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驗船代理協議是船舶檢驗局與西方驗船發達國家船級社簽訂的第一份合作協議。
船舶登記局經過六年籌備于1956年正式開業,后又改稱船舶檢驗局。為配合去印尼接運華僑回國,1961年6月14日船舶檢驗局局長謝中峰為中國遠洋運輸公司的“光華”輪簽發了我國第一張國際船舶載重線證書(圖1)和第一張船級證書(圖2)。

圖1

圖2
自此,我國船舶證書隨著我國遠洋船舶走向全球。與此同時,我國開始在國外訂造船舶,又需要船舶檢驗局派驗船師去造船國進行船舶檢驗;持有我國船舶證書的我國遠洋船舶,包括中波等合營公司的船舶,每年的年度檢驗到期后,常常不能回國接受檢驗,有的還因事故需在國外臨時修理,修理后需要檢驗,確認其繼續適航性能。這些都需要船舶檢驗局在國外設分支機構,但當時的國際環境還不允許這樣做。因此,每當遇有這種情況,都要從國內現派驗船師去國外執行檢驗業務,路途遙遠,還要逐次辦理出國手續,有時時間緊迫,趕不上驗船時機,只能臨時聘請中國遠洋運輸公司的駐外干部代理上船檢驗。其中,中波合營輪船公司的輪機工程師馮贊統,就曾作為船舶檢驗局的代理在國外執行有關檢驗。1991年他時任中德合營漢遠公司總經理時留下了一張照片(圖3),其中右起第一人便是船舶檢驗局委托的第一位海外驗船代理人馮贊統。
1962年6月謝中峰局長派我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探詢在香港設點的可能性。那時外貿部下屬的貿易公司在香港設有分公司,需要時由分公司派業務人員去世界各地洽談商務,不必再回國內辦審批手續。船舶檢驗局欲借此經驗在香港設立海外檢驗點。時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的廖承志親自聽取了我的匯報,然后他笑著說,不要像臭蟲那樣都往香港擠。這條路沒有走通。
解決海外檢驗的另一條渠道,就是與外國驗船機構建立代理關系,利用他們在各地的網點和驗船師執行有關檢驗。當時,船舶檢驗局雖然與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驗船機構簽有合作協議,如前蘇聯、波蘭、朝鮮、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但這些國家的驗船機構也缺少在國外的服務網點,有關協議只能在這些國家執行,我國船舶到了其他國家仍然存在及時檢驗難的問題。
另一方面,西方國家船級社看中我國的驗船市場,紛紛找上門來聯系。其中,1962年11月28日和29日,英國勞氏船級社代表柯特尼(保守黨議員、皇家空軍中校、帝國勛章獲得者)和該社遠東地區代表馬松訪問船舶檢驗局,與謝中峰局長晤談。他們表示:如中方購買入該社船級的船,他們可提供必要的信息;又歡迎派技術人員去英國勞氏船級社學習,還說直到解放前該社在上海設有辦事處,流露出想回來的意思。勞氏船級社成立于1760年,是一家驗船經驗豐富的老牌船級社,在世界各地設有密集的服務網絡。在這次交往中,我們發現該社雖與臺灣驗船中心沒有合作協議,亦未設辦事處,但過往甚密。在其船名錄等刊物中常出現“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等問題。例如,該社1966年年報和1967年規范中,就有“FORMOSA”和“REPUBLIC OF CHINA”的字樣,并把中國和臺灣并列為兩個國家。對此,丁奇中曾以船舶檢驗局秘書名義向馬松提出過三次抗議。但每次抗議提出后,他們也進行勘誤,而又一犯再犯,政治上并不友好。所以與其建立合作關系的事就一直擱置了下來。直到1971年,該船級社又多次通過我國駐英臨時代辦處,表示想與船舶檢驗局建立業務合作關系。

圖3
在此期間,1971年10月14日香港招商局報告,據香港遠洋運輸公司反映,法國BV船級社航海部經理Gerard Bourcean來亞洲,13日拜訪民安保險公司和遠洋運輸公司,表示愿與船舶檢驗局訂立對等協議,并稱該社與臺灣無任何聯系,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72年1月30日招商局又報告說:法國BV船級社想與船舶檢驗局聯系,并重申美國ABS船級社和日本NK驗船協會與臺灣驗船中心簽有合作協議,他們沒有。同年2月26日中國遠洋運輸公司駐東德監造組報告,他們在東德訂造的船舶由法國BV船級社簽發救生艇設備證書。隨后,1972年4月2日我國駐法國商務參贊處來函說,法國BV船級社驗船師Robert Ollivier前來表示,幾年前與船舶檢驗局有業務聯系,愿意保持下去;又說今年10月該社航海部主任G.Bourcean、遠東部代表J.Jegon和他本人將去亞洲,想順道去北京,與船舶檢驗局和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探討進一步發展業務關系的可能性。
在這種形勢下,我在1972年年中從交通部漯河干校調回北京。按照規定,我可以休息一個月再去部里報到,但回京后還不到十天,謝中峰局長就要我馬上去上班,告訴我說,調我回來主要是籌辦參加“海協”的事,而現在有一件緊急的事要辦,就是要研究與西方國家船級社簽訂驗船代理協議,解決我局在海外驗船的問題。

圖4
當時,有兩家船級社找上門來,他們是英國勞氏船級社和法國BV船級社,我們對這兩家船級社進行了比較。其中,法國BV船級社的正式名稱為Bureau Veritas,成立于1828年。它雖然成立時間較晚,比英國勞氏船級社年輕,但業務面很廣,其業務領域除了船舶檢驗,還涉足民用航空、原子能發電等,海外服務網點也不少。特別是該社政治鮮明,這一點很重要。而且又在業務上已有所往來,于是決定先與法國BV船級社建立合作關系。
在作出上述分析后,交通部、外交部在1972年9月2日以(1972)交水運字1621號文請示國務院,擬接待法國BV船級社來訪。李先念副總理批示,擬同意,華國鋒、紀登奎等各位領導也都圈閱。
隨后,1972年10月法國BV船級社航海部代表等人到訪,訪問中雙方在規范、檢驗、機構和新技術等方面互相介紹了各自情況,同時對協議草案進行了協商。到1974年,在出席“海協”召開的國際海上人命安全會議之后,我和丁奇中、安子玉(六機部生產局造船處處長,圖4右起第一人)、梁志宏(對外文委法文譯員,圖4右起第三人)一起,于11月7日至26日去法國訪問。訪問中,我們拜訪了法國BV船級社的巴黎總部,了解該社的管理經驗,參觀了該社的分支機構及其檢驗的核電廠。在此期間,我們于1974年11月21日簽署了中法“關于船舶技術檢驗合作協議”。其中,中方由時任船舶檢驗局副局長丁奇中簽字,法方由法國BV船級社社長Pierre Blanc簽字,出席簽字儀式的有駐法商務參贊劉恕、三秘嚴宏謨(見圖5),同時我們交換了驗船規范和船舶證書格式等技術資料。

圖5
其后,1973年交通部成立安全監督委員會,調謝中峰局長去負責。至此,謝中峰局長從1958年到任,到1973年離開船舶檢驗局,他緊抓組織機構建設、人員培訓和建章立制,實現了船舶檢驗由國內到國外,并在國際形勢變換中實現了我國參加“海協”,取得了國際海上安全論壇的話語權,同時抓住機遇,實現了與法國BV船級社的友好合作。對于他在船舶檢驗局發展中的貢獻,我們始終銘記在心。
1975年,法國BV船級社代表團回訪船舶檢驗局。他們除在北京訪問之外,還去了上海,相繼與船舶檢驗局上海辦事處進行了座談,座談后合影留念(圖6),又參觀了上海港務局的第九作業區(圖7)。

圖6

圖7
中法驗船協議簽訂后,我們可以利用法國BV船級社的驗船網點進行海外有關檢驗,從而緩解了船舶檢驗局自派驗船師赴國外檢驗的急迫狀況,為持有我國證書的船舶提供全球全天候的驗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