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 要:該文選用噻唑磷顆粒劑、辛硫磷微膠囊劑、三唑磷微膠囊劑3種藥劑對甘薯莖線蟲的防治效果進行了比較試驗。結果表明,3種藥劑對甘薯莖線蟲防治效果從高到低依次為噻唑膦、三唑磷、辛硫磷,且3種藥劑增產效果都非常明顯。
關鍵詞:甘薯莖線蟲;藥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7-67-02
甘薯莖線蟲病又名空心病,俗稱“糠心病”,是國內植物檢疫對象之一,由毀滅莖線蟲(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引起,主要為害甘薯塊根、莖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暈斑,秧苗發育不良、矮小發黃,莖部癥狀多在髓部,初為白色,后變為褐色干腐狀。塊根癥狀有糠心型、糠皮型和混合型。糠心型,由染病莖蔓中的線蟲向下侵入薯塊,病薯外表與健薯無異,但薯塊內部全變成褐白相間的干腐;糠皮型,線蟲自土中直接侵入薯塊,使內部組織變褐發軟,呈塊狀褐斑或小型龜裂。嚴重發病時,2種癥狀可以混合發生,呈混合型。調查發現,南召縣甘薯莖線蟲病自20世紀50~60年代已經發生,當時群眾多將病薯壓扁曬干,用于燒火煮飯,糧食緊缺時因病薯無苦味,也有食用;近年來甘薯莖線蟲病的發展蔓延較快,對甘薯生產造成巨大損失,致使沙壤土地田塊都改成種花生,部分黃粘土田塊因病害嚴重致使荒蕪。因此,急需篩選出有效防治甘薯莖線蟲的藥劑,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藥劑共3種,分別為10%噻唑磷顆粒劑(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30%辛硫磷微膠囊劑(江蘇省新沂市科大農藥廠)、30%三唑磷微膠囊劑。甘薯品種采用徐薯18。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田位于南召縣小店鄉王莊村,該村是甘薯深加工傳統村,甘薯種植面積大,大部分收獲后立即加工。供試田地連續20a以上種植甘薯,土壤為黃土。施肥水平較高,平均每667m2施農家肥2 000kg、15-15-15三元復合肥25kg。藥劑處理田5月12~15日栽插,10月27~28日收獲。期間無灌水,無施藥,人工除草2遍。
1.3 試驗設計 10%噻唑磷顆粒劑采用穴施,每667m2用量2 000g,處理面積3.33hm2。實際栽插密度1 588株/667m2,栽插后清水灌穴。30%辛硫磷微膠囊劑采用蘸根,每667m2用量1 000g,處理面積3.33hm2,蘸根時按1∶5 對水后加入泥土,混合成泥漿,然后將苗理齊插入藥液 10cm以上,浸5min,剩余藥液隨定根水澆下,實際栽插密度2 200株/667m2。30%三唑磷微膠囊劑采用兌水穴灌、每667m2用量1 000g,按照1∶1 000兌水澆定根水,實際栽插密度1 900株/667m2,處理面積3.33hm2。均先栽苗后澆水,以防出現藥害。每個處理在同一地塊設一對照區,面積各333.5m2,對照用清水灌穴。栽插薯苗均采用高剪苗。藥劑施用后按常規方法進行栽種管理。
1.4 統計分析 收獲時,在小區的非邊緣地帶隨機取5點,每點調查3行,每行調查20株,每個對照區調查60株,統計發病株數,計算病株率。薯塊發病情況調查在小區的非邊緣地帶隨機取5點,每點調查10穴,每個對照區調查30穴。將薯塊逐塊橫切,并按分級標準進行分級,記載各級別的薯塊數及薯塊重量,計算各小區病情指數、薯塊發病率、商品率、產量等,綜合評價藥劑對甘薯莖線蟲病的防治效果。
薯塊病害級別按以下標準分級:0級,無莖線蟲侵染為害;1級,為害面積占薯塊橫切面積1/4以下;2級,為害面積占薯塊橫切面積1/4~1/2;3級,為害面積占薯塊橫切面積1/2~3/4;4級,為害面積占薯塊橫切面積3/4以上。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的防效比較 由表1可知,參試的3種藥劑,以每667m2用10%噻唑磷顆粒劑2 000g穴施和每667m2用30%三唑磷微膠囊劑1 000g兌水穴灌,對甘薯線蟲病防效較好,防效率達99%、98%,而辛硫磷防效較差,為65%。另外,施藥田感病株,甘薯果實感病率遠低于對照田,沒有出現一株全穴甘薯感病現象,對照田只要感病,50%以上都是全穴甘薯感病。
2.2 增產效果 由表2可知,3個處理增產率都在25%以上,其中處理Ⅱ由于密度較大,病薯相對較多,少部分已腐爛,無法稱重,部分因感病減輕重量較多,薯塊較小,產量最低,但相應的增產率最高。
3 結論與討論
示范選用的3種藥劑,在甘薯莖線蟲防治上都取得了明顯的增產效果。這一結果與2015年降水、試驗地土壤情況、藥劑劑型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南召30a平均6~9月份降雨為634.3mm,2015年6~9月份總降雨量為284.3mm,不到常年降雨量的50%。試驗田土壤是黃土,持水能力強。選用藥劑是微膠囊劑藥效較長。上述原因造成藥劑幾乎沒有隨水流失,在甘薯根系周圍保護時間較長,試驗效果較好。前幾年在甘薯藥劑防治試驗上,都選用的是病害發生嚴重的沙壤土地進行小區試驗,6~7月份平均降雨344.9mm,選用藥劑一般是顆粒劑或乳油,藥劑隨降雨下滲,很快失去保護效果,試驗效果都不理想。在室內試驗中,將病薯切開,浸入1∶5稀釋的藥液中,24h后分離染色鏡檢,有機磷類對甘薯莖線蟲殺滅作用不明顯,推測有機磷農藥對甘薯莖線蟲防治主要是驅避或控制作用。對于3種藥劑,還要在不同類型土壤及不同降雨年份進行重復試驗,以期選出合適的藥劑。
參考文獻
[1]張德滿,宋文武,趙振海,等.甘薯莖線蟲病的化學藥劑篩選研究[J].植保技術與推廣,2001(5):32.
[2]何琪,邢驥,張聲揚,等.不同類型殺線劑對甘薯莖線蟲趨化性的影響[J].植物保護,2010,36(4):75-79.
[3]楊愛梅,王家才,孟自力,等.3種防治甘薯莖線蟲病藥劑田間防治效果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121-12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