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宏
摘 要:該文介紹了歙縣按照既定的技術路線,在保持行政區域基本完整和地域連片的基礎上對林地進行生態布局,保持其經營歷史、發展方向和經營措施的相對一致性,同時還闡述了林地利用6個區域的生態特點與利用方向,旨在因地制宜地發揮區域優勢,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
關鍵詞:生態;布局;利用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7-106-02
1 引言
歙縣隸屬于黃山市,是安徽省林業建設重點縣之一,也是一個以生態林業發展為主體帶動旅游經濟發展的生態大縣。近年來林業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生態建設的同時通過合理的生態布局分區并指出各區域的利用方向,使林地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林地生產力和利用率,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2 技術線路
(1)根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生態體系建設、土地利用規劃、城鎮化及工業化發展、農業及農村現代化建設等對林地利用帶來的作用和影響,作出具有全局性和長遠戰略意義的區域布局。
(2)以地形地貌狀況、林地利用方向這2個因素為區域布局的主導因子,根據主導因子區域分布的相似性及差異性,將歙縣林地區分成若干個區域。地形地貌可分為山地、丘陵2種類型,林地利用方向一般按林種類型進行分類。
(3)盡量保持鎮(鄉)級區域的完整性并在地域上連片。某些區塊雖與周邊地區自然社會及林地利用方向差別較大,但因區塊面積不大,尚不足以形成規模時,則就近并入相鄰區域。
3 林地利用區域布局
根據上述技術路線,結合歙縣實際情況,按照相關林業區劃資料,將全縣劃分為:白際山系水源涵養林區、新安江干流及支流水土保持林、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林區、天目山系用材及經濟林林區、歙西北經濟林區、一般用材林集約經營區6個區域。
3.1 白際山系水源涵養林區
3.1.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包括石門鄉、石門林場、長陔鄉、獅石鄉、森村鄉、紹濂鄉共計5個鄉1個林場,有土地面積34 854.77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6.41%。本區山林眾多,交通較為不便,氣候溫暖濕潤,氣溫偏低,降雨量偏高,土壤大都為山地黃壤和黃紅壤,呈酸性,適宜發展林木、竹林和茶葉。地貌以中低山地貌為主,陡坡,白際山生態保持良好,現狀林地面積31 874.83hm2,森林覆蓋率高達83.52%。
3.1.2 林地利用方向 林地利用方向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重點,大力建設水源涵養林,保護水源、保持水土;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環境。以生態林建設為重點,穩定生態公益林地面積,采取有效措施,有目的地經營培育高質量、高密度、多樹種、多層次的水源涵養林,優化區域森林群落結構和有林地樹種結構,提高森林生態等級,提高林分的整體質量,使林地的水源涵養能力達到最佳,發揮最大的森林生態效益。區域內的商品林地,在加強未成林地和中幼林的撫育管理的同時,改造低產林地,改善林地質量,提高生長量。特別是對速生豐產商品林基地,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精心培育,提高單位面積蓄積,提高林地生產率,并適當壓縮采伐面積,加快宜林地的造林步伐。
3.2 新安江干流及支流水土保持林區
3.2.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包括街口鎮、新溪口鄉、小川鄉、武陽鄉、深渡鎮、坑口鄉、徽城鎮、雄村鄉、王村鎮等新安江干流鄉鎮及昌溪鄉、璜田鄉、桂林鎮鄭村鎮、桂林林場、歙西林場、實驗林場、縣林科所、園藝場、練江牧場、行知中學,共涉及計17個鄉鎮、場、國有單位等。該區有土地面積83 464.74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9.30%。地貌為低山丘陵,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光照條件好,溫度偏高,無霜期長,土壤條件好,呈酸性或中性,新安江的主要干流和支流流經本區,連川水庫、瑤嶺水庫也座落在本區,是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的重點區域。本區母巖由千枚巖、頁巖、紫色砂巖、花崗巖構成,千枚巖和紫色砂巖面積相對較大,千枚巖、頁巖土層較穩定,土壤也較深厚,有利于樹木生長;紫色砂巖易分化,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區域林地面積62 113.54hm2,森林覆蓋率72.63%。
3.2.2 林地利用方向 一要重點建設好公益林,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重點,以封山育林為主,輔以人工造林,提高林分質量,構建區域生態屏障體系,使林地生態效益得到逐年提高。二要利用該區環境幽靜,自然景觀豐富,氣候宜人,適于休養避暑的特色,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發展以闊葉色葉樹種為主的風景林。本區集中了全縣最為核心的風景旅游資源,區域內現有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棠樾牌坊群、徽州古城(含許國石坊)、雄村等著名的旅游景區,通過生態旅游認證提升森林旅游企業生態管理水平。在富堨鎮、昌溪鄉等地新建森林旅游休閑區,在旅游業發展的同時提升公眾的生態意識,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生態破壞,進而促進旅游發展,形成良性互促共進新格局。三要在本區域北部邊緣及南部沿江一帶,發展經果林。同時要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發展竹、木加工業,以提高經濟效益。
3.3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林區
3.3.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為南部的中山區,包括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約1 038hm2)和三陽鄉嶺腳村、竹鋪村、白石源村部分林地,共2 292.48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08%。該區人口密度相對較小,地處偏僻,離縣城較遠。森林植被資源豐富、森林類型多樣、群落結構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內地層古老、地形復雜,自然景觀獨特,生態系統完整,天然植被保存較好,生態系統保存完整,不僅珍稀動物種類繁多,還有大量具有特殊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的優良珍貴樹種,有野生植物1 570種、脊椎動物377種。具有較強的典型性、稀有性、瀕危性、代表性,是華東地區保存完好的野生物種基因庫。本區現狀林地面積2 249.43hm2,森林覆蓋率79.11%。
3.3.2 林地利用方向 該區利用方向是保持生態公益林地的穩定,提高森林生態功能。同時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在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適度發展生態旅游,發展森林旅游,發展以闊葉樹種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林,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4 天目山系用材及經濟林林區
3.4.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包括三陽鄉、金川鄉、霞坑鎮、杞梓里鎮、北岸鎮、岔口鎮、水竹坑林場、斯干苗圃,共計8個鄉鎮場。該區有土地面積60 144.74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8.32%。地貌為中低山為主,氣候溫暖,降水量適中,大部分土壤呈微酸性的黃壤、紅壤,養分較差。區域林地面積52239.86hm2,森林覆蓋率82.12%。
3.4.2 林地利用方向 在注重生態建設的同時,合理優化林種結構,發展用材林。該區山地廣闊,自然條件優越,竹木經營生產有一定基礎,在保證該區省級生態公益林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根據該區自然條件、技術力量、經濟狀況和市場需求,大力發展以木材、竹材產品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時鞏固用材林地,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盡可能多地發展短輪伐期用材林,提高用材林分的單位面積蓄積量和產竹量,提高林地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3.5 歙西北經濟林區
3.5.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在歙縣經濟比較發達的中部,具體為許村鎮、上豐鄉、溪頭鎮、富堨鎮、許村林場4個鄉鎮1個林場。有土地面積31 421.51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4.80%,也是全縣林地所占比例最低的區域。該區位于歙縣西北部,黃山南麓,以中低山地貌為主,土壤為黃壤和紅壤,呈酸性,有機質含量豐富,肥力較好,氣候為溫涼陰濕性氣候,年平均溫度較全縣偏低,降水量較全縣偏高。區域林地面積23 057.80hm2,森林覆蓋率64.23%,是全縣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區域。
3.5.2 林地利用方向 該區域是歙縣經果林主要分布區,林木生長速度快,今后在重點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應加快發展經濟林。經濟林生產以原產名果為基礎,在原名果產地建立商品生產基地,同時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如油茶等名優經濟林,以科技為先導,培育引進優質品種,提高果品質量;要加強管理,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要延長產業鏈,提高綜合經營效益。該區為離城區及交通干線較近的低丘緩坡區,開發利用條件好,用地成本低,須適度承擔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供地職能。
3.6 一般用材林集約經營區 該區面積177.76hm2,為黃山市博村林場的東關工區,行政版圖坐落在歙縣,全部為喬木林。由博村林場森林經營方案決定該區域林地利用方向。
參考文獻
[1]汪樹人.歙縣林業生態建設及產業化發展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6).
[2]鄧東發,袁亞光.永州市林地保護現狀及建議[J].湖南林業科技,2008,4.
(責編:吳祚云)