目標是控制壓載水對環境的生物污染,防范生物災害。但是壓載水設備的裝備會帶來對傳統船舶技術的負面影響,例如壓載技術與結構穩性風險,船舶重量控制技術以及能耗控制等,對此類公約要求的實施船級社應能更全面的提供技術服務。
智能船舶、船聯網技術將借勢逐步深入發展并推廣應用,船舶自動識別、船舶定位、能耗監控等關鍵技術將逐一得以突破與發展。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智能制造和智能船舶將是繼綠色船舶之后引發航運造船業發生變革的一個大方向。推動智能船舶、智能制造技術健康發展,船級社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CCS船舶建造管理檢驗處處長田偉表示,智能制造將會是未來造船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向之一,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會給造船企業轉型升級、降低制造成本帶來深刻影響。船級社應密切關注、跟進智能制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并在一些領域起到引領性作用。在這個方面,船級社除了要力圖在智能制造技術本身向業界提供服務和幫助外,還應清醒地認識和發現,智能制造會對傳統生產模式帶來的改變以及這些改變對傳統檢驗模式帶來的挑戰,必須建立新的檢驗模式以適應新的生產模式,在要防范傳統的檢驗過程控制成為智能制造的發展的阻礙的同時,還要保證新的檢驗模式不會降低風險控制的實際水平。在這其中,對“人的風險控制”可能要轉向“對機器、軟件的風險控制”。
同時,田偉表示,任何智能船舶技術的發展都無法回避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加工、智能判斷、響應這一實現路徑或流程,對此,除了“硬”的部分也就是智能技術本身外,數據結構、分析標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等“軟”的部分也非常關鍵,數據安全技術則是最為重要的連帶要求。在這個方面,船級社應全力推出一致的系統性標準,例如一致的IT標準等,幫助船舶配套、船舶制造和航運能夠在統一標準的制約下同步協調發展,避免IT壁壘和技術孤島成為智能船舶技術的發展制約因素,這些都需要船級社有一個高瞻遠矚的總體策劃,這也是船級社未來需要提高服務能力的努力方向。
航運是關聯最為廣泛的產業之一,作為航運技術核心體現的船舶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技術集成的特點,船舶技術標準對產業的影響不是僅僅局限在船舶制造方面,其對船舶配套業的影響是更為深遠的,或者換一個角度說船舶制造水平其實是配套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因此,每一項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每一個強制性技術標準的生效與實施,在帶來技術競爭力的同時也必然帶來航運企業、船舶制造企業、船舶設備配套企業的成本壓力,這兩者要有一個適合的結合點,才會有利于保持和保護企業技術履約和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技術創新和航運業發展的良性循環,使技術成為航運業復蘇的推動力量,而不是壓垮航運業的一顆稻草。在這方面,船級社必須積極作為,盡可能降低由新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
作為海事技術的重要引領者,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自成立以來即致力于海上安全和環境保護。通過成員的研發、并從檢驗和工業界實踐中汲取的經驗,IACS不斷夯實技術積累并大力投入技術創新,持續提升技術領導力,尤其在創新和綠色技術方面,不斷推出安全、高效能的節能技術標準,為航運業的安全與環保做出了卓越貢獻。
作為國際船級社協會的一員,中國船級社從誕生之日起,始終與行業發展同呼吸、共命運。近年來,中國船級社不斷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大與工業界聯合攻關和研發力度,不斷創新聯合研發模式,與政府、能源企業、航運企業、造船企業共同搭建了合作研發平臺,采用“基于風險”的研發理念,開展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和試驗研究,解決了很多實際應用問題。
全球航運形勢的演變以及新技術帶來綠色浪潮前所未有,迫切需要船級社通過技術發展與創新來推動全球航運業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一直以來,中國船級社都是創新發展的積極推動者和實踐者。在技術創新方面,CCS積極推動節能減排、船舶信息化、智能船舶、綠色航行、能效管理等技術,為航運業大幅降低“碳足跡”、順應環保潮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CCS還參與了散貨船和油船共同結構規范的開發、實施EEDI的節能技術應用、與工業界成立聯合工作組完成EEDI計算與驗證、行業指南的修訂完善、替代燃料LNG的技術應用和標準制定、綜合安全評估理論的研究與應用、極地規則的相關研發等工作。世界首制25萬噸礦砂船就是中國船級社與航運公司、造船企業、設計公司通力合作的杰出成果。它專為澳大利亞至中國鐵礦石運輸設計,在船舶安全、綠色環保和防止海洋污染等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在不降航速的前提下,取得了能效設計指數低于基準線21%的優良結果,滿足了多項最新的國際環保法規要求。另外,如何將信息技術的應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都應用到船舶上使船舶更加智能化,包括讓船舶更加節能高效、提高船舶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等方面都是CCS當前思考的最多的問題。
2015年12月,CCS本著讓船舶更經濟、更可靠、更安全、更環保的原則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智能船舶規范。智能船舶的核心驅動力是無人駕駛飛機、汽車的應用,船東對節能、安全、環保的不斷追求以及智能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的合力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CCS深深地感受到,智能船舶的發展,迫切需要一本規范來引導。在規范中,CCS開宗明義地首次給智能船舶下了一個較為明確的定義,即智能船舶系指利用傳感器、通信、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手段,自動感知和獲得船舶自身、海洋環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數據,并基于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在船舶航行、管理、維護保養、貨物運輸等方面實現智能化運行的船舶,以使船舶更加安全、更加環保、更加經濟和更加可靠。智能船舶規范涵蓋智能航行、智能船體、智能機艙、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貨物管理、智能集成系統等幾方面內容。智能規范的推出將給航運業、造船業、船舶配套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也足以證明了CCS力圖以智能規范為引領,助推船舶智能技術健康、快速發展,助力航運業走過低谷、迎接復蘇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同時,作為國家船級社,CCS還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幫助相關航運、造船、產品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據CCS認證管理處處長單學軍介紹,目前航運公司都實施安全管理體系(ISM),同時很多公司還采用ISO9000、14000等標準建立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對公司的管理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也給岸基特別是船員帶來巨大的負擔和壓力。CCS聯合知名航運企業開發推出綜合管理體系在線應用系統,在此平臺上實現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等多個管理體系的協調運行,通過運行數據的積累和系統的自學習功能,實現定制化的統計分析、工作提示和預警、決策支持等功能的同時大幅降低員工的工作壓力,讓體系真正為管理服務而不只是增加管理負擔,為船公司更好地整合資源、優化流程、提高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
未來,中國船級社還將繼續與業界密切合作,不斷創新合作機制,擴大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涵,提升合作水平,為航運業、造船業以及相關產業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強勁助力和強大支持。繼續跟進與溫室氣體排放、EEDI、EEOI、壓載水處理等有關的立法與技術應用問題,在船載復雜系統可靠性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網絡系統安全性技術研究,覆蓋大數據、軟件認可等熱點領域。繼續與規則制定者和業界密切合作,在綠色、智能船舶、船舶能效、替代能源應用、大數據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與集成等領域不斷深化技術研發與合作,制定安全、綠色、高效的技術方案,提供可靠的技術服務,有效提升海上安全與環保,推動航運業、造船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CCS還將繼續積極參加IMO、IACS對公約、規則的研究,以更前瞻性的眼光跟進相關規則的制定,為航運以及相關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