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進
1934年9月18日,上海地方法院就一場訴訟時間長達兩年的國際房產官司進行公判:“美國馬立思建筑公司于‘九一八事變前所承建之工程,經本院查實為東北邊防長官公廨之一部分。現張學良為卸任長官,故無法負此付款之責。況且事變后東北所有土地房產(包括該公司承建的一部分邊防長官公廨)均為日方所侵占。況且前訂建筑合同先行廢棄,因此工程所欠一應建筑用款,理應通過外交途徑,要求日本政府償還。原告所提出其他訴訟請求,本院也悉數駁回。”
原來,1928年底,張學良為了表達長兄對七個弟弟的關愛之情,決定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在帥府西院興建七幢小樓,以便他們結婚成家時使用。后來,這一工程交給了美國著名建筑商馬立思。
1931年5月,工程正式破土動工。但隨即,“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沈陽張氏帥府及西院正在建設的七幢小樓也一并落入日本關東軍手中。
張學良于當年10月初正式致電馬立思,要求中止工程。但馬立思迫不及待地親赴北平向張學良謊稱工程已全部竣工,要求他立即交付全部工程款。張學良的代表嚴辭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馬立思回沈陽后并不甘心,一面繼續加快完成室內裝修,一面準備尋找機會將少帥告上法庭,用法律手段迫使少帥交付工程款。
1934年初,馬立思認為當時的上海法院絕不敢把侵略東北三省的日本關東軍頭目本莊繁列為第二被告人,可以利用中國人這一難處,爭取勝訴。張學良也委托律師進行辯護。經過三次庭審,最后中方律師做了義正詞嚴的發言。原告馬立思和美國律師無言以對,只得灰溜溜地離開法庭。
1934年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變發生三周年之際,上海法院公開宣判了此案。
(若子摘自《老年生活報》2015年11月9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