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龍 劉常龍
摘 要:為準確掌握水稻生產動態,增強水稻生產指導的科學性,提升水稻生產的整體水平,蕪湖縣自2007年起開展水稻苗期監測工作,掌握水稻主要品種的生長規律,及時了解不同品種不同播期水稻生長發育進度,以及群體發育動態,為指導蕪湖縣水稻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水稻;苗情監測;指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7-37-02
1 苗情監測概況
為掌握蕪湖縣水稻生產動態情況,準確分析水稻生產形勢,增強指導水稻生產的科學性,提升全縣水稻生產的整體水平,自2007年起,針對蕪湖縣水稻種植區域、特點和規模,合理布點,每年在中秈稻種植區建立6個苗情監測點,通過開展10大類監測工作內容,進行定期和災情應急監測,建立報告制度,對監測數據科學分析,及時制定針對性的田管措施,發布監測簡報,科學指導全縣水稻生產。
2 水稻苗情監測在生產中的作用
通過苗情監測工作的開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縣單季稻的品種布局、茬口、栽培方式和播栽期。根據監測結果進行科學分析提出田管意見,對提升我縣水稻綜合生產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水稻生長關鍵時期,除進行常規監測外,為應對災害性天氣,及時調整監測項目和時間,開展苗情應急調查,對低溫冷害、高溫熱害和干旱等災害的發生情況和損失提出減災救災技術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災害損失。
2.1 篩選確定適應品種 近年來我縣種子銷售單位多,品種雜,給農民購種也帶來了很多困難,自2008年水稻高產創建項目實施以來,通過在高產創建示范區開展苗情監測工作,對各個品種共計36個監測點數據實時記載,考察各應用品種的生育動態和生物性狀,通過產量、效益、安全性等方面比較,篩選和確定了一批適宜我縣種植的品種,如豐兩優四號、豐兩優香1號、兩優6326和Y兩優1號等超級稻品種。
2.2 監測秧苗素質 確定適宜的栽插密度和基本苗。通過連續9a監測苗期苗情,系統考察我縣主導品種的秧苗綜合素質,確定單季稻最宜播種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適宜移栽葉齡為6.5~7.5葉,合理栽插密度為1.3~1.5萬穴/667m2,栽插基本苗為6.5~7.5萬個;機插秧播種期在5月中旬,適宜機插葉齡為3.5~4.5葉,株高為16~18cm,合理機插密度為1.5萬穴/667m2。
2.3 監測水稻葉齡動態,掌握生育進程 通過苗情監測,實時監測水稻不同生育階段的生長發育動態,掌握水稻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拔節葉齡期和穗分化葉齡期這3個最關鍵的葉齡。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的葉齡通式為N-n(N代表主莖總葉數,n代表伸長節間),拔節期(第一節間伸長)的葉齡期通式為N-n+3葉齡期,或用n-2的倒數葉齡期表示,穗分化葉齡期的葉齡通式概括為葉齡余數3.5(倒4葉后半期)—破口期。根據監測結果,確定我縣中秈稻豐兩優香1號、兩優6326、Y兩優1號等超級稻品種主莖總葉數為16葉,有效分蘗臨界期的葉齡為11葉,拔節期的葉齡為14葉,幼穗分化葉齡為倒4葉后半期。
2.4 應用水稻葉齡模式,指導測土配方施肥,改進肥水運籌 應用水稻葉齡模式來精確定量最少作業次數、最佳作業時間,改進肥水運籌。人工移栽水稻基肥一般應占基蘗肥總量的70%~80%,分蘗肥20%~30%,以減少N素損失,分蘗肥在秧苗長出新根后及早施用,一般在移栽后1個葉齡施用。機插秧移栽后因吸肥能力低,基肥占基蘗肥總量的20%~30%為宜,70%~80%集中在新根發生后做分蘗肥用。機插秧在機插后長出第2、第3葉齡時分2次集中施用,第一次667m2追尿素5kg,第二次追尿素10kg。
為實現水稻高產的目標,必須在適宜基本苗基礎上,促進有效分蘗,在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前夠苗,之后控制無效分蘗,在有效控制無效分蘗基礎上,通過適時適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協調足穗與大穗、大穗與提高結實率的矛盾。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N-n)夠苗后葉色開始褪淡落黃,667m2施穗肥氯化鉀7.5kg,配方肥7.5kg(倒4葉露尖、抽穗前25d左右),追施保花肥尿素3kg(倒1葉露尖)。
按“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時”的原則,當葉齡期在N-n時斷水擱田或群體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左右,都要及時排水曬田重烤,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在拔節葉齡期(N-n+3)達高峰苗期,高峰苗為預期穗數的1.2~1.4倍,此后分蘗逐漸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穗數,此時群體中存活的無效分蘗應在5%左右。
通過苗情監測結果分析,我縣人工移栽水稻擱田的葉齡期在11葉,667m2莖蘗數達15萬~16萬,機插秧葉齡在9葉(約機插后25d),667m2莖蘗數達17萬~18萬。
2.5 群體葉色變化的葉齡模式 通過苗情監測,觀察記錄各生育期的葉色變化,選擇合適的群體結構。在有效分蘗臨界期(N-n)以前,為促進分蘗,群體葉色必須顯“黑”,反映在葉片間葉色的深度上是頂4葉深于頂3葉(頂4>頂3)。到了葉齡期夠苗N-n(或N-n+1)時,葉色應開始褪淡(頂4=頂3),可使無效分蘗的發生受到遏制。到了無效分蘗期至拔節期,即葉齡期N-n+1(或N-n+2)至N-n+3,為了有效控制無效分蘗和第一節間伸長,群體葉色必須“落黃”,頂4葉要淡于頂3葉(頂4>頂3),群體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風透光條件好,為施氮肥攻大穗制造良好的條件。
2.6 確定最佳病蟲防治時期,及時開展統防統治 通過監測苗情,掌握水稻的生育動態,大田期要在7月下旬主治紋枯病、二代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抽穗期要做好穗頸瘟和稻曲病的防治,重點是破口前10~15d稻曲病防治和抽穗期前后的混合用藥,進行總體防治。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針對“兩遷”(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害蟲的危害習性,對田間濕度大、氮肥施用過晚或過多的田塊要注意加強防控,抽穗至揚花期田間群體過大、通透性較差的田塊要加強稻飛虱、紋枯病的防治。
2.7 開展應急監測,制定技術防御措施規避自然災害 通過苗情監測,總結我縣中秈稻高溫熱害發生多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此時正處水稻抽穗揚花期,高溫熱害對水稻的抽穗授粉結實構成極大威脅;我縣過境臺風集中在8~9月份,此時正值水稻灌漿到成熟期,極易造成水稻倒伏;為規避自然災害,我縣最佳中秈稻的播種期,應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選擇早中熟品種,并在水稻拔節期通過增施鉀肥等方法提高植株的抗倒性,針對應急監測內容及時制定有效的田間管理措施,將因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確保水稻的安全生產。
3 結語
(1)水稻苗情監測是一項基礎性、專業性的工作,工作的開展不僅為指導我縣水稻安全生產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而且隨著蕪湖縣農技中心近年來新生代的不斷補充,通過參與苗情監測工作,了解并掌握苗情監測技術,農業科技人員的業務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2)通過開展水稻苗情監測工作,為農技人員開展水稻生產技術服務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同時,苗情監測作為縣級農技推廣部門開展技術服務的重要抓手,為各種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如在水稻高產創建、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和超級稻推廣服務等項目中進一步擴大了服務范圍,以技術培訓、編印技術明白紙和進村入戶指導等進一步擴大服務形式,充分發揮苗情監測在水稻生產中的指導作用。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