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一文



摘 要:試驗從生育動態、農藝性狀及產量、抗逆性3個角度出發,探討、篩選適合蕪湖市方村鎮種植的雜交粳稻新品種,以期為進一步提高當地糧食生產水平作出貢獻。結果表明,綜合考慮高產和穩產2個方面,建議把浙科優388、浙科優288作為推薦品種。
關鍵詞:雜交粳稻;品種;篩選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7-27-03
蕪湖市方村鎮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土壤肥沃,是我國優質水稻、油菜傳統種植區,特別是“單季雜交中秈稻-油菜”模式在當地具有較大的產業優勢,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為方村鎮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受制于單季雜交中秈稻品種產量特性,目前蕪湖市方村鎮單季雜交中秈稻產量已達上限,難以實現產量的大幅度提高,亟需開展后續品種的更新工作。為此,方村鎮農業綜合服務站于2015年開展了水稻后續高產品種篩選工作,以期為當地水稻產業后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參試雜交粳稻品種4個,全部由浙江農科院提供,分別為浙科優388、浙科優3854、浙科優282、浙科優288。
1.2 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選在方村鎮行春村微萃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梅國政戶種植田內,選擇同等地力水平地塊進行試驗,前作為油菜,地力水平中等。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每個小區種植1個品種,面積667m2(50m×13.34m),小區四周分別設保護行。試驗品種采取播種流水線播種育秧,人工栽插,行株距為32.2cm×22.8cm,密度9 100穴/667m2,每穴栽2~3本,落地基本苗2.1萬苗/667m2。
1.3.2 管理方法
1.3.2.1 栽培過程 參試品種統一于5月22日采用標準化流水線播種,每盤播谷芽80~90g,軟盤爛泥育秧,6月12日人工栽插,秧齡22d。栽插田塊前茬作物為直播油菜,采取機械收獲,秸稈同步粉碎還田,秸稈粉碎長度10cm左右,667m2施速腐劑2kg、尿素5kg,采用鏵式犁翻埋,上水淹埋7d,栽插前1d大田整平定板,栽前1d傍晚將水放干,第2天人工移栽,秧苗當天起盤當天完成移栽,平均每穴達到14個分蘗數時烤田,烤田7d,待田開細裂不陷腳復水。
1.3.2.2 肥水管理 參試品種統一于栽前1d每667m2施45%復合肥(N∶P2O5∶K2O=18∶12∶15,下同)25kg、尿素10kg作為基肥;栽插后7d每667m2追施45%復合肥10kg、尿素7.5kg;栽插后15d每667m2追施45%復合肥5kg、尿素7.5kg,烤田復水后施氯化鉀7.5kg/667m2。生育期保持干濕交替,返青后進入分蘗期淺水管理,以改善土壤通氣含氧條件,促進分蘗早發快發,孕穗期至抽穗期實行間歇灌溉,抽穗期后實行淺水管理到成熟,水層3~4cm,成熟前7d斷水至收割。
1.3.2.3 病蟲草害防治 參試品種栽插前統一于苗床防薊馬一次,栽插后7d隨肥料一起667m2施拋秧型除草劑一包;栽插后15d隨肥料一起667m2施野老一包。中后期(7月底至9月中下旬)適時進行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的防治,分蘗至孕穗期667m2用紋霉清(井·蠟芽)300mL防治水稻紋枯病1次,破口至抽穗前7~10d每667m2用三苯荃醋酸錫100g防治稻曲病2次,破口至齊穗期噴施三環唑150g/667m2預防稻瘟病。
1.3.3 數據分析 所有數據均通過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程序進行整理,其他統計分析處理均采用SAS 9.0 軟件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參試品種生育動態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在管理水平一致的條件下,各參試品種的生育期在131~134d。其中浙科優388和浙科優3854熟期較早,全生育期均為131d,浙科優282和浙科優288熟期略遲,全生育期均為134d,較浙科優388和浙科優3854遲3d。
2.2 參試品種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比較 從田間總體觀察來看,浙科優388、浙科優282和浙科優288株型緊湊,劍葉挺拔,浙科優3854株型松散,劍葉披散。浙科優388和浙科優288成熟時稈青籽黃,籽粒飽滿,熟期一致,熟相好看,浙科優282熟期不一致,雜株較多,純度較差,浙科優3854有顯著早衰表現。
2.2.1 株高 各參試品種的株高在108.67~123.00cm,由高到低依次為浙科優282、浙科優288、浙科優388、浙科優3854,分別達到123.00cm、113.67cm、109.33cm和108.67cm;總體株高較為適宜,有利于抗倒伏(表2)。
2.2.2 每穴有效穗 平均每穴有效穗由高到低依次為浙科優288、浙科優282、浙科優3854、浙科優388,分別達到13.4個、12.52個、12.30個和12.11個,其中以浙科優288分蘗性最強,浙科優388分蘗性最弱,浙科優288有效蘗較浙科優388高12.49%(表2)。
2.2.3 每穗總粒數 平均每穗總粒數由高到低依次為浙科優388、浙科優288、浙科優282、浙科優3854,分別為357.85粒、319.46粒、265.29粒和253.67粒,其中以浙科優388和浙科優288穗粒數最高,分別比最低的浙科優3854高29.11%和20.59%(表2)。
2.2.4 結實率 參試品種結實率差異較大,由高到低依次為浙科優3854、浙科優288、浙科優388和浙科優282,分別為93.17%、85.57%、84.79%和74.21%,以浙科優3854結實率最高,浙科優282最低,前者較后者高20.35%,各品種間表現出差異極顯著(表2)。
2.2.5 產量 機械收獲(26.0%含水量)實測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浙科優388、浙科優288、浙科優3854和浙科優282,其中以浙科優388和浙科優288表現最好,分別達912kg/667m2和909kg/667m2,浙科優3854為758.00kg/667m2,表現一般,浙科優282為678.00kg/667m2,表現較差。折合14.5%水分后實際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浙科優388、浙科優288、浙科優3854和浙科優282,分別為807.12kg/667m2、804.47kg/667m2、694.73kg/667m2和600.03kg/667m2,浙科優388和浙科優288較為高產,較最低的浙科優282分別高25.7%、25.4%(表2)。
2.3 參試品種抗逆性比較 由表3可以看出,各參試品種均具有較強的抗倒伏性,抗倒性由高到低依次為浙科優288、浙科優388、浙科優282和浙科優3854,倒伏率分別為0.21%、0.23%、0.24%和0.25%,經差異顯著性分析,各品種間倒伏率差異不顯著;各品種對紋枯病表現出較高抗性,紋枯病抗性由高到低依次為浙科優288、浙科優282、浙科優3854和浙科優388,病株率分別為1.33%、1.35%、1.38%和1.42%,經差異顯著性分析,各品種間差異不顯著;參試各品種對稻瘟病同樣具有較高抗性,各品種抗性由高到低依次為浙科優3854、浙科優388、浙科優288和浙科優282,病穗率分別為1.21%、1.25%、1.26%和1.28%,經差異顯著性分析,各品種間差異不顯著;稻曲病抗性方面,浙科優288表現為易感稻曲病,病穗率7.79%,浙科優388、浙科優282和浙科優3854均不易感病,表現出較高抗性,病穗率依次為1.33%、1.22%和1.21%,經差異顯著性分析,浙科優388、浙科優282和浙科優3854間差異不顯著。
3 討論與結論
對4個品種的生育動態、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抗逆性進行綜合比較,從參試品種綜合表現來看,浙科優388表現最好,浙科優288次之,浙科優3854和浙科優282表現較差。
具體地說,4個參試品種生育期適中,與本地單季雜交中秈稻物候期較為接近,對于本地均具有生態適應性,適宜本地引種。由于熟期適宜,有利于本地后茬油菜種植,在不影響后茬效益的情況下,對于提高單位土地產出具有積極作用,由于收獲時間較早,填補了當時粳稻市場空白,易獲較好效益。
從產量上來說,浙科優388和浙科優288表現較為突出,熟期一致,純度高,熟相好,且穗粒數較多,結實率和千粒重適中,浙科優3854和浙科優282穗粒數較少,特別是浙科優282結實率過低,綜合表現較差,浙科優388和浙科優288相較于浙科優3854、浙科優282有較明顯的高產潛力,尤其是浙科優288分蘗性較強,有效穗較高,高產潛力更大。
抗逆性方面,4個品種均表現出較強的抗倒伏性,浙科優388、浙科優3854和浙科優282對稻曲病、稻瘟病和紋枯病均表現出一定抗性,浙科優288雖然對稻瘟病和紋枯病表現出一定抗性,但對稻曲病表現易感。本地屬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水較多,氣候濕潤,特別是在水稻破口期至灌漿期,空氣濕度大,有利于稻曲病、稻瘟病等真菌性病害發展。
綜合考慮高產和穩產2個方面,建議把浙科優388、浙科優288作為推薦品種,在本鎮種植大戶中進行小面積生產示范,以便進一步綜合考察各種性狀。栽培中盡量把氮肥靠前施用,后孕穗期盡量減少氮肥施用,同時增加后期鉀肥的施用量,在抽穗前7~10d,防治稻曲病1~2次。
參考文獻
[1]褚慶全.我國雜交粳稻發展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5,05.
[2]王雪橋,余進仙,邱水勝,等.一季中粳品種生產力對比試驗初報[J].中國農技推廣,2016,01.
[3]陳永星,錢屹,曹泉方,等.雜交梗稻甬優538畝產700kg機插高產栽培技術規程研究[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