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自光
摘 要:樟樹為常綠大喬木,種植簡單且利用廣泛。該文從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2個方面總結了樟樹的特征特性,并結合近年來樟樹的研究進展,從培育壯苗、造林、造林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樟樹的良種繁育及栽培技術,以期為樟樹的繁育及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樟樹;良種繁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7-100-02
樟樹,學名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為常綠的大喬木,屬于樟科樟屬,其直徑、高度分別在3m、30m左右,樹冠廣展,形狀呈廣卵形,枝葉繁茂,在綠化區、道路兩側等地種植較為廣泛,產區主要位于我國的西南及南部地區。樟樹體內有樟腦的特殊氣味,可以用于提取樟油,也可以提取樟腦制作樟腦丸。樟樹的材質堅硬,樹形美觀,不僅廣泛應用于園林綠化,還可以用于家具的制作。此外,香樟樹對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抗性較強,對蚊蠅等也具有較好的驅逐效果[1]。結合筆者的工作實踐,本文現將樟樹的特征特性、良種繁育及造林技術總結如下:
1 特性特性
1.1 形態特征 樟樹的樹皮呈縱裂狀,不規則,幼時顏色為綠色,摸起來較為平滑,進入成熟期后轉為灰褐色或黃褐色。枝條顏色為稍淺的褐色,呈圓柱形,表面沒有絨毛。葉片為卵橢圓形,長、寬分別為6~12cm、2~6cm,著生狀態為互生。葉柄長2~3cm,直徑較細,背部凸起,腹部凹下,表面沒有絨毛。樟樹花的長度在3mm左右,顏色呈綠白色。花梗表面沒有絨毛,長度在1~2mm。果實的直徑為6~8mm,顏色為紫黑色,形狀接近球形或者卵球形。開花、結果的時間分別為每年的4~5月、8~11月。
1.2 生態習性 一般樟樹適宜生長在海拔小于1 800m的地區,我國的西南及長江以南的地區生長區域分布在平均海拔高度1 000m的區域。樟樹在光照充足、氣候溫暖、濕潤的環境下長勢良好,對寒冷的耐性不強,在自然條件下能生存的最低溫度為-10℃,可通過搭建拱棚、處理種子等方式增強其抗寒能力。我國學者在此方面作了很多研究,如范廣武等對樟樹的種子采用層積法進行處理,輔以溫棚等保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樟樹抵抗寒冷的能力[2];毛春英等通過搭建薄膜拱棚,使樟樹在短時間-14℃的低溫下可以存活[3]。樟樹對土壤沒有嚴格的要求,以在pH值呈微酸性的土壤中長勢最好,其對澇災的環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在干旱的環境中長勢不佳。樟樹具有發達的主根系,在土壤中下扎很深,因此當強風來臨時其比一般樹種更抗倒伏。樟樹的生長速度不快,處于中等水平,樹高、胸徑的年生長量分別為100cm、2.4cm。樟樹的壽命較長,最長的可達到1 000a。
2 良種繁育及栽培技術
樟樹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扦插繁殖、種子繁殖、嫁接繁殖等。扦插繁殖對技術的要求較高,且成活率不高,因此生產中較少使用。種子繁殖發芽率一般可達到98%,在生產中普遍應用。嫁接繁殖在生產中應用較少,有關嫁接繁殖也很少有相關的報道。因此本文主要介紹樟樹的種子繁育及栽培技術。
2.1 培育壯苗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樟樹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以含有葉精油的成分為標準,樟樹可以分為芳樟、龍腦樟、黃樟等[4]。因此,繁育苗木前應根據具體的用途定向地選擇適宜的良種。種子的質量直接對造林的效果產生影響,可選擇在長勢良好、樹型佳、生長20~60a的母樹上采種,果實在未成熟前顏色為青色,成熟后顏色轉紫變黑,此時即可采收[5]。在每年的10~12月,采下成熟的樟樹果實,去除種子外面的果肉,晾干后用混沙的方式進行儲藏,第2年的3月即可進行播種。苗床以選擇避風、庇蔭、土層深厚的砂壤土為宜。耕耙需要2次,分別在初冬、播種前進行,在此基礎上施入碳銨750kg/hm2、菜餅肥2 250kg/hm2、磷肥750kg/hm2或者充分腐熟的廄肥22.5~30.0t/hm2作為基肥,然后做高、寬分別為35~50cm、1.2m的高床。周佑勛等[6]經過研究發現,樟樹種子種皮的透氣性不佳,存在深度生理休眠現象,影響其正常的發芽。因此,為了提高種子的萌發率,在播種前需要將種子置于溫度為50℃的熱水中浸泡,待水溫降低后及時換熱水,重復3~4次即可,以促使種子提早萌發,一般可使種子萌發的時間提前10~15d。也可將種子和河沙混合均勻后,包上薄膜,置于陽光下暴曬,切記中間要適當灑水,以防種子水分散失,翻動2~3次/d,待少量的種子發芽時即可進行播種。播種時采取條播的方式,播種量控制在150~225kg/hm2,行距約為20cm,播種完成后及時覆土,并將地膜或者稻草等覆蓋物蓋上,在種子萌發前要保證表面土壤處于濕潤的狀態,創造種子出芽的有利條件。待幼苗出土后及時將覆蓋的膜或者稻草等覆蓋物揭開,在幼苗有幾片真葉長出后要做好間苗工作,當苗的高度長至約10cm時及時定苗。樟樹苗期的密度一般約為30萬株/hm2。苗期管理上,及時進行松土、除草、追肥等,追肥分3次施入,分別施尿素105~150kg/hm2、尿素105~150kg/hm2以及磷肥112.5kg/hm2+尿素150kg/hm2。樟樹幼苗經過精細管理,2a后地徑可超過0.7cm,高可達到50cm以上。樟樹具有萌生枝條數量較多的特點,因此在育苗的前3a要做好抹芽工作,將地表以上、苗高2/3以內的嫩芽全出抹去。培育3a后,樟樹苗木的胸徑在3cm左右。
2.2 造林 樟樹根系很深,因此造林地要選擇土壤肥力水平良好、背風向陽、土層深厚的崗地或丘陵等。在移栽前的1個月進行整地,挖好規格為50cm×50cm×40cm的定植穴,然后施入基肥200g/穴,并將1/2的土回填到穴內。移栽造林的時間以未進入雨季的3月(陰雨天)為最佳。造林應選擇長勢健壯、沒有病蟲害發生、頂芽長勢良好、地徑超過0.5cm、高度超過0.5m的1a以上的苗木。起苗時先澆足夠的水,確保土壤濕潤,然后用鐵鏟等工具沿根部的外延以45°的角度鏟下,將主根截斷,以促使側根快速生長。樟樹要隨起隨栽,若需要運送到較遠的地方,則將根部包扎好,以確保水分適宜。栽植時要先將爛根、枯根等剪掉且去除樹冠1/3~1/2的枝葉后在放入定植穴中,以減少水分散失過多,然后將樟樹苗扶正,填種植土和營養土至穴的頂部,要保證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然后將土用腳踩實,并在周圍做攔水溝。栽植時根部要帶部分土球,盡可能多攜帶心土。若栽植的時間為反季節,則根部的土球體積要適當增大。栽好后,在距離地面10cm的位置將幼苗的桿部截斷,切記動作要迅速,不可對樹干產生較大的損傷。一旦發生,要及時用塑料膜包扎或者涂抹樹木專用保護劑,以減少水分散失、降低傷口感染的幾率。對于一些經常發生大風天氣的地區,造林結束后要搭好支架,以將苗木固定住,可有效地預防倒伏。
混交林內形成的環境可為林木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學者們進行了相關研究,如何紅娟等研究表明,樟樹與馬尾松混交后,與馬尾松純林相比,林地的土壤明顯更為疏松,土壤中的養分含量更高[7]。因此,可結合實際需要,合理地進行混交。造林的目的不同,定植的密度也有所差異。對于經濟林,密度可控制在2 500~2 800株/hm2,株行距約為1.8m×2.0m;對于生態公益林,適宜的定植密度為1 500~1 800株/hm2,株行距為2m×3m。
2.3 造林后管理 樟樹造林結束后要及時澆定根水,要澆透,但切記不可將攔水溝沖壞,保證溝中集滿水,澆水時要適當地加入一定濃度的如萘乙酸等生長素,以激發長出新根,提高成活率。造林用的樟樹苗由于剪除了大部分的樹冠,根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損傷,導致其對水分的吸收能力較弱。水分管理上,只要保證土壤處于濕潤狀態即可,不可過多,以免對土壤中的透氣性產生影響,不利于根系的呼吸,導致漚根現象。除了澆第1次的定根水以外,其他要結合天氣、苗木長勢謹慎澆水。移栽后幼苗的芽長達到約10cm時,選擇1個長勢健壯的枝條作為主干,并將其余的枝條或者芽剪除。5~6月樟樹的長勢旺盛,要結合土壤的肥力水平施入復合肥、磷酸二氫鉀等速效性肥料,為其快速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造林后每年撫育2次,主要包括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對于枯死的幼苗,要及時做好補植工作,可選擇樹干筆直、長勢健壯、樹皮顏色新鮮的大苗,為了確保成活率,可提前3個月進行假植。苗木移栽后,對寒冷的抗性不強,要采取合適的保溫措施,如在冬季用稻草等覆蓋物包裹住樟樹的分枝及主干等,切記因塑料膜不透氣,水汽不易散發除去,可能回導致樹干發生漬爛,不可選擇塑料膜。
參考文獻
[1]裘靜文,劉立鼎,劉志連.樟樹香料資源研究[J].江西科學,1988(4):15-20.
[2]范廣武,楊文撲.樟樹引種育苗試驗初報[J].山東林業科技,2005(3):10-12.
[3]毛春英,張紀德,王秀梅.樟樹引種馴化及抗寒育苗栽培技術[J].林業科技,2001(6):20-23.
[4]程必強,喻學儉,丁靖塏.中國樟屬植物資源及其芳香成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
[5]李澤相.樟樹的采種、育苗及造林[J].云南林業,2002(3):14.
[6]周佑勛,段小平,肖東玉.樟樹、檫樹、閩楠種子的休眠和萌發特性[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6(5):17-21.
[7]何紅娟,梁月蘭,黃海烈.馬尾松*樟樹混交林土壤肥力狀況研究初報[J].廣西林業科學,2005,34(3):140-14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